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培育路径

作者: 王珏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培育路径0

新质生产力从全新的视角释放出的新动能和新活力,对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提出了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新要求。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需要人才先行、科技引领、产业强基、生态固本和制度保障。

传统意义上通常将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或“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1]。该定义仅仅反映了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单向作用,而生产力本身也体现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系统,因此可以从广义上将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在劳动活动中所产生并蕴含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劳动者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而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2]三个维度上都进行了突破,是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形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其“社会进步的力量”源自于关键核心技术,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3]在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基础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劳动者与自然的交换过程则体现为低消耗、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自然共赢的力量。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在坚持科学技术是决定性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是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4]。科学技术日益快速的更迭,正在不断缩短技术应用于生产本身的周期,同时也在缩短着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的淘汰速度日益加快,这就要求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去创造新的技术,维持在科学技术上的持续优势和领先地位。当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变,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及其持续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与源泉。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基于创新驱动这一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要求面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内容,但同时呈现多样性和复合性,要求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共存的完整产业结构和全产业链。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未来产业重点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突出发展的协同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是“三高三低”。基于新理念、新技术、新形态的新质生产力,要求从大量资源和物质投入、大量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增长方式转变。新质生产力作为既体现传统生产力内涵提升,又覆盖数字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求的生产力,是更具融合性和革新性的生产力,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要求下,同时实现高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率、高社会效益的“三高”效应[5]。

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础与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素。

(一)劳动者维度。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必然媒介。新质生产力理念推动激发新动能,就是要激活创新主体。首先是个体劳动者。劳动者的机体条件、天赋资质、性格气质、神经敏感性等生理机制及能力专业、科技知识、使用及识别信息的本领等技能条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更大的社会属性,其进化和发展都是历史的产物。其次是企业主体。新质生产力要求在强烈的使命感下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二)劳动对象维度。劳动对象是劳动作用其上的物质,包括产业及其体系的形成和对自然的作用。人类正处于技术和工业体系发生颠覆性变革和创新的时期,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使用效率被深刻改变,必然要求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从而极大地催生了“新产业”的形成,即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6]。包括新技术应用产业化直接催生的新产业如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新产业如传统产业改造,以及科技成果、信息技术推广引发的产业分化升级融合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并促发“新业态”的涌现,即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包括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的如在线采购、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如电子商务、新媒体等,以及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如智能制造等,从而呈现出“新模式”,即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具体表现为将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把硬件融入服务,提供消费、娱乐、休闲、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等,如O2O、C2C模式、智慧生产模式等。

(三)劳动资料维度。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生产和创造的媒介和手段,包括有形劳动资料和无形劳动资料。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生产力的一种跃迁[7]。这种将数字化等高新科技的创新因素融入传统生产资料的发展模式,通过算法、算力、平台等让生产资料重新融合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因而更加强调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无形劳动资料,并蕴含着深刻的生态理念。

三、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从全新的视角释放出的新动能和新活力,对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提出了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新要求。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需要:

(一)人才先行。厚植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研发人才队伍的建立,通过不同层级劳动者的多样性储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一是要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通过影响劳动力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而影响技术创新程度,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进而直接影响产业水平和结构。虽然我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从十年前的9.08年提高到10.9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已经达到59.6%,但在数字化改变一切的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巩固,需要以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为特征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形成数据驱动、人技结合、跨界开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新型教育生态,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

二是要加强人才梯度培养。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强化全链条全方位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紧缺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针对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快凝练前瞻性未来技术方向,激发“政、产、学、用”等多方活力,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三是要引导人力资源有序流动。要保证各区域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纠正劳动要素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间的错配。要通过改善劳动力培训体系、优化企业生产环境和地区营商环境以及改进人才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劳动力市场供求。

(二)科技引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科技创新需要与教育和人才统筹协同。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创新意识,并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创新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其次,要合理布局科研机构。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准确定位和合理布局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未来学院体系、工程师学院体系、现代技术学院体系等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再次,要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要在科技领域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核心研发人员的主动性和主导型,要打破唯论文、唯项目等“头衔导向型”人才评聘模式,建立符合科技研发规律的项目遴选与验收、过程监督与管理、绩效评价与验收的制度体系。

(三)产业强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柱,其主要内容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利用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产业的规模效应,清晰产业国内布局。首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是淘汰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依赖的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要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其次,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8]。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成长性高和产业辐射面广为主要特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要重点培育。再次,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是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是释放强劲生产动能,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但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趋势,培育周期较长,且在成长中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先发制人,为新兴产业做好未来接续的基础和储备。因此,尊重产业发展规律,释放新质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并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新产业集群以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协调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理念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生态固本。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为根本发展目标的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浓厚的生态理念,以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航标。

一是要加大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保护环境需要从污染源头和生产生活过程同时施策。首先,要发展资源循环和再生利用,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广泛推出绿色公共产品,降低资源消耗。其次,要推进能源转型。要通过技术革新,加快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广光伏、太阳能、风能等新技术,在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形成健康的经济生态。再次,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对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加强管理。

二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改变唯GDP论的传统目标,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与生态文明要求相匹配的目标体系、奖惩机制和考核办法。其次,要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要根据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及其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特征,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再次,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试点,利用市场机制高效解决生态问题。

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管。首先,要通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要让公众普遍树立“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并基于理念转变改变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具体行动,积极践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保行动。其次,要加强环境与生态监管,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保追责制度。

(五)制度保障。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渗透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大系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强大的制度保障。

一是要建设高效的市场体系。作为新质生产力关键核心的科技创新与市场体系紧密相关。我国已确立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在厘清政府角色定位、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以细化分层并深度挖掘消费市场精准勾勒需求规模与结构,另一方面以加大技术和创新投入形成有效的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疏通市场循环堵点,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新型互动关系。其次,要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市场的高效性主要体现为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与消费更大范围内的联结,其基础在于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与先进性。要基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要用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推动市场营销战略、模式和工具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