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和国外孙中山纪念馆综览
作者: 曹必宏 蔡燕在长期的海外革命生涯中,孙中山贏得了海外朋友和侨胞的信任和尊重。数十年来,海内外各地相继建立了数十个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先中生山先生辰15周年大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孙中山致力于革命的40年中,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由、独立和富强,他不辞辛劳,奔走颠簸,跑遍整个世界,约有一半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有人作过统计,孙中山先后在14个国家和地区旅行、活动和生活过,其足迹遍及香港、澳门、台湾,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的英国、法国、比利时,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孙中山自己也说,自1895年以后“便环绕地球,周游列国,一面考察各国的政治得失和古今国势强弱的道理,一面做我的革命活动,约计每年绕地球一周,到武昌起义前,大概绕过了地球六七周”。在长期的海外革命生涯中,孙中山赢得了海外朋友和侨胞的信任和尊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弘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数十年来,海内外各地相继建立了数十个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兹将港澳台和国外设立的孙中山纪念馆简介于后。
一、港澳台孙中山纪念馆
香港孙中山纪念馆
区政府经与教会商议,教会同意以5300万港元将甘棠第转售给特区政府。特区政府耗资9100万港元,对甘棠第进行修葺,并将其改建为孙中山纪念馆,作为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分馆,专门展示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与香港的关系。
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中环卫城道7号,其前身为香港富商何甘棠的住宅,故又称“甘棠第”。

甘棠第建于1914年,楼高4层,总楼面积2560平方米,属爱德华时代的古典建筑风格,外墙以红砖和花岗岩石砌成。一、二楼设有弧形露台,以希腊式巨柱承托。楼房设有前、后楼梯,前梯供主人何氏家族使用,后梯则供佣人使用。1960年,何氏后人将甘棠第售予郑氏家族,其后郑氏又将其转售给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作为该教会的聚会场所。1990年,甘棠第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确定为二级历史建筑。
2002年10月,教会向香港特区政府建筑事务监督申请把甘棠第拆掉重建,引起香港市民及民间团体强烈反对,希望予以保留,香港特经过香港历史博物馆精心筹备,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于2006年12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设有主题分别为“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及“孙中山时期的香港”“甘棠第的历史与修缮”专题展览厅,共展出约150件藏品,大多为市民捐赠及馆藏,其余则借之于英国伦敦及中国大陆的博物馆(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广州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南京博物院、广州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以及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开馆的同时,纪念馆主办了主题为“回顾与前瞻”的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第18届联席会议。
澳门孙中山纪念馆
2017年10月19日,香港孙中山纪念馆承办了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的“字里行间一档案中的孙中山”展览。此次展览是二史馆与香港孙中山纪念馆首次合作,展品为二史馆馆藏档案文献复制件,配以历史照片,包括与孙中山有关的书信、电报及文件。这是孙中山纪念馆第一次以纯档案方式作展览,通过二史馆馆藏档案文献和图片,全面呈现了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借此让香港市民了解并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及爱国精神。本次展览展期自2017年10月20日至2018年3月28日止,参观人数达3万余人。
馆内还配设有演讲厅、阅览室、视像室、互动学习室,以电脑游戏形式介绍孙中山生平事迹等。
