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党外领导干部国际化能力的重大意义

作者: 张家铭 高雅南

【摘要】党外领导干部提升国际化能力意义重大,是“两个大局”的形势要求,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履职尽责”的职务要求,具有稳固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对外交往和国际传播的历史贡献,充分展现了党外领导干部国际化能力的效用。要进一步发挥党外领导干部所具备的专业技术、身份灵活及资源联系的现实优势,发挥其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党外领导干部;政治基础;对外交往;国际传播;现实优势

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的党外领导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成员,是我国统一战线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彼此深化的复杂形势下,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交往交流日益加深和密切,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各类风险矛盾频繁发生,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1]在这种要求下,提升党外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能力不可或缺。

一、政治基础:提升党外领导干部国际化能力是必然要求

(一)“两个大局”的形势要求

提升党外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能力,在宏观层次上看是把握“两个大局”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2]“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统一战线的国际性也明显增强,体现在统战成员中非中国公民数量增多、工作中涉及国际社会的内容增多、受到国际环境影响更直接,以及可利用的国际资源更广泛等多个方面。[3]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统战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统战工作国际化的迫切需求,党外领导干部提升国际化能力不再仅仅是“加分项”,而是“必须项”。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必须在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前提下,考量中国自身利益。必须将中国自身发展态势,放到国际局势与人类历史的大坐标中进行定位。这就要求党外领导干部首先应“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4]同时,应当在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前提下,以更卓越的智慧和手段来开展对外交往、沟通与合作,把握机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推动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贡献智慧。

“两个大局”的相互作用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除了国内深化改革面临的重重阻力之外,国际上的威胁和挑战也更加错综复杂。国际局势动荡、世界经济低迷,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持续在内政和经贸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利用民族、宗教、港澳台问题等对我国进行攻击、渗透和分裂,而这也是统一战线的主要工作领域。因此,党外领导干部必须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时刻树牢风险意识,提升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斗争的能力素养,主动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分化”“西化”行动,在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

提升党外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能力,在中观层次上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进行多党合作的内在要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领导干部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公共事务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党外领导干部提升国际化能力素养,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有力保障。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能够发挥多种优势和效能,如通过集中领导与广泛参与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秩序、通过最大限度的合作协商和民主监督实现了科学决策施政、通过开放包容的政党体制实现了社会利益整合、通过思想上的同心同德塑造了政治认同[5]等。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治理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都不是独立运作的,不能在一国之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必然要求党外领导干部具备国际视野,在参与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将国内外资源、环境和影响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提升施政科学化水平。同时,党外领导干部作为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中的骨干力量,各自联系着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其中涵盖了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广大海外侨胞,同他们的交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属性,提升党外领导干部国际化能力更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凝聚各方力量。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项伟大的政治创造,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亦是举世瞩目,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上“失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基础且必要的工作是“推动中国特色与国际通识的有机融合”[6],重要且关键的环节是党外领导干部这个群体。中国的民主党派既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党外领导干部作为多党合作的实践者,以“局内人”的身份能够更有力、更生动地讲好政党制度的中国故事。与此同时,具备必要的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知晓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情况,开阔国际化视野,则是向世界受众讲明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关键。

(三)“尽职履责”的职务要求

提升党外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能力,在微观层次上,也是领导干部增强本领、尽职履责的职务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7]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对党外领导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实职安排进行了规定,并明确担任人大、政协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与党内干部享受同等政治和生活待遇[8]。面对组织的精心培养,党外干部更应当主动作为,笃行力践新时期党对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干事担事、尽职履责的能力素养。

党外领导干部在尽职履责中必须提升国际化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全局、战略的角度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必须具备世界眼光。例如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我国各项具体外交决策等,如缺乏相应的国际知识、不了解国际局势,对这些政策方针的理解就会片面、肤浅,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二是当前很多政府工作已具有国际化特点,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城市更是如此。招商引资是各级政府工作中十分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工作内容。只有同外商、侨商充分准确地沟通交流,才能将各类经营主体汇聚成现代化建设的市场力量。三是提高建言水平、当好参谋助手要有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智慧和能力。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党外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开展调查研究视野要宽。具备国际化眼光,关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总结成功经验,避免失败陷阱,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做好比较研究工作,有助于形成既有实操性、又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四是履行国际传播的工作职责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9]。国际传播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必须主动承担国际传播责任,加强国际传播知识储备和能力建设,才能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历史贡献:党外领导干部发挥国际化能力的成功经验

历史上,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在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党外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对外交往交流,热切传播中国声音,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

(一)参与对外交往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中国将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0]。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外交往中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奔走、身体力行。新中国甫一成立,就奉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但美帝国主义四处抹黑中国,将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污蔑为“侵略者”,国际上充斥着对中国的恐惧和忌惮。这一时期,我国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先贤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资源和影响,参与国际交往,代表国家形象、传递政府的和平声音。195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由宋庆龄、郭沫若、陈叔通等11人牵头召集,邀请到了来自亚洲、澳洲、南北美洲的代表前来参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既展示了我们的和平立场,也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起步积累了成功经验。同年12月12日,以宋庆龄为团长,包括郭沫若、茅盾等59名来自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和宗教界等的代表团出席了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上中国代表同世界和平人士通过自由的、民主的讨论,提出立即停止朝鲜战争、禁止细菌战等要求,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热烈愿望和坚决意志”,揭露了“战争贩子们的欺骗宣传”。[11]在这些国际交往活动中,包括党外干部在内的国家干部满怀热忱,积极塑造了新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在当时有效地“消除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恐惧与猜疑,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2]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13],为新时期党外干部开展对外交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目标方向。人民政协始终承担着国家公共外交的工作职责,是党外干部开展对外交流、民间外交,构筑国际友谊的重要工作平台。在邓小平同志担任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时,明确指示“人民政协要配合国家大局,围绕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14],也是从这时开始,人民政协开始了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世界各国相关组织的直接交往。在政协的对外交往中,党外领导干部的身影频频可见。例如,民革中央原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铁农在政协工作期间多次接待国外政要和友好人士来访,带队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增进互信贡献了力量[15]。2008年,台盟中央原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林文漪代表中国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历史与未来——奥林匹克反兴奋剂四十周年”主题活动万人签名长卷捐赠仪式,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持,也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近年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各民主党派中央主席频繁参与出国访问与外宾接待活动,为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加强同各国议会、政党的交流交往、推动多边友好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加强国际传播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党和政府始终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对加强对外传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党外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也形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先贤,通过在香港及海外创刊办报或派人进入其他新闻机构,建立国际宣传阵地。譬如,民盟先贤胡愈之参与创办的国际新闻社[16]、梁漱溟任社长的《光明报》[17]以及宋庆龄创办的香港《新闻通讯》[18]等。通过这些新闻媒体,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广大海外华侨及国际社会介绍、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对于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共产党起到了极大帮助。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新闻工作者继续奋战在国际传播一线,宣传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切期盼、传播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就,争取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如创办于1952年的中国新闻社,首任社长即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当时的金仲华已是上海市副市长,也是一名优秀的党外干部,虽然政务繁忙,但他仍然十分关注中新社的发展。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中新社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争取国际友人支持,成为新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一支主力军。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中新社建社70周年致以贺信,称赞“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