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与实践创新

作者: 纪逗

[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下来的“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当代表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价值观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三个维度的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切实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响协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个维度共同体意识以及整体视野和超越性精神的培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理念与实践创新的前进方向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政课;立德树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2-0059-07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首要问题。从人类发展历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问题既蕴含着人类对永恒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在这一理念下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时代坐标,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力思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一种崭新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积累下来的“胸怀天下”情怀的当代表达。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内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中的重要价值基础,其中蕴含的崭新文化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价值指引。为了正确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与实践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应该首先阐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这是我国领导人首次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内容。此后,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多个场合,习近平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了不同层面的详细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党中央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诉求,不仅回应了全球化时代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性,也为超越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造成的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以及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宰的不合理国际秩序提供了崭新的思维范式、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积极倡导和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正确理解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应该从它们对西方现代文明所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超越以及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历史和现实证明,由西方开创的这种现代文明无法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在全人类共同价值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的21世纪时代状况下,西方现代文明以及在西方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从西方现代文明赖以建立的思维范式和文化基础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文明为何已经无法承担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如何成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创造性探索。其一,在思维范式上,西方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思维范式基础上的一种文明形态。在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下,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遭到破坏,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起以少数获利者为主体、以多数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为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以人类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其二,在文化基础上,西方现代文明是建立在文化霸权和文化同一性逻辑基础上的一种文明形态,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被瓦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不可避免。在二元对立思维范式和文化霸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导致了国家和民族范围内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隔绝,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对抗,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断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所建构的“虚幻共同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单个人所以组成阶级只是因为他们必须为反对另一个阶级进行共同的斗争;此外,他们在竞争中又是相互敌对的。另一方面,阶级对各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此,这些人可以发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预先确定的: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2]198事实证明,西方现代文明在其产生之后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造成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不断瓦解甚至崩溃,给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习近平主席把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概括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并且提出了破解这四大赤字的中国方案,即“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3]。这种处理当今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对21世纪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科学回答。

与西方现代文明赖以建立的二元对立思维范式和文化霸权逻辑不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探索,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思维范式上,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建立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之上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范式下,会形成一种与西方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虽然不同个体之间、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本质和利益的不同,但所有个体、所有国家和民族以及人和自然又是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人类个体或者国家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是让其他个体和国家的利益得到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自身利益的实现必须以自然的本质状态得以存续为前提,也就是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同体关系的维系。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建立在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之上,旨在实现全部国家、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诉求。在文化基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建立在正确认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共存共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旨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共同进步,从而形成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199如果企图用一种所谓的优越文化来同化其他文化或文明形态,就只能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使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成为不可能。

二、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创新:三个维度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其中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自然生命共同体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把握这三个维度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三个维度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形成的共同体形式,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济上相互依存、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相互认同的民族共同体,同时也是建立在共同物质基础、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身份认同和共同精神家园之上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民族范围内,历史地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关系。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支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重要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范围内形成的共同体形式,是指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直接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否认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独特发展道路和文化精神,也不是所谓超阶级、超国家的普世价值,相反,它在尊重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寻求世界各国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范围内的共同体形式,是指人与自然之间是生命共同体关系。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切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上述三个维度的共同体虽然涵盖领域和范围不同,但是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其繁荣发展都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同时,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世界,与自然之间构成生命共同体关系。因此,中国与世界各国不仅承担着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共同责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实现中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与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

一方面,深入考察中华文明与整个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类众多文明当中的一个形态,中华文明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历史现实,但同时,中华文明历史上就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到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避免地要与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相统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诉求。“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底蕴,同时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深入考察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人类文明作为与自然不同的存在形态而具有自身独特的存在本质和利益诉求,但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割断的天然纽带关系。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必须切实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全面顾及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表现为充分考虑人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性,提出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并且切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维度的共同体理念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特征,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

(二)三个维度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三个维度共同体理念,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在两个维度上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