数智赋能: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
作者: 谢添龙 蔺彩娜[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以新生产要素引领带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发展为重要引擎。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明确黑龙江省自身的优势条件和短板弱项,同时大力引进数字人才、数智赋能拓展绿色农业、吸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冰雪特色文旅产业,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恒久动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智赋能;黑龙江;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7;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5-0082-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想要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必须在生产力上做好文章。如果说一般生产力契合于农耕社会或工业化时期,那么新质生产力则更加契合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时期。[1]传统生产力包含的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现如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生产要素的出现,让生产力在形式上、覆盖面上、引领效果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和改变。新质生产力是在全球新形势变局下中国依据生产力演进规律,通过凝聚新要素、创新高科技、衍生新产业、开拓新赛道而提出的新概念、新方向。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2]数智赋能,意味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和引领,涉及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化处理,涵盖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高级技术,实现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和可操作性,是对数字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内涵和意义,并结合黑龙江省自身的资源优势,透过数智赋能的视角,选取几个领域论述黑龙江如何锻长板、补短板,将包含简单劳动的传统生产力迭代升级为包含复杂劳动、智能劳动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龙江全产业链高质量快速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内涵、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舶来的学术概念,是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巨大变化之下,在不断自主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的,有扎实的实践依据和深远的前瞻考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武装头脑,为全面推进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遵循。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
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9日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3]2024年1月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的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邓小平认为,马克思讲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正确的,但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第一生产力。[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深刻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集中体现了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是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新质生产力具有术语革命的属性[5],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或标签,而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股强劲动力。其核心特征在于创新的引领作用,这种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层面的突破,更是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全方位革新。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6]。它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束缚,摒弃了旧有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敢于突破旧有的框架和模式,不断在未知的领域里寻找新的可能性。它以最新的科技手段为支撑,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以高效能为突出特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是引领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完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不仅仅关注数量的增长,更重视质量的提升,它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
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1.特点在“新”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更新生产要素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新原有的生产要素,如更新生产工具和原材料;二是加入和发展新的生产要素。我们都知道,社会形态的不断更迭,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以蒸汽机车、电力技术、原子能技术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结构。从劳动资料来看,已经由机械化转变为数智化,机器或机器体系突破工厂围墙,实现生产线全球联网,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7]科学、管理、人力资本从基本生产要素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特点就是“新”,包括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提升和变革更新。技术创新突破、绿色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打造新产品并满足新需求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容。[8]创新是第一动力,它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开拓全新的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技术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打破当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开辟未来新材料、未来新产业、未来新领域发展新赛道,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
2.关键在“质”
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仍然是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和相处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新质”的生产能力。[9]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生产力,关键在于生产力的“质”不一样,这个“质”是指具有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品质和效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质优,即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原因是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技术进步效率,可以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知识、教育、技术、规模、管理等无形的新的生产要素,大幅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任何一个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生产要素组合的结构和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力水平及其先进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及其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信息化、智能化推动生产要素进一步优化组合和跃升,一些行业逐渐形成无人化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只有着力于生产要素本身的升级和优化组合,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路径,推动生产力发展真正从量变达到质变。
3.本质在“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力的先进性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先进性,实际上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对资源、效率和创新的深度追求。然而,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国家则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高地,有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有的则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不同的国家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的国家可能更注重资本的积累,有的则更看重劳动力的投入,还有的则致力于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这些不同的配置方式,最终形成了质态和发展水平大相径庭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加快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依靠的一类社会生产力。[10]其先进性并非单纯地体现在经济总量的较高增长,而是体现在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显著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鉴于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劳动资料或生产工具是决定生产力先进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生产工具的先进性,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入各种生产要素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一直保持先进的质态。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底气
在一定意义上,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拥有颠覆性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成为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敏锐地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自主创新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者,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促进各类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1]这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仅代表着科技的前沿,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因此不仅要积极拥抱科技进步,更要通过自主研发,勇于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
2.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化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实现长期、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推动生产力的革新和升级。强国之路从来不是平坦大道,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动能作为支撑。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技术层面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更体现了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它要求我们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就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作为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12]需要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生产体系,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3]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高品质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创造更多的新产业、新行业、新领域,也就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职业和岗位将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也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社会财富,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红利。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摒弃了过去传统生产力牺牲自然环境、损害人类健康的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将带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促进产品和服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期待。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更多样化、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