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应然向度、实然困境与现实理路

作者: 杜晓芬

[摘 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应当以回应现实语境为逻辑始点,以掌握话语权为核心要义,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实践归旨。然而,话语时间错位、话语空间拓展、话语模式滞后等因素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引导感召力和传播力。对此,应当聚焦现实语境、借鉴“习式风格”、善用智媒技术,推进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和话语模式的系统创新,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引导感召力和传播力。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3-0066-07

话语是对政治权力进行调控的语言符号系统[1],它具有构建政治权力、消解政治权力的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面向教育对象的语言符号,是我们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关键要素。在新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范式和创新路径需要一场全域、全景式的变革。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应然向度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应当以回应现实语境为逻辑始点,以掌握话语权为核心要义,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实践归旨。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应然向度,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客观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际困境和现实难题,更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回应现实语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逻辑始点

溯源“语境”概念、辨析“新时代”意蕴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应新时代现实语境的理论前提。顾名思义,语境就是话语运用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运用的环境。历史语境、现实语境、未来语境构成了语境的时间维度。新时代是由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驱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历史进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现实语境,“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主题的选择、重点的确立、具体任务的厘定提供了基本参照。也正因此,回应“新时代”现实语境,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逻辑始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个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符号系统,它的创新发展绝不是话语言说者的自由选择,而是回应现实语境、对接时代主要矛盾的结果。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变化投射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对科学、有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供给之间的矛盾,由此框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总结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需要层次不断升级,并且具象化为对契合新时代特色和风格、反映新时代社会变革的话语内容的需求,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立体式话语传播渠道的需求,以及对现实化、人性化、大众化、个体化的话语表达方式的需求。

(二)掌握话语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核心要义

话语权是一种把握、控制、支配和阐释“话语”的权利与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生产、传播实践的主导性权力,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运行的始终,形塑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念、内容、表达方式和交往实践。牢牢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是党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历史担当,更是建设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要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图式、作用空间、运作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立足中国国情而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基于中国逐渐从全球治理的边缘型参与者成长为引领型管理者所引发的国际关注、带来的国际影响而形成的重大判断。随着中国逐渐成长为推动世界变革的核心领导力量之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频繁,国际社会期待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作用空间不断拓展。如何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面向国际社会,如何在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中坚守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力量,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话语权作用空间的拓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运作模式而言,新时代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运作模式的更迭。新时代同时也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媒介和智能媒介场域话语内容的增长规律、话语资源的分布规律、话语传播的交流规律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运作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以模式转型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场域的开放融通,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培育时代新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践归旨

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通过将具体的个人“质询”为以实践活动“再生产”意识形态的主体而发挥作用。时代新人的培育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具体的个人“构造”为意识形态主体的一种“质询”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社会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语言符号体系,构成了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践归旨,要求我们以时代新人培养意旨为基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设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论述,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意旨的深刻诠释。“有理想”的精神要求、“有本领”的能力要求和“有担当”的责任要求不仅是时代新人培养的结构性意旨,更指涉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现范式: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时代新人培养意旨,对时代新人培养客体进行价值引领和文化涵濡,促成时代新人培养意旨向培养客体内部精神意识的渗透,使客体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能动主体,并在能动性实践中确证和体现时代新人培养的实际效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以时代新人培养为战略目标,构建时代新人培养之理想意旨、能力意旨、责任意旨“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然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间错位、空间挤压、样态单一、模式滞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引导力、感召力、传播力,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然困境,也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向度与实然向度之间的张力。由此,解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然困境和现实梗阻,成为我们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路径、弥合应然与实然之间缝隙的逻辑必然。

(一)话语时间错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坐标之中的实践活动,时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潜隐的本己力量。时间作为标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纵向坐标,具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无穷的生命力。新时代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新时间坐标,以社会时间、个体时间的双重面向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时代诉求。反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间性认知不够充分、与新时代时间坐标相错位而缺失生命力的问题。

新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时间,标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范畴,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新时代社会时间的错位,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在语词上机械套用新时代的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而未能深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发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以新的内容框架驱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域性发展,系统地诠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与新时代社会时间的深度链接。

新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个体时间,则标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个体记忆和叙事,指涉新时代社会时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映射和显现。

(二)话语空间拓展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力和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活动,不仅经历着时间的演绎更新,而且彰显着空间的多维构建,空间性与时间性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潜隐的本己力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基本构成线索之一,空间维度为透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然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明确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定位,也框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向国际空间的敞开与拓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拓展,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之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直面不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带来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拓展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警惕和战略焦虑与日俱增,这些国家凭借其高位优势,不断地强势输出意识形态话语,以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复合式渗透来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我们的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淡化”和“失语”的危机。例如:政治方面,“普世价值观”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抽象化并上升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以超阶级、超历史、超民族的虚假面相为掩护,指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话语体系;经济方面,新自由主义以论证市场化和私有制的合理性为基点,打着“客观中立”的旗号,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辩护,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批判,认为经济上的集中是通往政治极权和个人自由丧失的“奴役之路”;文化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诋毁中华文明和革命英雄,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社会方面,将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价值取向,渗透进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沉浸在“娱乐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符号性消费”之中,并以此为基点,“涵化”民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生态方面,资本主义与激进生态主义合谋,“有效利用绿色标签和生态标准,在充斥着有机产品、生态消费和生态主张的生态伦理‘合理化’意识形态中”[2]构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合法性基础,消弭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三)话语模式滞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模式是模式内部诸要素与模式外部环境综合平衡的结果,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涵在对象性活动中的意义凸显和实现范式。新时代互联网媒体和智能媒体技术以推进话语信息全域采集、话语内容智能生产、话语服务精准分发为手段,驱动话语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型构了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交互联动、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开放融通联动的话语运作模式,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带来了挑战。

新时代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交联互动的话语运作模式,就是话语实践中多元主体平等对话、多元话语交融互构的话语模式。互联网媒体和智能媒体内含着信息获取、自我交往、思想交流的意蕴,话语接受者通过分布式网络,深度介入媒体场域,运用媒体技术获取信息资源,并立足于自我经验和感受,对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输出到媒介空间中,改变媒介空间的话语格局。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交联互动的话语运作模式的发展挺立了话语接受者的话语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组织权威而进行的单向话语输出模式很难被今天的受教育者真心认同和接受。

新时代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开放融通的话语运作模式,就是以媒介技术为桥梁,融通实体物理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域式的话语运作场域。一方面,实体世界的话语实践借助媒介技术,在虚拟空间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体系立体化地再现,使话语实践突破实体物理世界的时空界限而进行即时连接和集体行动;另一方面,虚拟世界的话语实践循着精细化投放和精准化传播的媒介技术,全方位地渗透到实体世界中,形塑实体世界的话语景观,推动实体世界话语运作模式的转化。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开放融通的话语运作模式挺立了虚拟场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关键地位,而传统的专注于实体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线下话语运作模式难以适应这一趋势,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在虚拟场域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话语困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