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特点及现实意蕴

作者: 刘建荣 付荣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在众多思潮中,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且持久地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持续的批判和超越:肃清平均社会主义者“空想”迷雾,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行动、阻断机会主义“妥协”投降,坚定革命“斗争”道路、批判投降主义的“背叛”,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统”地位,揭露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误导。马克思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有其显著的特点:以强大的理论自信力,孕育坚实的批判根基、敏锐的思想鉴别力,精准判断思想倾向以及尖锐的话语批判力,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漏洞。中国共产党建党100余年来,我们的无产阶级政权已坚若磐石,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须臾未止,而且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跟踪。我们要发扬马克思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伟大批判精神:抵制错误思潮常态化、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激活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引起意识形态共鸣。以此坚守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关键词] 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2-0005-10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远远不是一下子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的。[1]3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一直在同那些无益于无产阶级发展的理论进行斗争。马克思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跨越了半个世纪,表现出强大的理论执着和意识形态批判力。意识形态批判力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批判党内的一些同志,虽然习得了马克思主义,但在一些历史事件、错误思想面前,不仅没有批判能力,甚至向反动思想投降。意识形态批判力是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失去了意识形态批判能力,就会有失去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危险。意识形态领导权历来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改革开放时期,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激起了人们思想的变化,1989年,邓小平痛心疾首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尤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导权弱化问题。站在新时代的立场,思考新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对当代中国共产党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一、“批判”锻造出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之初,马克思学说只是无数思潮中的一个而已,在工人阶级中的接受度并不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支配着进步工人的思想。但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是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成立起来的共产党,那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了保证革命运动方向的正确性和革命的有效性,马克思不得不批驳存在于政党中的各种错误的、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免其误导无产阶级运动。

(一)肃清“空想”迷雾,号召“联合”行动

马克思改组密谋组织,建立共产主义同盟,扫除了广泛存在于工人阶级当中的“空想”迷雾、“密谋”活动,指导工人阶级认清这些思想的空洞和荒谬,转而体察现实的革命斗争。马克思对“空想”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批判空洞的宣传,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正义者同盟改组前,魏特林作为“共产主义”的传教士,把“共产主义归结为原始基督教”,扮演先知先觉的角色,秘密兜售所谓“在地上建成天堂的现成药方”救世计划。用宗教道德说教来代替对社会活动的正确解读,把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对立起来,这样的宗教式宣传必然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与此同时,在美洲宣传共产主义的克利盖更是让马克思大为气恼,称他玷辱了共产党在欧洲和美洲的声誉。马克思指出,克利盖以“共产主义”的名义鼓吹荒诞的伤感主义梦呓,“大谈”其“爱”和“克己”,拼凑以“爱”为基础的虚幻共产主义,使工人意识颓废。[2]3-12马克思认为当代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工人觉悟提高,宗教式的秘密宣传阶段已经结束,而把无产阶级最优秀的力量组织起来以取代这种宣传的阶段已经到来,把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435这已成为现代共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

2.批判荒谬的运动方式,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

魏特林信奉密谋共产主义,倡导以秘密宣传、密谋暴动进行社会主义活动,在工人中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宣称只要穷人按照他的“药方”秘密行动,就可以消灭私有财产,建立平等正义的“千年王国”。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指出,魏特林所谓的“药方”无视现实斗争环境,忽视日趋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如果说魏特林对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解还处在原始阶段,那么克利盖的“平分土地”运动则是处在云端,他们都无法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环节的必要性。克利盖把美国“平分土地”运动看成无产阶级解放的最高目的,把小生产当作最高理想,试图以法律维持“土地平等”以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提出,美国的“平分土地”运动本身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并不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标。虽然这一运动最终必然导致共产主义,但并不是指这个运动本身,而是指它的结果;并不是指这个运动的现在,而是指它的未来。无产阶级只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严酷的、艰巨的、长期的多方面的斗争,才能实现最后的解放。

(二)阻断改良“妥协”主义,坚定革命“斗争”道路

肃清魏特林和克利盖的错误思想并不是马克思批判的终点,对谋求改良的社会主义流毒的批判才刚刚开始。改良派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点批判对象,批判的焦点是怎样实现党的最终目标,贯彻什么样的路线。马克思对改良派的批判如下。