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即澳门“国父纪念馆”,位于文第士街,其前身是由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出资于1918年建成的一座低矮、简陋的中式二层砖房,1930年遭毁后重建。孙中山的夫人卢慕贞曾长期居住于此。

1885年5月,19岁的孙中山与18岁的卢慕贞结为夫妻。婚后,生有一子二女,即长子孙科,长女孙娫,次女孙婉。由于孙中山长期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照顾、抚养年幼子女的责任实际落到了卢慕贞一人的肩上。孙中山与宋庆龄在革命工作中产生感情后,曾于1915年3月写信派侍卫郑卓和长子孙科送往当时已率子女定居澳门的卢慕贞,申明离婚的理由。卢慕贞看完信,不假思索地在信上写了一个“可”字,同意离婚。她对郑卓说:“阿卓,我确实帮不了忙,我学识唔够,更唔识英文,我又缠脚,行走也不方便,我点样可以帮先生呢。”同时表示愿与宋庆龄以“姐妹之称”。1915年10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后,卢夫人即长期居住澳门,并于1918年入住由孙眉生前出资修建的房屋(孙眉已于1915年在澳门病逝)。当时,孙科已赴海外求学,长女孙娫已于1913年6月25日病逝,长期陪侍卢夫人的是二女儿孙婉。孙科也经常偕夫人及儿子回澳门探望母亲。尽管已经离婚,但孙中山与卢夫人仍有书信往来,互相关心健康和生活,卢夫人与宋庆龄也相处友好。孙中山逝世后,卢夫人曾撰文称颂孙中山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14.pd原版全文
1930年8月13日凌晨5时,毗邻的兵头花园后方军火库因天气炎热,突然爆炸,殃及卢夫人居住的这幢二层建筑,墙壁破裂,门窗损毁。当时的卢夫人正在寓内休息,幸得澳门建筑商何光开车来救,才幸免于难。其后,澳门当局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敬,赔偿了一笔款子,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的孙科出于孝心,为母亲重建居所。
重建后的建筑,被称之为“孙府”,面貌、结构均与原楼大不相同。它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三层小楼,形式典雅庄严,外形优美,布局对称,周围绕一院墙,左侧有一个小巧美丽的花园。1938年,原竖立在翠亨村故居的孙中山铜像由广东运来澳门,即竖立在小花园内。该铜像系孙中山生前由日本朋友梅屋庄吉聘请日本国内一流高手精心设计、浇铸而成。
“孙府”建成后,卢慕贞长期居住在此,孙科的儿女、孙眉的孙子、孙婉与夫婿戴恩赛,以及孙中山的第二夫人陈粹芬和养女孙仲英一家,也曾在此居住。
1952年9月7日,85岁的卢慕贞在澳门“孙府”溘然长逝。1955年,戴恩赛也在“孙府”病逝。其后,“孙府”被人收购,幸得程一鸣等人的相助,“孙府”才得以保留原貌。
1958年4月,“孙府”经修葺后,被改建为“国父纪念馆”,馆额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笔书写,内部包括大会堂、孙逸仙博士图书馆、中山画廊、四个展览室、励学室、演讲室及联合服务中心等。馆内陈列有孙中山生平图片、孙中山生前用过的衣物等。
1986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澳门东亚大学曾在纪念馆内举办了“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图片展览”,以300余幅历史图片,全面介绍了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及其在港澳两地的革命活动。
今天,澳门“国父纪念馆”已成为澳门重要文物史迹和澳门同胞纪念孙中山的主要窗口,澳门与内地、台港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人士来此瞻仰、参观。
台北孙中山史迹纪念馆
台北孙中山史迹纪念馆,即台北“国父史迹纪念馆”,位于台北市中山北路,是依托于孙中山曾两次下榻过的梅屋敷旅社而建的。
梅屋敷是一座由日本人经营的旅社,位于台北御成町(今台北市北平东路)。据史料记载,早在1900年惠州起义前,即孙中山第二次赴台时,刚一登上基隆岸,即被早已在岸边等候的警察带走,并被送往梅屋敷居住,实际上处于软禁状态。后经与当地总督儿玉源太郎的代表后藤新平商谈,始前往新起町建立起义指挥所。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再次亡命海外。8月初,孙中山等人从福州马尾乘日轮前往台湾。抵达台湾后,由儿玉源太郎派员接待,送往梅屋敷下榻。为了防止孙中山与台湾民众联系,儿玉源太郎以保护孙中山安全为名,在梅屋敷附近增派大量警察和密探,一般人员不得随意前往。尽管如此,台湾革命党人罗福星等还是想法与孙中山取得了联系并见了面,详细汇报了抗日复台的革命活动。孙中山也在这里会见了翁俊明、杨心如等革命党人。但总体来说,知道孙中山来台并居住在梅屋敷的台湾民众并不多。
孙中山逝世后,台湾民众将梅屋敷保存了下来。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版图后,梅屋敷右侧门曾一度改为生活宾馆,由吴子瑜经营。为了纪念孙中山,1946年后,台湾民众将梅屋敷改成纪念孙中山的专门场所—一“国父史迹纪念馆”,陈列孙中山的手稿、生平图片及书籍等,供人参观、瞻仰。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实施“都市计划”,台北当局决定兴建地下铁路,地铁需经过“国父史迹纪念馆”,台北地铁工程处计划拆除纪念馆建筑以让路,这在当地引起反响,并引发了一场辩论。当地民众认为“若因地铁工程而拆除有保存价值的重要建筑,实为不智之举”,一些专家学者也对任意拆除古迹表示遗憾。1985年,“国父史迹纪念馆”终被拆除,但所有材料均被细心保存下来。1987年,台北地铁工程处在原地附近的中山北路利用原房屋材料,按原样重建了“国父史迹纪念馆”,其内部设施仍一如其旧。
