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探赜:理念生成、现实场域与实践价值
作者: 赵红 刘登攀[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深入探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中国智慧,是向世界宣传中国、阐释中国、展现中国世界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理念生成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融合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回应现实全球治理危机;在现实场域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构建经历联结中华民族、周边国家再到人类命运的“小圈构筑大圈、大圈带动小圈”的递进层次;在实践价值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在推动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上作出有力贡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4-0005-08
当今世界正处于普遍的相互联系与深刻的相互影响之中,人类世界联系的纽带愈发复杂,已经不能够用单一元素作为主要纽带进行形容,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面对世界性环境与资源难题,传统与非传统全球性安全威胁等问题,解决全球化的治理危机绝不是各国各自为政能够承担的。特别是全球性问题充斥人类生活的当下,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失衡、贫富分化、国际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地缘与血缘作为人类共同联系的传统纽带,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冲击。人类联系的纽带愈发复杂,已经不能够用一种元素作为主要纽带来形容,全世界人民都处于普遍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之中。基于此,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2017年再次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世界”[3]。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又多次发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了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本质上传递了人类的共生性与共存性、人类社会的共建性与共享性。这一方案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而提出,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治理理念,为世界寻求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智慧充分彰显中国发展道路给世界历史谱写的新篇章,全方位地给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生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离不开理念生成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与全球治理需求的结合,它是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融合的现实表达;二是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是在传统“和”文化的孕育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产生;三是应对当前全球治理危机现实需求的必然产物。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有益融合的产物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发展、同全球治理实际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从理念生成的角度讲,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完成了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与世界现实的结合与转化。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的出发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将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期望进行了理论化的阐述和总结,在马克思的多个理论文本中均有呈现。具体来讲,“共同体”这一概念第一次被使用于经典文本是出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围绕人们对于国家的构想,马克思探讨了何为真正的政治国家的生活,基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提出应当是在“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4]30。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同体的内涵展开了进一步的阐释,通过描述何为共产主义手工业者的联合,并指出在共同体里“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将“不是空话,而是真情”,这种真情意味着“人类崇高精神之光”[4]232。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是人类对自由与发展的向往。在共同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共同享有生活与发展所需的资料,打破了充斥着资本主义压迫与剥削的阶级对立,从而构成“一个联合体”,一个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5]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人类以类的方式集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地缘或是血缘,是更为负责和密切的命运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体的发展是进阶式上升的。从其属性上来看,包含政治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区分政治与非政治,更是本质上的命运的联系。因此理念回归人类本身的同类同源,将本质必然存在的也是自然存在的共同利益联系了起来。
在这样的理念出发点基础上,马克思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总结形成了三个阶段,即基于“人对人的依赖”而形成的古代封建主义社会共同体,到近现代商品市场发展形成的“人对物的依赖”的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再到充满共产党人期盼的代表最高社会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换言之,由于人类相互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的变化,使得形成的共同体的性质也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从虚假的转变为真实的变化。从依赖关系到人类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发展,只有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破依赖关系的社会共同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因此实现这一理念,就要基于对人与人如何实现彼此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是构建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与人的平等公平关系为基础的,站在全球化的角度生成的构想,是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所揭示的规律而提出的。总体而言,这一理念致力于破解全球性治理难题、突破全球治理瓶颈,完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6]4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滋养融合的结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滋养与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在内部民族发展以及外部民族交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文化体现的领域甚是广泛、发展的脉络滥觞久远,已经渗入中国文化基因之中,中国王道文化就是其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和”文化中所蕴含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在发展中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包容中不断创造文明,可以说是文明发展的核心所在。《国语·政语》中有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生灵万物之间虽有不同,但达成和谐便可以万物生长;如是万物尽然相同,生命就不能延续了。孔子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与此观点极为契合。这一理念使用与对待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核心思想是和谐,同时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最能将国家和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是相同的文化价值理念。