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探析

作者: 李一冉

[摘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规律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化、科学化、体系化革新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要重点遵循以兼顾人与社会发展为纲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导向性规律,并在把握青少年认知成长规律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遵循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的客观性规律,在整体整合并递进展开教学内容、构建教育者与教材的联系以及各学段教育者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遵循既偏重本学段本课程内容又共享各学段各课程资源的系统性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科学、全面地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也才能使具体路径的探索与发展有据可依。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2-0066-08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特点。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认识客观原理并以此指导实践的必要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针对青少年群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要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逻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建设理路,以各级学校为主要阵地,重点完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实现明确教育目的、贯通培养逻辑、打通教学环节等效果,首先必须摸清楚新时代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需要遵循的规律,然后以规律为抓手,才能够进一步探索和推敲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对规律的探析,需以明确规律的主体内涵为研究基础。对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这一主体,主要应当统筹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三个方面。在明确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中,既有“两规律说”,也有“三规律说”,但它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符合教育对象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在符合教育对象发展要求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形成特点逐步增减教育内容或者改变教育方向,而且要注重对教育对象内化规律的把握;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方面,主要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社会主义的特性和各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后者可以看出,“时代”因素本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三规律说”比“两规律说”多一条“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教学进行”,这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讨论范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内,规律归纳的着眼点主要是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递进规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大中小学一体化”则是一个统筹过程,即通过兼顾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建设一种平滑的榫卯式教育结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贯通性。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等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科学性和体系性的必然要求,所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规律也必然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时代化、科学化和体系化的革新。其中,时代化革新体现于纲领与目标并举的导向性规律,科学化革新体现于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的客观性规律,体系化革新凸显于既各有偏重又坚持共享的系统性规律。

一、兼顾人与社会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探析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纲领与目标。在明确纲领与目标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以纲领和目标为指南,即必须遵循以兼顾人与社会发展为纲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导向性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人形成成熟并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观点体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好人的教育工作,使人得到发展,也要尽力使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使人得到发展与使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两项目标难以统一。封建社会“私人教师”和“私塾”式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现代社会所说的教育,而是一种用来维护统治阶级之稳定统治的工具。那时,虽然平民阶层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教育资源集中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前提下,尽管平民也有从被统治阶级上升到统治阶级的机会,但必然是凤毛麟角,真正掌握话语权的还是统治阶级。而在西方国家,早先的宗教教育也是如此。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受众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在自由竞争的表象下,仿佛每个人都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教育,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表面的公平下,实际上掩盖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导致被压迫阶级承受着更加严重的剥削,这种剥削往往被生产力整体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掩盖,但这种剥削的程度实际上是加剧了。而人民对这种现象往往体会得并不深刻,正是因为教育内容中“公平”的理念掩盖了真实的不公平。所以,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依旧存在着割裂现象,也就是说,教育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特别是公平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教育开始被还原成社会公共物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割裂才得以真正消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达到高等级的表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只有在教育公共与公平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通过教育而自主建立科学的观点体系,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此时的社会发展已经与人的发展高度绑定,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而一切人的发展实际上正是社会发展的直观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了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即既注重个人在道德、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也要将个人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在这一时期,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工作的目标。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社会发展的目标逐渐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对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实际上正是教育时代性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上述“三个面向”的要求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而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这实际上就是彼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不断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至此,不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在话语体系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都统一起来了。在此期间,党对“四有”新人或“新一代”的要求既体现在理想道德层面,也体现在体育、美育层面,但最重要的必然是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阶级使命与担当这一层面,它深刻地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已经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唯有这样,青年才能够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时代目标进行调整的同时,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仍要保持同向同行。新时代的新人培养必须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而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与前一时期的“新人”培养相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点培育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作为“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是人发展进步的重要催化剂。具备理想信念,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积极发挥,人也才具有自由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着同一个纲领,即始终兼顾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向性。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鲜明的旗帜性目标,这些目标同样都遵循着上述纲领。综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始终遵循着纲领与目标并举的导向性规律。

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必然也要遵循纲领与目标并举的导向性规律。在过去的较长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庞杂,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衔接效果不佳往往是常态。正常情况下,从小学起,到本科毕业,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为16—17年;若选择继续深造,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最长可达25年左右。而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大多数青少年都需要修习多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都比较广泛,涉及的方面也相当多,这就导致教学主旨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很常见。而《方案》明确了各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有侧重地进行了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一定程度上将课程内容体系作了划分。但同时,内容的分割可能会导致升学阶段青少年学习内容的割裂与断层,特别是在从文化常识向政治法治过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教学逻辑断裂或教育对象理解混乱等现象。这正是没有充分尊重导向性规律的结果。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作为串联各年龄段、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准线,保证每一学段的课程设置都在有明确目的的基础上为教育大局服务,在每一学段都要对总的纲领和目标进行强调和澄清。在纲领层面,必须强化纲领在每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贯穿性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兼顾人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让青少年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是引导其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观点体系,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应然性与必然性。遵照这一规律,就必须以加强每一阶段的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要手段,帮助青少年从小建立无产阶级使命感,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促进自身发展,并且不断强化两者“一体两面”的“发展共同体”关系。在目标层面,一体化建设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时代目标的规律,立足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强化智育、德育、“才育”和使命担当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目标的引领作用能够落到实处。每个时代都有其主题,每代人都有其需要肩负的使命,只有坚持贯彻导向性规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才能充分具备逻辑焦点和着力重点,才能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任务,进而“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安排思政教育

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群体的复杂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青少年”是按年龄划分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年龄阶段的划分存在差异;即便在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个地区,“青少年”的年龄区间也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世界对“青年”边界的包容度也会持续走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青少年”的范围相对较窄,从狭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少年”主要指的是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往往指学校中思政教师讲授的课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各级学校的学段纵向串联起来,通过课程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实现各课程学习中的内容互补和有效贯通,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如果教育对象是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成年人,由于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教育对象往往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接受教育,所以教育内容的编配与设计可以按照整体性、系统性的原则和规律有侧重地进行。但是,青少年作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灵与智慧尚处于生长阶段,知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而且,在青少年群体内部,年龄差异带来的认知差异也是巨大的。与成年人群体内部年龄相差几岁而阅历认知却相差不大的情形不同,在青少年阶段,一两岁的年龄差所伴随的认知水平差异都是相当大的。所以,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照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进行阶段划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强内容的灌输。同时,青少年与成人一样,对事物的认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曲折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向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情况更容易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发生改变,有些改变甚至是逆转性和终身性的,所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条“柔软的脊柱”来保证教育的反复性与连续性,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构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来妥善解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阶段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这个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尊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的规律,也就是尊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