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茶产业发展及两岸交流概况

作者: 曹建波 郑果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深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至今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一、台湾地区茶业发展历史

台湾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四面环海,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57座。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海岛型气候,使台湾成为世界上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并培育出许多具有独特香气的茶叶品种。

清朝嘉庆年间,台湾地区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种。经过多年发展,依托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台湾地区孕育出许多享誉世界的名茶。各茶区依其生产制作环境及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台北文山包种茶、石门铁观音、木栅铁观音、桃园龙泉茶、新竹白毫乌龙茶(椪风茶)、苗栗明德茶、南投松柏长青茶、冻顶乌龙茶、竹山金萱、宜兰素馨茶、花莲天鹤茶、台东福鹿茶、新兴高山乌龙茶等,各有其特殊风味。

台湾茶产业发展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体现在传统制茶工艺已有百年历史,茶种培育、制茶技术、器具设备皆完整且成熟。20世纪70年代起,台湾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极大丰富和拓展了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前后,茶艺文化同期兴起,讲究生活美学,以艺术和精神愉悦为目标,各地陆续出现“茶席”“茶空间”“展演型茶会”及“茶人”等茶文化载体。1969年,台湾地区第一家茶艺馆(羽茶馆)在台北成立。此后各地纷纷开设茶馆,成为重要的品茗、社交与游憩空间。台湾茶文化逐步迈向茶与相关艺术的整合。

台湾的茶产业、茶文化蓬勃发展,还有赖于观光茶园。这是一种将农业、茶产业、旅游业有效整合的创新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台湾观光茶园的茶文化旅游源自1980年台北木栅铁观音茶区成立的第一个观光茶园,开启了观光茶园的先河,发展出多样化的茶农业游憩活动。1984年,台湾地区农业主管部门分别在桃园龙潭、新竹关西及湖口、南投信义、花莲瑞穗、台东鹿野等地,规划设立观光茶园,加速茶产业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增加茶农收入与社会整体利益。

从地理分布来看,台湾茶叶依据生长位置,分成高海拔的高山茶、中海拔的乌龙茶和红茶等。20世纪60年代,茶业以外销为主,外销主力是北部茶园。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市场由出口导向转为内需主导,北部茶园萎缩,中部茶区开始兴起,成为台湾内需茶市场的主力。

茶产业早期在台湾被称为“绿金产业”。茶叶与樟脑、蔗糖合称为台湾三宝,创造出许多经济利润,一度占台湾地区出口总值的一半,是宝岛台湾的“金名片”。茶树种植面积最高峰达48万公顷,茶叶外销量最盛期有65万吨,从1970年开始,因为薪资与劳力成本上升,失去原有外销竞争力。2002年台湾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口茶量大增,本地茶销售面临挑战。

二、台湾地区茶产业发展现状

据相关资料统计,2020年全台茶树种植面积达12266公顷,粗茶产量约14341吨,品类则包含原生茶、移入茶和育成改良茶等。

近年来,台湾地区茶饮商品及营销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包装茶饮及街头连锁茶饮市场蓬勃发展,茶类饮料已成大众主要饮品之一。据统计,2016年台湾茶产值高达新台币1500亿元。

台湾地区茶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是茶文化慢旅游活动。它是在既有观光茶园的基础上,将茶产业资源与乡村旅游活动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休闲体验旅游模式,着重旅游过程中“慢”节奏的原则,体验并享受茶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与人文特色,以丰富多样性的深度体验,作为主要的核心理念。

目前全台湾分成北、中、南、东4个主要茶叶生产区域。各区域观光茶园结合当地产业环境、自然资源及人文特色,举办茶叶知性之旅或自助制茶研习之旅等茶文化慢旅游活动,提振各产业经济与观光游憩形象,积极塑造出具有独特景观与深度内涵的茶文化慢旅游空间。

三、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状况

海峡两岸茶文化可谓一叶同根、一脉相承,且两岸茶叶的发展各具特色和优势。台湾地区产业发展历史不长,但“茶文化”研究和“茶文旅”开发却走了“高速路”。祖国大陆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庞大的内销市场和外销体量更对台湾业者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近年来,两岸业者合作共研品牌产品不乏成功案例。这既为海峡两岸友好交流搭建了桥梁,也为中国茶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浙江宁波茶企用台湾制茶工艺制成红茶,填补了本地夏秋季茶不被利用的空白,切实解决了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利于促进群众增产增收,进一步推动了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随着电商消费群体年龄的增长,主流电商平台上的茶叶内容及销售热度都在不断攀升。从品类来看,除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普洱以外,代用茶、白茶、绿茶赛道在加速扩容,品类高端化趋势明显。在这方面,台湾业者有丰富的营销经验,两岸优势互补共进,将有助于抓住电商风口,适应消费群体新变化,为两岸茶业发展带来蓬勃活力。

目前,两岸茶企格外注重产业链延伸,通过开发特色茶具、茶点等相关产品,把诸如瓷器等非遗文化、民宿文化等相关产业纳入到主题产品开发或迭代中来,通过两岸共研共建达到共赢共富的目的,有效构建两岸茶文化发展及交流的叙事新场景、营销新模式。

茶文化合作也是两岸业者关注的焦点。许多两岸业者建议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联合开发以“茶叙两岸情”为主题的产品线,以中华慈孝文化和人文历史为切入点,充分考虑传统优势茶品特色,尝试打造“慈母茶”“游子茶”等具有融合促统意义的茶文化产品系列,凸显两岸对和平统一的共同期盼,积极构建茶文化新时代的新内涵。

茶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两岸同胞以茶叙情,喝的是一叶同根的茶,叙的是两岸同心的情。一叶同根,香飘两岸,必将是未来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的“金钥匙”。

作者简介:曹建波,民革党员,浙江省慈溪市政协常委;郑果,民革党员,浙江省慈溪市政协通讯员。

(编辑:刚 罡)

上一篇: 从楚军旧属到“江东父兄”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