如今的史迹馆恢复当年梅屋敷原貌,是一栋面积约150平方米、具有浓郁日式风格的建筑物,屋顶覆盖着老式暗黑色“理想瓦”,十分幽静清雅。
台北孙中山纪念馆
台湾是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运动的地区之一,其一生中曾四赴台湾,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同胞十分悲痛,尽管当时台湾仍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日本政府限制及禁正台胞对孙中山进行悼念,但台北、台中等地的台湾同胞仍纷纷举行追悼大会。3月24日晚在台北举行的追悼会上,有2000余人到会。《台湾民报》等也纷纷发表哀悼孙中山先生的文章。此后,每到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台湾同胞都以不同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1964年,台湾当局开始投资在台北市南区花园广场兴建“国父纪念馆”。1972年,该纪念馆在台北市中心落成,并于5月16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由“国父纪念馆”、阳明山中山楼和中山公园组成,专门负责孙中山纪念文物资料之搜集、典藏、展览,并接纳岛内外的各种学术讲座、演出、展览等。
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是一座融现代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殿堂式高大建筑,高达30.4米,建筑面积32500平方米,四周各有长达100米的石阶,上立52根圆形廊柱,玻璃幕墙,飞檐,覆黄琉璃瓦,顶部内为钢桁架结构。纪念馆正门为长方形纪念厅,正中石台上安放有高5.8米、重达17吨的孙中山坐姿铜像。大厅后为实用部分,上下两层,设有大会堂、图书馆、画廊、展览室、演讲室等。楼下大会堂可容纳3000人聚会,二楼孙逸仙博士图书馆藏书14万册。楼上楼下共有4个展览室,可供各类展览之用。中山画廊三面采光,专供陈列艺术作品,每年馆内都要举办多种展览及各种文艺活动、学术讲演。
今天,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已不仅是台湾典藏展览孙中山文物史料及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而且已成为海峡两岸文教交流的重要窗口。馆内经常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文物展及大陆舞蹈、戏剧等艺术演出。1997年11月12日至1998年5月,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还联合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广东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北京湖广会馆孙中山研究室、南京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旧址纪念馆、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六单位在该馆举办了海峡两岸孙中山纪念地史料陈列展,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为如实反映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40年的艰难历程,弘扬先烈精神,激励两岸同胞为振兴中华而共同奋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从馆藏中精选档案文献140余件、图片70余幅,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了“孙中山档案文献特展”。此次展览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首次赴台举办的大型专题展览,展品以档案文献为主,包括档案、实物、照片、图表等,分为反清革命、创建民国、实业救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建国方略、国民革命、纪念与尊崇8个单元,反映了孙中山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与实践、孙中山《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有关国家建设的宏伟计划等,并特别设置了孙中山与台湾历史渊源单元。新党主席郁慕明和岛内有关历史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在为期12天的展览中,有3万多名观众观展,在台湾引起一定反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