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命文化自信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 陈述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其主体性也是实现文化使命的前提,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文化使命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创建新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及早期的党员,大多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研究。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1]的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文化建设。在建立新中国的盛会,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宣告:新中国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2]在此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规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在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团体及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呼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和文化建设的高潮。[3]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而奋斗。[4]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确定了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并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5]的宏伟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6]要积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吸收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7]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继续发扬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传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翻开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各民主党派成员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经济、医卫、出版等领域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使命,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践行文化使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开辟新时代的过程中,领导人民建立和传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也为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前提。
二、文化自信与文明传承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充满自信。早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著作中就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8]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时刻,毛泽东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9]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要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江泽民同志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个民族精神,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的中华文明。”[10]精神文明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要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胡锦涛也是位充满必胜信心的领导人,他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提出和阐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2]
只有全面深入科学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坚定文化自信与文明传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2016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正式提出了“四个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22年9月,习近平在为《复兴文库》所作的序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促使文化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证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来源于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人类社会发展前列的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进行的文化创造和创新成果基础上的自信。
三、守正创新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才能坚持守正创新,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在创造性地推动“两个结合”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注意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人类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此,习近平同志给予高度重视。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随后,习近平同志又在考察广西等地时多次强调形成新质生产力。12月,习近平同志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和上层建筑的新变革,带来意识形态的新发展。所以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随着世界科技新发展,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这将进一步促进人类思想理论的高速发展,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理论,推进理论进入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所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走在人类社会发展前列,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还要进行新的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同时,还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相结合。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可以说是新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
四、开放包容与学习互鉴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明的主体性。202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体现在其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13]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这体现了严谨的辩证思维。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学习和借鉴。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强调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好的东西,但同时也反对教条主义即盲目地照抄照搬。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2023年3月,习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个把脉历史、洞见未来的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世界眼光,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描绘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