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梁汉昭 刘明昊
[收稿日期]2023-06-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规模收缩问题研究”(21BJL048)
[作者简介]
梁汉昭(1999),男,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刘明昊(1999),男,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摘 要]2023年7月8日哈尔滨市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举办权,为黑龙江冰雪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冰雪旅游作为冰雪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龙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基石和全新动能。构建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并结合五个省份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冰雪文旅融合较差、冰雪品牌影响较弱和服务质量普遍偏低的问题。因此,黑龙江省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内涵、提升冰雪品牌效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冰雪旅游热销、建设冰雪主题乐园等具体措施,打破龙江发展冰雪旅游的关键堵点,构建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我国“冷资源”催生为“热经济”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PCA-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4-0072-10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冰雪旅游一词起源于20世纪欧洲北部,最早特指人们娱乐放松和强身健体的活动。欧洲、北美、东北亚以及北极地区关于冰雪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滑雪产业研究、冰雪旅游消费者研究、气候变化等对冰雪旅游的影响研究等议题。Michael[1]等研究了滑雪旅游广告宣传对滑雪旅游市场开发的促进作用。Kirstin[2]等针对冬季滑雪旅游企业竞争意识制定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各滑雪旅游企业在旅游目的地竞争、企业管理、核心资源开发以及旅游目的地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国外关于滑雪旅游消费者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消费动机及消费习惯的分析。David[3]等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索影响游客选择或放弃滑雪运动的影响因素,发现游客参与滑雪运动主要受家庭、经济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滑雪旅游的可持续性有显著影响。Mia[4]等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越野滑雪的影响,通过潜类模型将芬兰和奥地利的滑雪旅游者分成三种类别,并运用离散选择法探究潜在滑雪旅游者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Michelle[5]等分析了加拿大东部17个地区的雪质、人造雪所需水量及景区缆车的运营状况,模拟研究气候变暖对滑雪旅游的影响,依据假设的滑雪供应因子构建数学模型展开分析,发现气候变化使滑雪者体验感降低,并为旅游企业提出应对策略。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冰雪旅游的研究以滑雪旅游为主,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旅游企业的发展阻碍,预测游客需求变化,为旅游企业的市场开发提供依据。在冰雪旅游开发方面更是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经验,能够为我国的冰雪旅游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6]、冰雪经济[7]、冰雪赛事[8]等议题。对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主题为“冰雪旅游”的文献进行检索,至2023年3月15日共检索到文献1 971篇。以“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为篇名检索到文献693篇。其中,针对冰雪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是从冰雪旅游资源[9]、滑雪场和滑冰场数量[10]等因素深入分析。相较于国外研究,我国关于冰雪旅游的研究多数为定性分析。如董欣[11]等对哈尔滨春节黄金周旅游市场进行调查分析,朱红[12]等对滑雪休闲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等,本文通过构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逻辑框架,以质量与效率的视角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进行竞争力评价分析和发展效率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寻找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全力推动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引擎(见图1)。
二、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具有工业文明厚重、中西文化交融、历史底蕴深厚、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首个发展冰雪旅游的省份,凭借其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曲折但辉煌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通过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冰雪经济。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12月20日确立为黑龙江“全民冰雪活动日”;2016—2017年为持续强化相关产业融合,黑龙江省实施“旅游+”战略,整合打造了127项冰雪文化旅游体育活动。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黑龙江省率先启动“迎冬奥冰雪体育智慧工程”计划,为辐射周边起到了战略支点作用,“北京冬奥+冰雪旅游”对促进黑龙江冰雪事业及特色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冬奥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我国人民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为冰雪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市场基础。黑龙江省也抓住这一时机,打造以冰雪旅游为中心,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现代科技、冰雪文化、民族特色与冰雪旅游的深度融合,延长冰雪产业链条,构建冰雪旅游多元化发展体系。
三、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为明确冰雪旅游发展各级指标之间的作用机理,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结合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基础与特点,构建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见图2)。在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过程中,结合先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遵循可操作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进行构造。该评价模型由经济绩效、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需求条件、支持环境五个要素,经济绩效、基础设施以及市场潜力三个一级指标所组成。具体而言,资源禀赋及市场潜力对经济绩效规模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资源禀赋和需求条件深刻影响着支持环境的形成。而经济绩效规模能够直接体现冰雪旅游发展水平,同时与资源禀赋、需求条件、产业发展以及支持环境相互交互,是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核心要素。
