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

作者: 郭海南

【摘要】廖仲恺是近代中国一位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的一面光辉旗帜。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竭力促成黄埔军校的创建。黄埔军校初期,他大力推行政治与军事并重的教育方针,仿效苏联红军建立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引导黄埔军校学生积极参加革命实践,为黄埔军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廖仲恺;黄埔军校;党代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创立起来的。中国国民党从它的前身中国同盟会创立以来,武装斗争几乎没有中断过。然而,它始终没有建成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护法运动失败以后,孙中山从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人给他的惨痛教训中,逐步领悟到不依靠真正的革命力量,企图利用一派军阀去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办法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后来苏俄反击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胜利,给了孙中山、廖仲恺等以重要启示。从苏联红军的建立与发展中,他们逐渐看到了创建革命军队的重要性。

一、筹建黄埔军校

1921年12月,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介绍,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列宁派来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这次会谈促进了孙中山作出改组国民党、建立军官学校、实行国共两党合作的决定,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但此后,孙中山因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而被迫走避上海,使创立革命军校的愿望未能实现。这期间,廖仲恺积极执行孙中山的革命决策,接待来自共产国际的友人和苏联政府的使者,成为孙中山和共产党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他先后代表孙中山与越飞、鲍罗廷等使者保持密切交往,使筹建黄埔军校的计划得以付诸实施。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正式下令成立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同时着廖仲恺兼任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协助军校的筹备事宜。廖仲恺在大会闭幕当天,亲自向到会代表布置招生工作,明确提出选拔学生要特别注意政治质量。当时,除广东可以公开招生外,其他各省都只能秘密招生或者动员青年学生到广州投考。由于国民党在有些地方尚未建立组织,须依靠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组织担任这项工作。当时共产党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军校创办初期困难重重,既没有经费,又缺枪械,更没有教官,人力、物力都很困难。主持筹建工作的蒋介石,以“环境恶劣,办事多遭掣肘”为由,于1924年2月21日向孙中山提出辞呈。与此同时,蒋介石自行决定停办军校,派英文秘书王登云召集军校筹备处工作人员开会,宣布筹备处解散,向筹备人员发遣散费。廖仲恺对于蒋介石擅离职守的行为非常不满,气愤地说:“我们创办黄埔是党的决定,不论谁来主持,都要办的,决不会因某人不来便停办”,[1]同时勉励筹办人员要将军校继续办下去。孙中山为了不使军校筹备工作中断,任命廖仲恺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全面负责筹建军校。

廖仲恺一面多次催促蒋介石速来广州参加军校筹备工作,一面克服各种困难,挑起了筹建军校的重担。黄埔军校筹委会自1924年2月8日召开第一次会议,至5月8日止,共开筹备会议三十二次,其中多数会议,均由廖仲恺主持。订定校章、修理校舍、任免教职员、招考学生、审查生员资格、决定服装书籍的样式种类及购置办法等,都是在他的领导与过问下进行的。据参与筹办军校的叶剑英回忆,廖仲恺和参加筹建工作的邓演达等人,都格外具有一种新的精神,热烈地从事工作。制计划、编教材、布置校舍,进行招生等,都顺利地进行着。

与此同时,廖仲恺从人才和经费两大问题入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在人才方面,廖仲恺邀请国共两党军事、政治人才到军校工作,并聘请一批苏联顾问,协助制定军校机构和政治制度。这时期,廖仲恺邀请共产党员张申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并请他推荐干部。据张申府回忆:“当时,廖仲恺同志在黄埔军校负责实际筹备工作,后担任军校党代表。戴季陶是政治部主任。他们对我非常热情,常请我吃饭,谈军校工作。廖先生身材不高,十分干练。他为人谦和,对工作一丝不苟。谈话之间,他们希望我能够推荐一些在国外学习的优秀学生到黄埔军校来。于是我开了一个十五人的名单给廖仲恺。”[2]在经费方面,廖仲恺更是劳心竭力。当时广东的财政大权被滇系军阀杨希闵把持。杨希闵反对孙中山组织革命武装,于是从财政上进行掣肘,处处刁难,妄图使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中途夭折。廖仲恺为了解决军校的经费,“常常夜里要到杨希闵吸食鸦片烟的烟床旁边去等杨希闵签字,然后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几百学生的学费、宿费、伙食费,甚至连服装费、书籍文具费用,都是政府供给,而这些钱就是这样辛苦筹来的。”[3]军校需要的枪械,原打算购买,后来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伦将军到了广州,答应由苏联送一批枪弹供军校使用。当这些枪弹运到广州时,廖仲恺在半夜三时起床亲自去白蚬壳监督起运上岸。

由于廖仲恺等人的努力,黄埔军校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蒋介石于1924年4月21日回广州,26日入军校视事。5月3日,孙中山委任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黄埔军校党代表。6月16日,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包括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共五百余人,在黄埔举行开学典礼,一所新型军官学校诞生了。

二、积极开展黄埔军校初期的政治工作

在黄埔军校创建初期,作为第一任党代表的廖仲恺,高举三民主义的旗帜,坚决贯彻“联俄、联共”政策,使军校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一)大力推行政治和军事并重的教育方针

廖仲恺极力称赞苏联红军,指出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列宁的事业能够继续下去,是因为俄国的军官学校,军事、政治是并行的,而且是并重的。因此,廖仲恺一反过去学习日本、欧洲军事学校纯以军事技术为主的教练方法,在黄埔军校大力推行政治与军事并重的教育方针,把政治教育提高到军事训练的同等地位。

