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证成

作者: 宋冠澎 张光远

[收稿日期]2023-07-1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22VSZ09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评价研究”(SJGSJ2022020);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YWF10236230120);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研究”(JQ2022001)

[作者简介]宋冠澎(1989),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通过深入研究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提出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构想,确立了宽广且适用于东方社会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东方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道路的实践中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价值证成,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更优选择,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一份严谨而可行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5-0029-09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现代化发展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可持续的共同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新篇章。现代化虽起源于西方,但马克思认为适合东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应殊途多样。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继承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同时,根植中国土壤,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条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当前,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仍需不断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断探寻理论和实践的契合可行性方案,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东方社会理论耦合度的时间证成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实践尝试的中国式发展,是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如,结合具体实际的实践方法、实事求是的实践要求、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等,这些都与东方社会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结合具体实际的实践方法、实事求是的实践要求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通过对古代东方社会变迁、东方社会制度模式、东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研究以及其与欧洲国家的差异性研究指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可能存在的差异性。1881年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发展状况,认为其独特的利于农业发展的地理优势、满足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以及农村公社的二重性都为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立足俄国大地与社会形态,为东方国家提供了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而独特发展现代化的特殊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践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推动中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局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同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展现出可持续发展前景,不断向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现代化方向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的庞大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使得“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优势逐渐显现,为中国发展现代化提供了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十四亿人口的普惠性现代化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局势,中国提出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只有坚持结合具体情况的实践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实践要求,才能有力地推进和扩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基于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发展状况的考察而得出的具有创新性的发展道路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所有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辩证的,并具有前进性;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东方社会大规模民族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不再聚焦于西方道路的普遍视角,而是将目光放眼全球,开启探索与欧洲文明并行的另一条文明路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环境,使得其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只拘泥于同一条发展道路。马克思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俄国的社会形态后,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出落后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的理论虽然未能在俄国变为现实,却助力古老的中国实现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基于实践,在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和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党领导人民在继承东方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独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客观条件的转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创新和完善。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突破,再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宏伟道路与时代并进,在创新中实现进步、完善、飞跃。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必须遵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也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够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

(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一条帮助东方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从而走向共产主义的光明道路。东方社会理论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导,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将追求全人类共同解放作为崇高理想。马克思在其著作《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与《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人民的解放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强调在这其中人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考察俄国发展后,指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必要前提就是人民革命,将人民置于重要位置。马克思晚年著作《人类学笔记》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对东方社会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实现人类解放开辟新的道路,并始终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准则和本质追求,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方面,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站稳人民立场是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详细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谁而建”的问题。鲜明地突出人民立场,是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源于人民,以造福人民为目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才能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是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必然结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文明,重新定义了人类物质文明新原则并继续将其向前推进。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世界奇迹,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又取得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中国式现代化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东方社会理论契合点的实践证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式延续,与东方社会理论具有契合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启迪,而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性上更是它所提出的“跨越”方案的中国式叙事,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践尝试,这不仅是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更是其现代化的转向与时代化的探索。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多样化的,实现现代化不一定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些发展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开辟一条光明的社会发展新路。马克思深刻指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2]730马克思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都具有其特殊性。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有所不同,社会形态也呈现多样化,因此人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也不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是具有多样化发展的可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中通过比较欧洲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情况后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8。马克思将多样化发展的希望寄托于俄国,虽然未能实现却意义深远。

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人类社会多条发展道路理论从设想变为现实,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学规律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实现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科学把握,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4]427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以资本主义单向度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范式,走出了一条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光明道路,创新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这一多样化的丰富指导我们制定了合乎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厘清思路、指明方向,在理论上实现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