1.批判普鲁东主义者的自由社会,坚定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普鲁东主义者坚持和平改良是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的唯一途径,主张在现有的统治下建立合作社和国民银行,让工人掌握资本和权力,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马克思指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工人解放的唯一和根本途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过革命,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和让步。“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2]198始终坚定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思想。

2.批判工联主义局限于经济斗争,强调政党斗争的必要性

工联主义也主张,工人不必进行政治斗争,只需通过经济斗争: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同资本家谈判,实现“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4]169的目标。马克思指出,虽然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日常斗争是必要的,但不能忘记,这种日常经济斗争只是止痛剂,而不能根除病根,在斗争中应把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工人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消灭雇佣劳动制度”[4]169的革命口号。

3.批判巴枯宁社会革命理论,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巴枯宁主义认为“废除继承权”是劳动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应该将其作为社会革命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继承权不过是所有权在法律上的反映,继承权本质上就是私有财产问题。私有财产的存在是社会剥削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原罪。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消除社会不公。

(三)批判投降主义的“背叛”,捍卫马克思主义“正统”地位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德国成立社会主义民工党。但面对德意志帝国残酷的镇压,迫切要求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拉萨尔派联合抵抗。然而,两派联合的理论基础是“只要争取普选权,依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就能实现革命”,这严重歪曲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大降低了党的理论水平,党内出现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克思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投降主义的思潮进行了批判。

1.批判哥达纲领,强调党纲的旗帜性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以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和“国家帮助实现社会主义”为党纲的理论基础,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是对党的原则的背叛。马克思指出,哥达纲领离开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在抽象意义上空谈“劳动”和“社会”,回避阶级矛盾,掩盖阶级斗争的事实,是“完全荒谬的见解”。这是在已经真实清楚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剥削事实基础上“开倒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惊人侵犯”。这种退步使党完全丧失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面临瓦解的危险。马克思指出,党的纲领,一要表明对现存社会的态度,二要确立自己的所有制性质,这决定了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2.批判“苏黎世三人团”,捍卫党的领导地位

面对德国俾斯麦帝国政府迫害,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出现投降主义,篡改党的理论基础,诱导其投靠资产阶级。他们提出,党必须把全权委托书给予有足够时间和可能认真研究有关问题的人,无产阶级应当服从“有教养的和有财产的”资产者的领导,在未来“不打算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道路”。他们甚至明目张胆地要求延缓党的纲领,以免因要求太高“加强了资产阶级对我们的怨恨”。马克思指出,一切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人,必须无条件地掌握并且相信无产阶级世界观,如果思想歪曲,要毫不留情将其清除。党“决不能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5]。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特点

意识形态批判能力就是要求把敏锐辨别、有力批判与抵制错误思潮作为检验标准。马克思在批判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中,以强大的理论自信力为根基、以敏锐的思想鉴别力为动力、以尖锐的话语批判力为武器,揭露出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

(一)强大的理论自信力支撑批判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数次从错误思潮中挽救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剖析错误意识形态的坐标,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1.坚守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地位

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之初,马克思就提出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建设党。马克思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及后来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纲领和章程时都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承认共产主义”,始终坚持把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

2.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是对现实阶级斗争的反映和总结,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守。无产阶级最根本的任务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指出,“消灭私有制”[3]414是共产党人对自己理论的全部概括。在后来的《哥达纲领批判》中,他明确提出确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决定性意义,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问题是毫无意义的空谈。马克思始终坚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根基的准确把握和批判,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本质,从而对各种思想流派作出最准确的判断。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强调对于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376,一切从实际出发,决不能把理论教条化和公式化,生搬硬套。在指导工人阶级运动时,马克思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将理论斗争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视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不可分割的整体。

4.坚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向工人阶级宣传理论,他亲自校对《资本论》法文版的译著,希望能够使法国人摆脱蒲鲁东理想化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谬误,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曾谈到,《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劳动的最好的报酬。[3]15除此之外,马克思更强调理论宣传的彻底性和说服力。他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19作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之所以被工人阶级接受,离不开马克思不遗余力的宣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