由于冰雪资源有着地域特殊性,选取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个冰雪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域与黑龙江省进行竞争力比较,通过建立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以论证黑龙江省发展冰雪旅游的必要性。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通过将熵权法与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相结合,利用各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加权欧式距离,对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能够充分反应各省之间冰雪旅游发展的差距,对指标和样本进行综合评价。
考虑到数据时效性与指标体系差异性,参考其他文献在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基础上选取各省竞争力评价指标(见表1)作为变量,以《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为基础建立5个省份五年的面板数据。因个别省份冰雪旅游总收入及冰雪季旅游人数统计数据缺失,故以春节假期旅游总收入和人数进行代替。其他某些原始数据缺失,笔者运用插值法进行补齐。研究工具运用STATA16.0进行计算。通过构建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综合评价黑龙江省在冰雪旅游中的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如下。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确保数据测算的准确性,将正负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标准化后的数据作为计算基础,通过熵权法为各具体测算指标赋予合适的权重。
依据熵权-TOPSIS法计算得出5个省级单元冰雪旅游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以及黑龙江省各子系统的竞争力评价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对2017—2021年各省冰雪旅游发展竞争力水平的综合测算结果可知,北京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最高,东三省次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具有较高的重合度,表明冰雪旅游综合竞争力具有较高的经济导向。黑龙江省受到区位因素的影响,相较于北京市和辽宁省而言,冰雪旅游发展竞争力较低,黑龙江省这5年内的得分始终介于0.232与0.293之间,而且有着逐年浮动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发展竞争力水平正在缓慢下降。同时结合原始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相较于其他省份旅游从业人员人数较少,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为评价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在近五年发展的真实态势。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模型。在进行数字包络分析时,如果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那么会造成决策单元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比较集中,为更精准评价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PCA-DEA)相结合进行分析。在选取指标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参考相关研究,并考虑本省现实发展现状,构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效率的投入与产出指标(见表3)。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于冰雪旅游投入指标的原始数据之间可能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利用DEA法评价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投入指标数据进行精简。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在提取主成分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经KMO和Bartlett球型检验,发现KMO值大于0.5,因此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见表4)。
其次进行主成分提取,参考其他文献的做法,仅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根据表4我们可以得知投入指标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5.75%,因此,可以用主成分F1、F2替代原来的4个投入指标,且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见表5)。
利用主成分得分系数及黑龙江省五年的原始数据可求得各年的主成分得分。又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值可能为负数,而采用DEA法时投入指标的数据为正值,故进行标准化处理。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2个主成分也就是进行数据包络分析的投入指标。将2个投入指标与2个产出指标数据代入产出导向的BCC-DEA模型中,通过计算分析整理,得到黑龙江省2017—2021年冰雪旅游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值。
通过PCA-DEA模型进行测算,我们可以发现黑龙江省在2018—2020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而2021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冰雪旅游相关产品需求减少,导致产业规模相对扩大。通过技术效率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配置存在问题,可能是因为在宣传等方面投入较大,但与所得收益不成正比。通过PCA-DEA模型,保证了DEA评价的有效性,更能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外,根据上一节选取的地区进行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比较。以2017年数据为例(见图3)。
从图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所选取的5个省(区、市)的冰雪旅游发展效率的差异。无论是TE、PTE以及SE,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在这三个方面都名列前茅,由此说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效率相对较高。虽然说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很大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与挑战,同时根据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值,我们也可以看出黑龙江近几年冰雪旅游发展存在劣势,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改进技术,大力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
五、黑龙江省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冰雪文旅融合较差
这一短板首先体现在当前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内涵挖掘仅停留在表面,冰雪景观缺乏龙江特色地域文化内涵,限于模仿或照搬世界著名建筑、著名景点,少有鲜明地体现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作品,导致哈尔滨“冰雪节”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弱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冰雪节。在我省冰雪旅游资源开发上,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没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冰雪品牌影响较弱
黑龙江冰雪旅游的一大突出问题体现在整体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除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场这两个成名已久的冰雪旅游品牌以外,其他的冰雪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普遍偏弱,缺乏冰雪旅游重点项目。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少数民族冰雪历史文化,但是黑龙江冰雪相关企业在打造品牌影响力时并没有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品牌缺少文化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