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现代化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者: 户思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共同信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理解中国的“金钥匙”,深入阐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鲜明指出这些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共同信念。

我们如何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如何通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位法国军官和作家克洛德·法雷尔1924年在远东地区进行了一次长期旅行,他在出版的游记中讲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有着世界任何国家所无法拥有的内在力量。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明底蕴、勤奋不息的国家,一个坚韧不拔、经历种种艰险依然屹立不倒的国家,一个如此生机勃勃的国家,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毋庸置疑,一切皆有可能。我坚定地期待,中国会发生最伟大、最壮观的事情……我们不难想象有一天,一个人口众多、勤奋上进且充满智慧并超越其表象的民族,会突然凌驾于我们各国……事实上,如果那个国家的迸发,是为了建设一个以勤劳工作和公平正义为基础的更加和平的世界,在我看来,我将毫不犹豫地认为这个民族是中华民族。”[1]

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式的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印证这位法国军官和作家的话,中国正在发生“最伟大、最壮观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激发了中国所拥有的内在力量,又是什么让深厚的文明底蕴生长出新枝绿叶?美国学者牟复礼在《中国思想之渊源》指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什么可以解释她卓异的特质,有什么可以解释她举世无双的源远流长而又生机不辍?她的过去之于今天又有何重要?欲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转向中国思想发轫的悠远上古。我们想要了解中国文明何以屹立得如此持久稳固,就必须理解奠基于文明底下的思想根基。”[2]“源远流长、生机不辍”也从另一个角度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特质。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它们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源泉,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巨大支撑。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创“软实力”概念。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也可以这样说,一切非物化要素所构成的影响力就是软实力。

中国人非常重视对影响力的研究,法国汉学家、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将影响放在它的思考能力的核心位置。”[3]他在论述孔子关于影响的思想时说道:“他知道影响(influencer)胜于教导(enseigner),或者说,只有先有模糊的、微妙的、不可分开的并默默操作而持久弥散扩散的影响,才能够做出更直接的教导,唯有通过那样的影响,更直接的教导才能终于有一天被听见并实际地改变聆听者。”[4]这位汉学家特别强调了影响的重要性:“说服要求对方产生一种深思熟虑的赞同,即使那是受到操控的;‘影响’则是使人没有感觉到并暗里造成的,甚至被影响的对象没有防备也没想到要提防……”[5]什么样的东西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影响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喜欢并沉迷其中,人可能就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该如何对受话人情感产生影响,让其达到与我们情感的共鸣,进而对其产生影响力?当我们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时,受话人已经遍及全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效能,建立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话语权要求我们在讲述和传播内容和方式上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达到与受话人情感的共鸣。

中国式现代化赓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让中华文化在经历了5000年后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印度学者谭中先生说:“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巧妙融合中外的文化。”他的父亲当年追随泰戈尔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传播中国文化,被誉为当代玄奘。中华文明这盏明灯“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也照亮我们自己,尤其是照耀着我们的精神家园。物质灰飞烟灭之后的精神之光指引着我们行进在延绵不绝的人类进程中,维系着我们的精神血脉始终源源不断地浇灌着中华大地,让我们吸吮大地的养分,转化成民族复兴的力量。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和远见,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性,也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8月在《求是》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压力与考验,也意味着优势与红利。超大人口规模、超大国土空间、超大经济体量、超大国内市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表达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世界对新时代新机遇的期待。

2021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面对老龄人口规模巨大(2023年老年人口和老龄化水平分别增至2.97亿人和21.1%)、受教育人口规模巨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约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60%)、流动人口规模巨大(2021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3.85亿,占总人口的27.2%。2023年,人口城镇化水平为66.16%)的现实,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这个古人梦想的社会形态正在成为现实。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创造活力得到不断激发,各类人才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让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面。

民族共同体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中华民族的多样性让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民族复兴产生了独特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互通有无、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繁荣经济和灿烂文化。唐诗、宋词、《格萨尔》叙事史诗、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无一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交相辉映,使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是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增进中华文化的同一性与保护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不断增进中华文化的同一性能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保护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促进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华文明没有一神教强烈的“零和结构”的排他性,也没有基于体质差异的西方种族主义观念,对于内部文化多样性和各种外部文明都表现出罕见的包容态度,正是这种宽松的包容态度,增强了民族情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民族共同体心理和意识。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表达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是马克思所憧憬的人类发展的形态,而这个社会形态在以资本为驱动力的旧制度主导的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新中国脱始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也不可能自然继承资本主义的物质遗产,反而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曾参说过这样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人的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起来。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自身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发展也必然与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秉性。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和没有的才能。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关系密切。作者也从这个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大地上完美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更加符合人民需要和时代发展方向。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从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角度体现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延续性:“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创造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也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引下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鲜明的特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精彩篇章同步书写,物质富足之后的精神文明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兴产业使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生活水平快速提高,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社保体系。成果丰硕的物质文明建设极大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的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绽放出迷人的光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