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 王瑞锋 徐淑梅

[摘 要]自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合并,改建为文化和旅游部,以全新的面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以来,“文旅融合”便成了当今社会的热词,也是近年来旅游调整与改革的重点。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和我国东北地区的“明珠”,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领域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哈尔滨市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包括:文旅单纯相加,融合缺少深度;文旅融合不落地,持续发展难度大;文旅融合产品种类较少,雷同项目堆积。因此,哈尔滨市需要推进现有文旅产品发展转型;开发全新文旅融合产品;加强文旅产品多线发展;打造新型节庆文化旅游;实施“文旅+科技”新方式发展。借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天然的契合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两个方面,使文旅融合“融得自然”,也能“合出效益”。

[关键词]哈尔滨市;文旅融合;区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4;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1-0087-08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已经从注重物质品质转为注重精神品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成了人民生活的新常态[1]。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方面均保持高速增长,旅游业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但是,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问题,诸如产品品质低、文化体验差、供需失衡等容易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被掩盖。因此,树立并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是当下旅游产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被称为中国东北部的“明珠”,在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均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从旅游资源角度来说,哈尔滨市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较长,具有非常突出的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的优势[3];城市风格中西合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种类繁多,交相呼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貌。从文化资源角度来说,哈尔滨市是金源文化的发祥地,历经四帝,成为近40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毗邻俄罗斯,与俄罗斯有长时间、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交流历史。哈尔滨市拥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也就随之变成了哈尔滨市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为哈尔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起到了助力和推动作用。

一、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方式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融合发展上存在天然的契合点,以下将从动力、机制、方式三个方面对文旅融合发展进行分析。

(一)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

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可以分成内在动力因素和外在动力因素两个方面,以下将分别进行分析。

1.内在动力因素。一方面,旅游已经是人们生活的新常态和刚需[4]。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全面现代化”的新阶段,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提升,大众的需求从物质层次转移到了精神层次,旅游成为补充精神层次追求的重要方式之一[5]。此外,人们已经不再局限和满足于单纯的自然风光景色,而开始追求更高品质、个性化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服务。正因为人们旅游需求的改变,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流,使文旅融合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6]。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可持续利用的旅游产业,通过对文化产业进行包装,使之成为具有文化特征和历史底蕴的旅游资源,形成吸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产品得到完善,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全新的旅游产品也成为文化产业传承和传播的桥梁,推动文化产业生长。旅游产业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传承和传播,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7]。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属性上密不可分,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

2.外在动力因素。在政府方面,2009年,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8]。2018年,国家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能合并,改建为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速融合。一系列部门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颁布,促进了文旅融合的良性发展。

在社会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对旅游的消费方式、供需保障体系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9]。文旅融合丰富了旅游资源,为游客带来了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旅游体验和文化体验,从而带动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平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得到了广泛接受,社会的认可也成了文旅融合的外在动力因素之一。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机制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具有推动作用。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迎来了大众旅游时代,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10]。但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服务的质量,以及游客对旅游业的需求,均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和较初级的阶段,导致旅游浮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旅游结合,通过故事讲述、舞台艺术、原景融入等方式,能够增加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认知和格调。例如,利用节庆文化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通过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包括立足于传统节日的“端午文化节”(宜昌)、“清明文化节”(开封);立足于传统民俗的“泼水节”(西双版纳)、“那达慕大会”(锡林郭勒盟);立足于艺术活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花灯艺术节”(淄博);立足于宗教活动的“龙虎山道教文化节”(鹰潭),等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提高知名度,提升经济效益,推动旅游业发展。

另外,还可以利用演艺产品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国演出行业法治发展年度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国演出票房达200.41亿元,同比增长7.29%,其中旅游演出票房73.79亿元,同比增长9.58%。例如,《文成公主》(拉萨)、《康熙大典》(承德)等特色演出,以及《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等多地联动的知名演出收入颇丰,《宋城千古情》(杭州)一台节目的年税收就达1.8亿元,利润超过5亿元。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文化赋予旅游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文促旅是必要的、必然的。

2.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具有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瑰宝也在不停地消逝。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但仍然存在大量的文化遗产得不到开发和重视的情况。通过发展民俗游、风情游、文化游等旅游项目,可以对当地的民风民俗、特色风情、历史情怀等文化遗产起到宣传的作用。通过旅游的方式,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宝库展示给游客,有利于提升游客对相应文化的理解。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带动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等有关行业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旅游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以旅兴文是适宜的、可行的。

(三)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式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属于第三产业,虽有许多互通相似之处,但还存在着壁垒,如何打破壁垒,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共同作用,其中可大致分为机构、场所、产品三个方面。

1.机构融合。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职责整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31个省(市)纷纷宣布成立文化与旅游厅(委),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职能融合,旅游业的属性也完成了从事业属性向产业属性再到文化属性的转变。同时,由机构引导文化和旅游行业间培训互动的融合,实现文化渗透旅游、旅游彰显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2.场所融合。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要让城市文化场所成为游客的目的地,让旅游场所成为文化的活动地,建立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公益性、效益性的文化场所,将其作为旅游观赏和体验的元素之一,将旅游游乐场所、旅游食宿场所、旅游购物场所、旅游交通场所融入娱乐文化、餐饮文化、艺术文化、交通文化等文化元素的方式, 使旅游地的文化更具体验性和价值。

3.产品融合。文创产品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产品融合方面的产物,其利用“IP+衍生品”的方式,围绕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开发了食品、饰品、服装、图书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满足了人们对旅游消费、文化纪念等方面的需求。例如,从2018年以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专属口红、云纹书签、《金榜题名》解密书等文创产品迅速走红,让故宫一夜之间变为“600岁的网红”。文创产业也体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17年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共计收入6 975亿元,同比增长19.4%。文创产品也成了带动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和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二、哈尔滨市文旅产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哈尔滨市具有历史悠久、文化种类多样、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摸索和尝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短板。

(一)哈尔滨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哈尔滨市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文旅融合领域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和调整。以下分别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阐述。

1.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因其自身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具有特色和稳定产能的产业链。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人文景观交相呼应,旅游开发逐渐深入,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其中冰雪旅游、俄罗斯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特色项目。

哈尔滨全市包含9区9县(市),共有近百处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的7大主类,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哈尔滨市A景区名录显示,截至2021年,哈尔滨市共有66处A级景区,其中包含1处5A级景区(太阳岛风景区),30处4A级景区(龙塔、文化公园、宾县二龙山风景区等),27处3A级景区(哈尔滨禹舜美术馆、赵一曼纪念园等)等重点旅游资源,形成了文化、艺术、冰雪、建筑、自然、历史等多个知名旅游产品和上百条多元旅游线路。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旅游资源丰富,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因其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情,使文庙、极乐寺、萧红故居、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圣·索菲亚教堂等文物古迹与太阳岛、东北虎林园等自然景观交相呼应,成了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标杆,得到了全世界游客的认可和好评。另外,哈尔滨市与周边的雪乡、镜泊湖、兴凯湖、珍宝岛等著名旅游地相互联动,一起构成了中国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的2019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哈尔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 57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国内游客9 544.2万人次,增长11.7%;入境游客35.5万人次,增长48.4%。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1 575.7亿元,增长14.5%。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1 551.9亿元,增长13.4%;国际旅游创汇34 418.7万美元,增长207.8%。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疫情肆虐,旅游产业发展放缓。但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的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哈尔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 833.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1 105.7亿元,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在寒冬时刻依旧保持了较稳较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具有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独具特色、前景广阔等优势,可以对城市的政治、金融、社会、文化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