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意蕴

作者: 徐国超

[收稿日期]2023-01-07

[作者简介]

徐国超(1984),男,黑龙江双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摘  要]学界已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从美学角度审视也必不可少。依据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社会发展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善即美,是美的真实内涵。从这个角度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了深厚的美学意蕴,这主要可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美的规律的相关命题中总结提炼出来。具体而言,从“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之美;从“经营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美;从“劳动生产美”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民的劳动之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理论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审美建构中才能得到最佳展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美学;美的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4-0020-07

目前,学界已经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从美学的角度审视也是必不可少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社会发展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善即是美,是美的真实内涵,相反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异化等恶的现象即是不美的(美的异化)。对于马克思而言,善与美的统一,最早最丰富的表达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美学界关于美学的讨论创造性地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其主要思想资源便来自《手稿》。

《手稿》可被认为是由大量美学命题和深刻美学思想组成的美学著作。其中关于美学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简单来说,这段话在人与动物对比视角下,通过说明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将其运用于对象,构成了属人的“美的规律”。以“美的规律”命题为基础,马克思批评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各种“美的异化”现象。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深厚的美学意蕴,这主要可从《手稿》中关于美的规律的相关命题中总结提炼出来。具体而言,第一,从“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之美;第二,从“经营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美;第三,从“劳动生产美”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民的劳动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就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善即是美”的“美的规律”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马克思“美的规律”理论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审美建构中才能得到最佳展现。

一、美学与人的存在方式

西方古代哲学着重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近代鲍姆嘉通对美学的经典定义是区别于逻辑与认识的感性之学。人们对美的定义众多,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争议,但在对美的理解方面,美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基本共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美与人的存在关系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如前文提到的“美的规律”命题:“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与自身直接同一。动物只能依照自己物种的尺度去进行活动,而人能够按照物种的尺度和自身的尺度去进行生产,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是超越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并与其直接同一的。人能够把自己的理想、欲望和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变为改造对象世界的力量,并把对象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理想。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生活和实践展现出了美的规律。“美,根源于人的目的性、对象性的实践的生存方式。”[3]这种把美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论倾向得到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支持,比如米歇尔·福柯在尼采的影响下就提出一种用以反抗“规训社会”的“把生活建构成一件艺术品”的生存美学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马克思在给予美的规律定义的基础上,在将美与人的生存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指出了“美的异化”问题。马克思所说的美与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这与某些美学理论中的“社会中体现出的美”是不同的。后者一般指的是当代文化娱乐工业中的美,其观点过分迎合大众同一性的口味,本质上是迎合资本逻辑的运动,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更加深层次地以辩证运动的态度对资本逻辑构建的同一性审美持批评立场。

二、从“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之美

在《手稿》中,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1]192。从主观角度看,这句话表达的美的异化现象是可以得到一定的经验支持的,因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实情。但也有的人,可能会从其他角度认为马克思的这句话过于绝对,对美的欣赏未必需要牵涉主体的物质条件,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忧心忡忡的穷人也会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可能是自然美,也可能是艺术作品。这涉及如何理解美的问题,是美学中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的问题。“同一个对象,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它,用不同的观点来关照它,它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4]朱光潜在《谈美》中也举例子说明,不同职业的人对同一棵古松会呈现不同的审美态度[5],这与马克思的“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的命题类似。

但从客观角度讲,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把善理解为美的立场。在马克思那里,真善美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从《手稿》中马克思对美的异化的相关论述就可见一斑。“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1]158-159。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特征: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相异化;工人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对穷人和底层人民的关注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从莱茵报时期到《资本论》写作时期皆是如此。对马克思而言,受物质条件限制,在异化状态生活窘迫的穷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不美的。针对“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句话的理解,不是从穷人的主观角度去讨论是否真的有心情去欣赏美的事物,而是从客观角度,以“忧心忡忡的”穷人本身异化处境为客观对象,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去判定穷人的生活是不善的,也就是不美的。从这个角度看,改变工人或者穷人的异化窘境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人们对美的理解众多,甚至大相径庭,但是都一致认为美是能够为人提供心情愉悦舒畅的感觉的,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善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叶朗教授就指出美学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6]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践行。依照前面对“美的规律”的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层面上破解了“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的“美的异化”现象。第一,从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人民的审美态度的产生提供可能性。穷人没有欣赏最美风景的心情,穷人不具备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有了审美态度即便是丑的事物也可以是美的,没有审美的心情和态度即便是美的事物也是丑的或者令人完全无感。类似于动物,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其主要围绕着生存和繁衍展开,因此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不美的。旧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不美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GDP跃升全球第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总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之路,就是带领中国人民由“不美”走向“美”的生活的飞跃之路。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这就从物质基础上为中国人民的审美提供了可能性或者必要条件。严格来讲,如前所述对于审美而言,有了物质条件不一定就会产生审美体验,甚至会歪曲审美取向和审美体验,但是没有物质基础也是绝对不行的。第二,从客观角度讲,把中国人民的生活本身作为一个价值评价的对象,在善即美的意义上构建审美评价也是更有意义的。这样就会形成由旧中国生活贫苦的悲惨景象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令人欣喜的美好景象,这是一个由不善到善的景象,也是一个由不美到美的景象。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8],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依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对象化,通过努力奋斗,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把这种理想实现,这符合美的规律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要求,使中国人过上美的生活,为中国人民的审美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三、从“经营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美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对矿物的感觉。”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美的异化的著名命题,也是对美的异化的问题的深化,同时也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审美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对象性是主体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方式。“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191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世界会形成多重复杂的丰富关系,人通过各种关系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确证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但是“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1]189,以至只有当一个对象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当对我们来说它作为资本而存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对象成为资本的时候才可以用来确证人的本质,成为对象化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和资本使得人与世界之间丰富复杂的关系变成了单一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人对世界的全面的感觉仅仅变成对对象世界的商业价值的感知,人通过对象世界(商业价值)确证自身的本质仅仅是使人成为资本家或者工人。所以马克思提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1]192,用以批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变成“有用”的“商业”关系。马克思认为,改变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用化”和“商业化”以及在人的本质理解上的单向度,其方式是扬弃私有财产的异化。“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1]190人与世界的丰富关系、人的本质力量被确证为仅仅是资本家和劳动者的这种境况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要从根本上恢复人的全部丰富的感觉和完整的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就是唯一的方式。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意思是共产主义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积极成果的,在这个前提下,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给人带来片面愚蠢,把美的异化转化为美的复归。在这里美的复归的真实意义也不仅仅是对于商人实现感性解放而欣赏到矿物的美了,更加在于共产主义使得人不再仅仅是以资本家或者工人这样片面的角色去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得到释放,审美的愉悦感觉也被重新释放。从马克思后期的思想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不再有资本家和工人,有的只是感性全部恢复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