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自信论略

作者: 蒋艺涵

[收稿日期]2023-04-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思想的内生逻辑与战略指向研究”(18BKS114)

[作者简介]

蒋艺涵(1998),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  要]历史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而提出的崭新命题,它是对“四个自信”的拓展延伸,也是大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力量源泉。大学生历史自信体现为对历史成就的充分肯定、对深重苦难的自知自省、对当下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对复兴伟业的自觉自为。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培育是一项涵盖精神世界塑造和客观世界改造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提升历史认知,形塑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培育历史意识。从实践向度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自信要突出历史文化、巩固中华民族史教育,把握主题主线、夯实“四史”教育,洞悉历史规律、加强唯物史观教育,防范错误思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自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4-003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历史不是一种静止的已逝状态,而是一种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态过程。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自身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历史意义的正向评价和良好感觉。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视域,坚定对党的历史成就和奋斗精神的自信,是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历史自信是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成就、深重苦难和民族复兴自知自省基础上的自觉自强状态。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1]准确把握大学生历史自信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征,深入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历史自信的理论意蕴

大学生历史自信是对中华民族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当下正在酝酿的历史事实以及未来将会发生的历史可能的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和积极践行,表征为对历史成就的充分肯定,对深重苦难的自知自省,对当下事业的坚定信心,对复兴伟业的自觉自为。

(一)对历史成就的充分肯定

历史成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自信的前提和根基。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悠岁月里,一代代华夏儿女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灿烂的历史成就,是人民群众能够实际感受和切身体会到的客观存在,其中包括震撼世界的科技发明、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深邃实用的哲学智慧和独具东方韵味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始终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面貌赓续前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足以令世界人民钦佩赞赏,足以使新时代大学生昂首阔步、满怀信心地平视世界。

中国近代,文明蒙尘,民族蒙难,民族自信受挫,民族自卑严重。无数政治团体欲挽大厦之将倾,均未寻得正确的救国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经过艰难探索,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推倒“三座大山”,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建立了世所罕见的伟大功业。可以说,大学生历史自信在历史向度表征为对中华民族各个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的高度认同和价值肯定。

(二)对深重苦难的自知自省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历史苦难是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因,也是历史自信自强的底气。民族苦难已经成为民族共同体的一种历史记忆。这种集体的苦难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审美化的倾向,灾难苦难中隐藏着一个民族国家潜在的精神结构和国家形象,被赋予一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激发国族身份认同,强化民族历史自信。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遭遇了诸多苦难,包括乱世纷争、外族入侵、瘟疫、干旱、洪涝、饥荒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3]。面对苦难,亿万华夏儿女紧密团结,以不服输的精神奋起抗争,克服艰难险阻,掌握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新时代大学生对民族苦难的自知自省是筑牢精神之基、扎深信仰之根、强化民族认同、激发民族自信的精神养料,也是历史自信的现实表征。

(三)对当下事业的坚定信心

历史不只是一种过去式,更是一种流动的现在时。“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4]从大历史观来看,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历史自信内在彰显“四个自信”的历史底蕴,是“四个自信”的拓展延伸。二者间既存在源与流的纵向关系,也包含点与面的交叉联系。道路自信必然凸显历史自信,历史自信必定指涉道路、理论和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与历史自信相辅相成相贯通,是历史自信的理性表达和理论支撑;制度自信是历史自信强有力的现实保障,历史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历史合理性;文化自信是历史自信的价值引领,历史自信为文化自信厚植历史底蕴。“四个自信”与历史自信构成相互成就、逻辑互嵌的整体。大学生历史自信在现实维度上表现为在坚持“四个自信”基础上增强历史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

(四)对复兴伟业的自觉自为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未来是历史的赓续。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8。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前所未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们更加有底气超越历史自卑,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自信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坐吃山空的夜郎自大情绪。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实践永无止境,历史自信也永不停歇。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是否保持高度的历史自信,关乎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6],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概言之,大学生历史自信表征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觉、自为的实践态度。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自信的目标指向

