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意义与路径

作者: 刘媛 孙向辰

[摘 要]讲好脱贫攻坚生动故事,能够增强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感悟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从而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民情怀,勇担时代重任。因此,应当以真实的数据讲明脱贫攻坚蕴涵的为民理念,以鲜活的故事讲清脱贫攻坚诠释的伟大精神,以深切的感受讲透脱贫攻坚群众展现的时代风貌。讲授中要注重脱贫故事的生动性,坚持讲解故事与传授理论相结合;注重脱贫故事的感染性,坚持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注重脱贫故事的针对性,坚持传承信念与凝聚力量相结合。

[关键词]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故事;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1-0073-06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批甘于奉献的攻坚楷模,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讲好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展示波澜壮阔的脱贫历程,弘扬脱贫攻坚伟大精神,是高校思政课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

一、为何讲:讲好脱贫攻坚生动故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1]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具有理论的必要性和现实的重要性。

(一)增强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始终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体现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从古到今,脱贫一直是中国各民族的梦想;脱贫攻坚冲刺中,各族人民和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向贫困全面宣战,打通脱贫的“最后一公里”,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调研,一张“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充分显示了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阵型”。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省、市、县、乡、村各级书记各负其责,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真正做到领导指挥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成效取得在一线。

将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及其所蕴含的伟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感知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是有充分的实践支撑和理论依据的,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之治”的卓越能力。通过这种感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优势的高度认同。

(二)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情怀

《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最朴素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4]161-162从2012年到2020年,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就是开展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这极大地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党中央推动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开展结对帮扶,政策、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扶贫“一盘棋”的大扶贫格局。东部帮扶中西部,全国支援新疆、西藏,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加试题”,我国仍然实现了2.3%的经济增速,成为疫情之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任何困难都未能影响我国“脱贫时钟”的运转,未能阻碍我们按时敲响全国脱贫攻坚战胜利的钟声。以上铁一般的有力事实,可使学生深刻感知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从而树立为民干事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感悟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引导学生勇担时代重任

减贫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也是全球治理的一个短板。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5],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国际社会在广泛赞誉之余,都在追问“中国为什么能”。在中国,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脱贫一线,脱贫攻坚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持续的真金白银投入,是前赴后继的奉献与牺牲。八年来,中央和地方专项扶贫累计投入1.6万亿元;驻村扶贫干部共计300多万名,其中1 800多人不幸牺牲在扶贫一线。

中国已从国际组织的援助对象转变为国际组织所倚重的主要援助力量。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给那些亟待减贫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消解国际社会所存在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6]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大国国民心态,激发学生勇立时代潮头、敢于担当的志气。

二、讲什么:讲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党的初心使命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将脱贫攻坚伟业融入思政课,教师要用官方的权威数据增强说服力,用真切感人的事迹提升感染力,用脱贫群众的面貌体现内生力,讲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

(一)以真实的数据讲明脱贫攻坚所蕴涵的为民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贫困群众为中心”的贫困治理理念,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全面推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绘就执政为民“同心圆”。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成效和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真实的数据,讲明数据背后体现的深刻内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督战,走访踏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贫困家庭了解群众冷暖安危,反复强调要“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4]161。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贫困群众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攻克了不计其数的艰难堡垒,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群众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790万户、2 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2]。乡亲们告别了溜索桥、苦咸水、泥草屋,天堑变通途,喝上清洁水,住进砖瓦房。八年岁月为证,“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始终用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人忘我的崇高情怀。接下来,党中央对脱贫县还将“扶上马送一程”,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保持政策总体稳定,避免出现贫困反弹现象。

(二)以鲜活的故事讲清脱贫攻坚所诠释的伟大精神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同时铸就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2]。脱贫攻坚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给广大青年树立了人生价值导向。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任劳任怨。他们攀过陡峻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包括: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山区生态开发模式的“新愚公”李保国;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生命渠”的黄大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深耕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托举起孩子们的希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巾帼英雄”张桂梅。还有的村干部说:“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带上我们村的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诸如此类的脱贫攻坚事迹,在脱贫道路上比比皆是。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以深切的情怀,敏感地把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挖掘更多的感人事迹和成功脱贫案例来进行讲述,进而总结新时代精神,让学生深刻地感知鲜活故事背后蕴藏的人民勇闯新路的脱贫攻坚精神,感受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震撼。

(三)以深切的感受讲透脱贫攻坚中群众展现的时代风貌

脱贫攻坚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创造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7]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又是脱贫致富的奋斗主体。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是实现彻底脱贫的不二法门。脱贫攻坚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外部力量帮扶与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

通过多渠道加强教育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改变了陋习,树立了文明新风尚。通过榜样引领,在身边人和事的示范带动下,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焕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自力更生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脱贫攻坚的干劲中,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这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怎样讲:把握课程教学规律,实现多维方式融入

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一大批扶贫典型人物,他们谱写了感人的脱贫战斗壮歌。思政课教师要以深厚的情怀,关注时代发展,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把握课程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要坚持讲述故事与传授理论相结合,坚持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坚持弘扬精神与凝聚力量相结合,增强学生们的真切体会,让他们看到没有攻不破的难关、没有跨不过的坎,激励其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一)注重脱贫故事的生动性,坚持讲解故事与传授理论相结合

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的阐发离不开故事材料的支撑;故事的讲述也需要用理论来提升思想性和启发性,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教师要打好故事与理论的“组合拳”,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从而使学生理论上有收获、情感上有共鸣、思想上有触动,成为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一方面,要贴近学生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8]鲜活的、感染人的扶贫故事是思政课的生动教材,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叙事手法,引导学生坚定地服从党的领导,将个人的理想与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出彩的人生。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讲理论。“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教学过程中要深刻地阐明脱贫攻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深邃思想,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讲授的参考。“山沟两岔穷圪垯,每天红薯苞谷粑”,是昔日湘西十八洞村苗歌的描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为什么要精准扶贫?纵观全国,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崇山峻岭,无论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还是因学致贫,无论是缺技术、缺资金还是缺劳动力,每个贫困地区的环境、每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和个人的需求都大不相同。只有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才能使脱贫攻坚的暖阳照到每一个角落。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精准。党中央创造性地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因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9],兑现了“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承诺。

(二)注重脱贫故事的感染性,坚持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