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是在廖仲恺主持和支持下开展的。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由共产党负主要责任,军事教育则由苏联顾问负责指导。军校充分借鉴列宁、斯大林创建红军的经验,安排各项军事科目的进度和日程,定出详细实施办法,重新编写典、范、令和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通讯五大教程。在教育实施方面,由苏联顾问负责讲解示范。除军事教育之外,还开设了内容丰富的政治课程。如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状况等。设置这些课程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使他们成为自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士。

军校中除正式课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讲演会,以求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廖仲恺经常带头登台讲演,在《救国三要件》《革命党应有的精神》《在黄埔军校之政治演讲》等演说中,进一步阐述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宣传创建军官学校的目的和要求,以及革命军人应具备的品德等。他尖锐指出:“如果军队只知道打仗,不知道行主义,并不知道主义是什么东西,这就叫捣乱,不叫做革命。这样捣乱的军队,一定要变成反革命的军队。以主义为主干的军队,就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力量——强力。”[4]他的演讲,对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和建立革命武装力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仿效苏联红军建立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

廖仲恺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协助下,学习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这一制度是黄埔军校的突出特点,它保证党的主义和政策得到贯彻,使军校成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工具,而不至于变为军阀官僚的工具。后来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一起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国民革命军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1925年初,廖仲恺草拟了党代表条例草案,规定党代表有监察校内行政,指导党务,并主持政治训练事宜之责。这为后来《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廖仲恺还建立了党代表机构系统,自连以上设立党代表,由军校教官及第一期毕业生担任各级指挥官、党代表和军事骨干。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黄埔军校还设立了军校政治部。规定政治部为校长、党代表之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专司本校一切政治工作。对内负有政治训练或指导之责,对外负宣传组织及政治指导之责。以党代表制和设立政治部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而且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时,黄埔军校学生来源复杂、出身多样,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未养成严守纪律的习惯。为训练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廖仲恺和蒋介石联名颁布了许多法令、法规,如《革命军连坐法》《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审判条例》《陆军监督规则》等军法,对教职员以及学生的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共产党人在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为了使军校按照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廖仲恺非常注意发挥共产党人在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他热情地邀请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苏兆征、吴玉章等共产党人来军校演讲,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同时,大量任用共产党人担任政治教官,由共产党员承担军校的大部分政治课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黄埔军校政治课程安排得很紧,每天两次至四次,每次两小时,学生除了吃饭、睡觉和军事课程以外,其余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听政治课。在学生的心目中,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是学校中的革命灵魂,威信很高。为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廖仲恺发布的《校党代表训令》规定:凡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还有同情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的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都可购阅。这一规定,使广大共产党员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革命宣传,加强军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军校政治部的机构最初极为简单,除了主任和仅能到校讲课的教官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人。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不久,他便离职出走。后来,由邵元冲代主任。邵元冲是个官僚,把政治部办得死气沉沉。为此,廖仲恺亲自迎接从法国巴黎归国的周恩来到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保持着真诚的合作关系。他很敬佩周恩来,称赞他为“共产党的大将”。

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后,把军校的政治工作全面开展起来。他对政治部工作人员说:“过去黄埔军校政治部是个空架子,学校也没有多少真正进步的政治工作可言,你们看,蒋校长办公室门前挂的是于右任为他写的‘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对联,学生手中流传的是蒋校长主持编写的‘曾(国藩)左(宗棠)治军语录’,这样怎么能把学生训练成真正革命的军事干部呢?今后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在军校推行列宁创造红军的经验。”[5]在他带领下,政治部工作人员井井有条地而又富于创造性地开始了工作。第一,建立起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第二,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第三,指导新成立的校教导团的政治工作;第四,指导建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等。经过这样一番整顿,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很快纳入正轨,出现了新的气象。

三、引导黄埔军校学生积极参加革命实践

在开展政治教育的同时,廖仲恺还注意引导黄埔军校学生积极参加革命实践,使他们在实战中锻炼成长。在廖仲恺的领导和支持下,黄埔军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滇桂系军阀等军事行动,使黄埔军校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为以后国民革命军的出师北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共合作后,广东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引起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不安和破坏。为了扑灭中国民主革命的烈火,帝国主义者加紧了破坏的步伐,在广州组织了反革命叛乱——商团叛乱。当时,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控制着商团武装,妄图从内部来颠覆广东革命政府。为此,他偷偷购置大批武器、弹药,利用外国商船为掩护,运到广州,使反革命暴乱的威胁迫在眉睫。

廖仲恺坚决主张对商团叛乱彻底严办,他陆续调派黄埔学生军和部分滇、桂、湘军进驻广州,维持社会治安。同时,不顾帝国主义的恫吓,提出要将陈廉伯私运的枪械全部没收。黄埔军校学生一致拥护政府扣留枪械,表示坚决支持政府对商团所采取的果断措施,随时准备与商团作战。

1924年10月10日,商团公然发动武装叛乱,袭击庆祝武昌起义十三周年的游行队伍,惨杀游行群众,封锁市区,张贴反动标语,准备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廖仲恺动员力量镇压商团叛乱。10月14日晚,政府军队在黄埔学生军、工团军、农民自卫军的积极协助和配合下,同商团军进行了激战。只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便把商团军全部歼灭,为广东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 辛亥革命地域效应与黄埔军校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