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形成和坚定是一个涵盖精神世界塑造和客观世界改造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历史认知,形塑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涵育历史意识,夯实自信底气,涵育历史主动精神。

(一)提升历史认知,强化集体记忆

历史自信内蕴深沉的历史认知。“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8]如何对待历史,是民族成熟程度的检验标尺,也是民族理性思维的衡量尺度。“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1]受历史观和价值立场制约,不同的人在历史认知建构上存在差异。由孤立的、碎片化的历史事件激发的历史记忆和信念容易被时间的稀释和新的刺激所消解。将学生感性的历史经验认识升华为理性的科学系统认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成就、历史苦难、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筑“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稳定心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自信的必经之途。

历史认知构成集体记忆,民族集体记忆是形成民族身份认同、强化民族历史自信的重要保障。集体记忆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在观念或理论上的反映”[9]。集体记忆的强化是一个记忆再生产过程,它以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为目的,进行有意义的重新编码。社会的整体性需要社会主体记忆的集体性。对社会个体来说,历史记忆的建构可能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历史记忆的建构必须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意志,是一种积蓄集体精神力量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自信,就是要筑牢历史记忆,强化民族集体记忆,教导大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夯实坚定的历史自信。具体应当着重强化三种认知:一是强化中华民族5 000多年薪火相传的历史认知,强化自强不息、和谐守礼、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记忆;二是强化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的历史认知,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至上的政党形象记忆;三是强化新中国70多年由弱到强的历史认知,强化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实事求是的国家奋斗记忆。

(二)形塑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

历史思维是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主体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透彻理解、对中国传统辩证法和历史思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历史思维,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迷局而从历史长河、时代大势、全球风云中全面系统地分析历史变迁规律的理性思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自信,关键是引导大学生在理解大历史观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形塑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

首先,大历史观“大”在时间跨度。历史是动态的演化过程,这个演化过程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前后相继的时间环,不能简单地以年、月、日之类来静态地度量。这就意味着,看待历史事件不能只观“静景”而忽略事件本身之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立场的不同价值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善于用历史“放大镜”带领学生还原历史静态细节,把握历史真相,更要善于用历史“变焦镜头”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动态变迁趋势,透视历史发展规律。

其次,大历史观“大”在宏观视野。工业革命以来,各民族历史逐渐由相互独立转向相互交融,无论是中国之于世界,还是世界之于中国,都是彼此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既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宏观高度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找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历史定位,又要引导学生以世界的眼光考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

最后,大历史观“大”在整体思维。要“全面、具体地把握历史对象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将历史对象置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中全面分析”,“准确把握历史的主流和主线,主题和本质”。[10]具体而言,一是明晰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力求通过阐明历史长时段的经验教训和历史规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阶段性问题和战略性方针;二是通晓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指引学生在看待历史事实的时候既从整体着手做到胸怀大局,又从小处着眼重视细节把握;三是把握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前行虽然浩浩荡荡但非一路无阻,从而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树立前进的信心。

(三)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自觉

如唐太宗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从古至今,历史的资鉴明智功能一直为人们所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自信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帮助学生在建立正确历史认知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明精华,学会慎思明辨、革故鼎新,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凝练历史智慧,获取历史力量。实践证明,历史知识不是“独家秘辛”,历史智慧人人都能掌握。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文化中尊史、学史、治史、用史的传统为大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领先世界、取用不尽的历史知识宝库。“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11]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善于利用各种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就能促进学生丰富历史知识,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不同阅历、不同立场的历史主体对同一历史事物或历史事实的理解判断会有差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行立体性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历史、思辨历史,同时也须注意防止因解读的主观偏差而引发的史观不科学、主观诠释历史、任意剪裁历史、片面理解历史、过分地夸大或贬低历史人物等非理性的认知。总体而言,需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性、翔实地阐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客观、系统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二是求真说理,夯实理性认识。对历史问题既要坚持毫不避讳的解释和评析,也要杜绝过分夸大某一方面或者刻意扭曲真相的虚无主义倾向。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随意演绎而误导学生。三是突出党史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肯定,以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信筑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途的自信底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