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两个结合” 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作者: 田嵩燕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把钥匙。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1]“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把钥匙。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契合走向“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早在1850年,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2]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之后,梁启超、蔡元培、孙中山等人几乎不约而同地都以“大同”“小康”“井田制”等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去比附和解释社会主义,甚至断言:社会主义是“吾中国固夙有之”。[3]这充分说明,诞生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武装全党,又坚持植根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文化土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不断深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4]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做了更详尽的论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上述多个层面的深度“契合”,决定了两大文明传统在相遇之后必然能够走向相互“结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6]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植根于中国大地,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民群众鲜活的生活生命实践中汲取营养,从欧洲形态转化为中国形态,从一种来自域外的思想转化为具有“内生性”的中国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理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的前提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

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之威驰入中华大地,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欧风美雨的激荡之下,花果飘零,失其所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也一度陷入迷失。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想相继被引入中国,一时间,中国变成了各种西方思想的跑马场。但是,所有这些思想主张都行不通,一次次的思想和社会实验都失败了,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7]对于这个改变了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阐释的:“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8]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自身的理论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根据现实需要和时代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在这个诠释、转化、创新的过程中,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被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表达。例如,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就开始有意识地以中国传统的圣贤境界、家国情怀、担道精神对共产主义理想、国际主义精神进行新的诠释,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一系列著名篇章。在他们的论述中,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与共产主义政治理想实现了有机结合,进而创造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经典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东西两大文明传统发生“化学反应”所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理论的创新和文化的再造,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三、“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9]数千年来,古代中国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由此注定了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也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的人口资源禀赋、政治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基因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实质上就是中国文明发展道路的延续和推进。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延长线上,我们才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由此我们也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10]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以大历史观、文明史观的宏阔视野打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贯通了7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百余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之间的接续历程,深刻阐明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文化根基。正是基于这一深刻的理论飞跃,我们才得以突破“传统—现代”二元对立、“古今中西之争”的僵化思维方式,真正获得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底气。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的发展壮大,自有其内生逻辑,是任何外部力量不能阻挡和改变的。我们坚定地相信,中华民族能够创造伟大的中华文明,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四、“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总是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在文明的交流对话中不断推陈出新、融通汇通,不断推进自身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天然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中华文明具有守正创新的精神气质,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发展的理论品格,两者都有着对更新和发展的不断追求,这决定了二者在相遇之后能够从“契合”走向“结合”,通过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进而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文明更新。因此,创新是前提,也是结果;“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这就是“结合”释放出的巨大的思想解放的力量。

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也是有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党内出现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2]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解放思想、突破“本本主义”的束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旦我们思想僵化、墨守“本本”,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遇困难甚至停滞不前;每当我们勇于解放思想、冲破教条,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迎来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在新时代新征程,“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的思想伟力。

五、“结合”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3]文化主体性是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牢固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地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