[7]基于“和”文化的继承,同时根据中国现实的国情,结合新时代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这一理念在新的阐发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和”文化又将继续推进中国文化向世界的“良性外溢”,同时又要吸纳优秀的外来的文化,实现“融合发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传统的大同世界思想,是中华民族“和”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借鉴。中国古代对于理想社会的形容通常带有想象色彩,是田园式的与世隔绝般的社会形象。当然中国传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思想。尽管究其本质而言,大同思想中所蕴含着的朴素平均思想是建立在阶级不被打破的基础上,是有条件限制的。人们之所以追求大同社会,是对于公平公正的期望,古人通过理想社会的形态构建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为后人提供了制度与社会构建的思考。当代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建立在古代大同世界的美好构想的基础之上的再构建,其与未来相互连接,既是与现实结合的结果,又是理想的塑造。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现实需求的必然产物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在各个领域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各方面的社会问题也渐成全球化的趋势,“治理危机”这一概念在1989年由世界银行首次提出后,就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全球危机的阐释有多种表达,有学者认为是指“全球治理体系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治理问题而出现的失序状态”[8]。全球治理危机的出现是基于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普遍联系而出现的,因此应对该问题也绝不是一国之力即可完成的。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已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也随之走上了“快车道”,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带来了大量的商品,世界市场也随之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联系使得社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地,而是扩散至多个国家甚至成为国际问题,包括了经济利益、政治秩序、文明发展、社会安全、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国际上单边主义影响仍然存在、地区冲突不断,全球部分国家间政治关系紧张。也有学者表示疫情在全球的大范围流行将加剧逆全球化趋势,[9]进而影响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现实场域
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的现实场域,是中国方案内容的具体表达,是共同体在不同层次开展构建尝试的具体阐述。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小圈”构成核心带动,是关系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整体利益与发展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二是“中圈”促进多元联动,是各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国家命运共同体;三是“大圈”形成良性互动,是全球化趋势下站在全球人类的利益角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小圈”完成核心带动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以“小圈”构成核心带动,以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为重心,以两岸三地关系推进为重要任务的共同体建设。“小圈”的核心在于依靠血缘、地缘的基础,提升原有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于构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铸牢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前进方向的“同心圆”。首先是涉及中华民族的全体性,不遗落任何地区的任何一个人。全体人民指的共享发展理念的辐射范围,不是少部分、一部分,而是大多数;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的全体人民。整体的全体人民,包含祖国全部领土上的人民。因此发展连接两岸发展的国内区域间共同体,推进国家的统一进程也是关系整体的重要方面。“一国两制”方针的切实施行,使得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两岸同胞自古以来血脉相连,是共命运的一体。两岸的前途命运从来都是密切相连的,所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决心、共同推进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其次是聚焦核心矛盾的准确性,切实提高共同体发展的前进动力。人民的幸福问题,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是人类共同的朴素追求,也是发展的动力所在。共享发展成果需要行动的证明,而不是理念的纸上谈兵。人民的幸福感是否能够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衡量能否达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标准。最后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推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10]要想变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现实,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就是贫困人口的问题。这个问题几乎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规律来讲,解决贫富的差距需要通过再分配的手段,需要进行资源的调配。但同时,城乡之间、不同经济状况的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以平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谁、与谁的问题必须立场明确。
(二)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中圈”促进多元联动
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以“中圈”促进多元联动,是各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共同体。从现实角度来讲,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如何发展的基础所在,是最为复杂的。习近平总书记将一个整体的理念作为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的前提,并不断倡导建立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接轨的关键,需要依靠地缘关系的发展作为过渡,联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将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国家命运共同体使得这种联合更加现实化,包含丰富内容的现实。首先是全面包含多方位的发展领域,是将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各方面包容其中。全方位的共享,才是真正意义的共同体,才能推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国家命运共同体更深一层是社会公平正义。如果一个人所了解得有限,那么即便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其自身也会认为是全面的。因而要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将社会的各个层面展示给人们,而人们也应当有共同的权利去接触并享有,这是需要制度的保障的,是人类权益的保护问题。也就是说,国家命运共同体要能够维护人的全面的合法的权益。这个世界发展的动力在于矛盾,事物总是存在一定的相对性。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如何实现,本身在于人自身的认识并不一定能达到全面。但这个世界的发展同时又是螺旋形上升的,只要不断地前进,国家命运共同体才能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也必将在明日之晨。
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着世界上所有人类的命运,涵盖着所有的国家与地区,一切方面的成果都将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是真正的全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共享必将是,包含经济与政治的社会各个方面,包含物质与精神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权利与义务的权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