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大先生”的现实要求、角色定位与培养路径

作者: 陈龙云

[收稿日期]2023-05-07

[作者简介]

陈龙云(1998),男(彝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要求教育者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高尚的道德情怀和良好的政治素养,需要一支源源不断的“大先生”队伍。大思政课背景下的思政“大先生”应当是睿智的课程设计师和拥有大智慧、大视野的博学的思想引领者,以及拥有大德行、大信仰、大情怀的高尚的道德示范者。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加强思想修养、知识学习和教学能力提升,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争当思政“大先生”,并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和思政“大先生”的作用,积极培养未来的思政“大先生”。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大先生”;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0;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4-0040-07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核心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和后备军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讲好思政课不简单,也不容易。“大思政课”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系统。[2]148“大思政课”要求教学主体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成为胸怀大、格局大、本领大、视野大、境界大、品格大的“大先生”。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教育队伍的范畴包括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并不限于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思政课也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培植新时代人才、推进新时代伟业需要有效地推行“大思政课”,需要思政“大先生”聚焦发力、精准发力,还需要全社会勠力同心。

一、“大思政课”背景下对思政师资的现实要求

“大思政课”所彰显的理念逻辑、视野格局、实践要求、育人体系都与传统“思政课”有着本质区别。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大思政课”致力于引人立大志、启人明大德、助人成大才、育人担大任,秉持的目标、肩负的任务更加鲜明,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更加丰富,队伍更加庞大,影响更加广泛深远。“大思政课”之“大”不仅仅在于数量大、范围宽、外延广,更在于质量高、内涵深。“大思政课”大而不泛、大而不空、大而不假、大而聚力、大而有为,绝不是为大而大、大而无边、大而无当、大而不精、大而不为。在“大思政课”中,队伍“是贯彻理念、拓展课堂、优化教材、创新方法和完善评价的主体”[3]115。本文基于“大思政课”的理念逻辑、实践要求、育人理念和队伍现状,探讨“大思政课”背景下对思政师资的实践要求。

(一)“大思政课”要求教育者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

从“大思政课”的理念逻辑来看,“大思政课”不是一个点,而是多要素的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大思政课”系统构成要素多元、涉及主体众多,而且教育时空更为延展、教育结构更为立体、教育方式更加多样。[2]150“大思政课”涵盖多个知识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学科知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问题,涉及国内史、国外史,涉及国情、党情、军情、民情。这使“大思政课”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但“大思政课”之“大”并非无章可循地扩大,而恰恰是防止思政课在众多学科中空泛化、边缘化的重要举措[4]。“大思政课”统筹把握“两个大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协同全员全过程全社会。如前所述,“大思政课”虽大,却不泛、不空、不假。“大思政课”具有“更清晰的目标理念和更科学的育人理念”[3]104,即聚焦于“四个服务”[3]105。具言之,就是回答“新时代怎样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深入的认知,能够透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能够熟练掌握思政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宇宙观、社会观、生态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的思政“大先生”队伍,就成为有效开展“大思政课”的必备要素。

(二)“大思政课”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怀

以“大思政课”的实践要求为出发点,“大思政课”不是一种静态存在,而是一种运动过程,“大思政”把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当作教学基础,拓展其教学空间,将课堂教学拓展到社会,让课堂与社会相连接,把思想政治课渗透到广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深入开展思政教育。[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思政小课堂注重的是“引进来”,即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做好知识传授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看法,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社会大课堂则强调“走出去”,将思政课拓展到社会领域,使学生走出传统课堂,上好社会实践大课。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在社会生活、实践操作中讲。与“课程思政”相比,“大思政课”育人形态更宏大,育人理念更丰富。“‘大思政课’要善于用好社会‘大实践’,构建覆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7]“大思政课”不能止于讲解抽象概念、灌输理论知识,而应聚焦于立德树人,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视野拓展、场域互通和力量凝聚。这不仅需要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指导实践,更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政风范、高尚的德行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育人情怀、传道情怀,能够把握新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找准教育的切入点,科学地设计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能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一起,用正确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锤炼高尚的品行,养成深厚的情怀。

(三)“大思政课”要求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是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根本目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中心环节,坚定政治立场是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回答和解决,其核心是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育人,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教育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指南,不仅要致力于当好“经师”,更要努力成为“人师”,从多方位、多领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作出更高要求,凭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来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行,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使他们继承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精神等优良传统,提高政治站位,拥护党的领导,厘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身体力行地去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

(四)“大思政课”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源源不断的“大先生”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养、高能力、高水平的思政“大先生”队伍,才能更好地开展“大思政课”,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效地提高学校整体水平,更高效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影响。然而,就教育队伍的现状来看,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一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的认识并不十分清醒,致使其对思政课的立场不坚定。当舆论场所出现诋毁思想政治工作、抹黑学校思政课的噪音时,这些人非但不作为,还跟着唱衰思政课,散布思政课“无用论”“压缩论”“取消论”[10]12。如果不加强教育队伍对思政课的清醒正确认识,不使教育工作者端正“思政立场”,那么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就会成为空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创建之初,就有一批老先生为之奔走呼吁、呕心沥血”,如今“这些老先生,有的已经作古,有的退休了”。[10]17但血脉需要传承,事业还需继续。当今世界局势处于复杂的变乱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尚未完成,实现共同理想的条件远未达到,我们还不能放松,更不能心安理得地“在大树下乘凉”。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世界,而应当以水滴石穿的精神,继续拿稳接力棒,跑好这一场崇高的接力赛,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这是我们应当不懈努力的方向。教育者要不断增强自己各方面的优势,补齐自己的短板,争当思政“大先生”,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培养,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传递薪火。

二、思政“大先生”的角色定位

通过分析思政师资的现实要求,不难看出,“大思政课”背景下教育者需在胸怀、格局、学问、视野、境界、品格方面争创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11]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先生”和“大先生”都是对学识丰富、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先生”比“大先生”使用得更广泛,可以用来尊称教师、学者、文人等有一定学问和修养的人;而“大先生”通常用来尊称学问更高、声望更大的人,“大先生”是“先生”中的精英,是教育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2]15思政“大先生”应当是有“术”的课程设计者,有“学”的思想引领者,有“道”的道德示范者。

(一)睿智的课程设计师

思政课的“术”指思政课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办好思政课,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重要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挑战和乐趣,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此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锤炼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大思政课”的实践要求和育人理念更为丰富、深刻,所以思政课的设计应当保证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要防止思政课程过于枯燥、单调。思政“大先生”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担任好“课程设计师”这一重要角色,切实上好思政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水平,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二)博学的思想引领者

“学”指博学,是一种大智慧、大视野。“大思政课”是一种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来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的教育教学形态,要求思政“大先生”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水平,能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包括自己要讲授的内容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广泛地开阔视野。

其一,思政“大先生”智慧要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才能当好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真正把知识和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大先生”需要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解决教学及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还要具备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必要的科学常识。在此基础上,要把思政课讲得“理直”,更要讲得“气壮”,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