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与实践
作者: 刘朝阁[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规定,体现着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觉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自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完成党的使命和任务,自觉坚持以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工作实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4-0070-0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深刻地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中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思想政治领域改进工作、提高实效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内在要求
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看,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推动各阶段中心工作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宝贵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内在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宗旨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而开展,而各个历史时期中心工作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使命,围绕完成党在新时代的任务而开展,充分体现党的宗旨。
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在各项事业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责任。“为人民服务”由党的七大写入党章,成为党的建设中需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096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结合现实不断发展创新党践行宗旨的理论。刘少奇把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看作思想政治方面的最重大问题;邓小平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效果的标准;江泽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视作“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2]14,并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因此,从认识路线到行动路线,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具体贯彻落实,从宏观的执政理念到微观的日常行为,党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以上宗旨开展。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从自身角度为人民谋幸福。从理论层面讲,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答疑解惑、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培养人才,从而达到服务人民的目的。从现实层面讲,应当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时时、处处、事事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围绕人,发展人,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分别围绕反帝反封建、民族解放、建立民主政权、巩固新政权、经济建设、中国梦等不同的主题教育人民、凝聚力量。这些主题从根本上说可以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把经济建设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靠发展经济,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思想政治工作依然需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聚焦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
(二)历史经验证明的事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逻辑,也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建党之初,党就在工人、农民、士兵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大革命失败后,党进一步认识到充分争取群众的重要性,积极发动群众参加土地革命,摆脱地主阶级的奴役和剥削。党为军队制定了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代表的群众纪律,在军队中树立为全国工农和劳苦群众谋解放的战争观。抗日战争期间,党广泛宣传抗日主张,组织动员了包括延安整风、大生产运动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救民族于危亡,形成了延安精神,确立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解放战争期间,党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重视教育和领导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加强党内整治、军队整治运动,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政策,从而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反败为胜,赢得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根据主要任务的变化,适时加强和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期,为了增进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可,党创立宣传网制度,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同时结合恢复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中心工作而开展教育,对于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军人、农民等群体在教育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积极利用多种载体,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在各行业建章立制,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实践也表明,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偏离了优良传统,则会使人民的思想陷入混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围绕人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期待,在继承发展先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新办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多变性研究不够,在对人们的思想引导方面做得不到位。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3]。此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要求,更加注重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因势的工作导向,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时代化、生活化,为人们提供思想引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春风化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解放了思想观念,凝聚了社会共识,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聚焦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谋全局、抓落实、重细节,全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不断提质增效,坚持构建大格局,建立健全责任制,坚持立破并举,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引领各种人群,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同错误言论作斗争。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扭转了此前因客观条件变化而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规定
“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思想(狭义的文化)领域进行的政治活动,即为着一定的政治目标而对“思想”开展的工作。“政治”表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属性,也界定了这一活动的范围。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不仅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拥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权、分配权,同样也控制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要围绕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开展,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把绝大多数人驯化成可资利用的“工具”。而《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4]44。这就与资本主义教育以及历史上存在的其他一切阶级教育划清了界限。共产党不掩盖自己所从事教育的阶级性,旗帜鲜明地宣示了其为无产阶级根本福祉而奋斗的政治立场。因此,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刻也不放弃对工人阶级的教育,积极利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启发工人、引导工人,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实现最终的自由人联合体积累力量,从而消除阶级对立,消灭“阶级的教育”,另一方面,这种教育的内容无非是实际发生的现实运动的描述,其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4]45。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教育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这恰与剥削阶级所主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个别理论家的思想观念为依据,为实现剥削阶级的私利而不惜歪曲事实。马克思主义者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得教育者不再高高在上,教育内容上也不再以一种虚幻的东西欺骗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就是人民的自我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的政党、团体、个人为实现政治认同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以往历史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是把统治阶级的意志灌输到民众的意识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利益冲突。而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以来,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本身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其所宣传的先进理论、思想主张只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先进的理论是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从教育内容看,人民的实践为先进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从根本上说人民创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内容。从依靠力量看,人民是教育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参与者。
毛泽东多次提及“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的自我教育”的观点,并且结合实践,从性质、方法、依靠力量等不同角度展开了理论探讨,如“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5]、“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1]1012。在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其“‘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提法……强调了在人民内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则侧重表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6]。邓小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把人民作为评判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党的一切工作之利弊得失的主体,并从与“对敌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对比的角度上提出需要在人民内部广泛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团结人民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江泽民适应形势的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人民利益而展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突出地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民性。例如,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方法、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平等讨论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注意总结群众性思想工作的经验”。[2]133胡锦涛同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从所处时代的特点出发,对“如何实现自我教育”作了广泛探讨,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7]。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论断也从根本上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的自我教育”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