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动科幻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尤解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科幻产业发展纳入“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重点工作,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与产品开发共享平台、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等系列举措。2020年我国颁布“科幻十条”后,科幻电影成为电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国科幻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三体”“流浪地球”等IP产业链形态日益拓展。
一、推动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挥文化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科幻产业是以现代科技与影视工业化生产作为支撑,以沉浸式场景、视听化体验、科学化叙事等作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文化消费服务、科技传播服务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大量科幻影视作品在国内掀起一波科幻热潮,促使我国科幻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据的份额逐年提升。科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为科普提供更丰富的内容,而科普的发展又能帮助科幻产业开发新的市场空间、创造新的应用场景。新时代背景下,在科幻与科普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推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提高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幻产业是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兴产物,前沿科技、智能技术在科幻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有深入应用,在科幻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内容创作上,前沿学科的研究与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广大消费者的想象力,促使科幻创意的生成;在生产制作领域,3D、VR、AI等技术的应用,促使科幻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在运营服务阶段,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科幻版权运营、数字资产集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最终的消费环节,5G、AR等技术的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科幻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进步,以科技赋能的科幻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更新。科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科幻产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科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带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催生“科幻+教育”“科幻+文旅”“科幻+影视”等多元化业态,加快区块链、工业互联网、5G等新基建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更新。例如,北京市在落实首都战略定位的过程中将科幻产业作为载体,主动与城市更新进行对接,强调建设科幻产业聚集区,建设科幻产业示范项目,以此提高城市更新的速度和效益。
二、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产业结构的总体成熟度不够。“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融合发展不深,科幻与工厂、影视、会展、文旅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科幻创作机构大多集中在出版领域,缺乏商业化转化渠道和相关配套服务机构,产业链延伸拓展至漫画、手办(玩具)、服装、纪念品等诸多商品制造领域发力不足,很多优秀原创作品价值未能被挖掘转化。虽然在系列科幻电影的带动下,我国科幻产业异军突起,但仍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已经趋近成熟的美国和日本科幻产业存在一定差距。
科幻创作相关人才匮乏。近几年来,中国科幻原创小说的数量较少,每年出版原创长篇科幻小说数量在10部左右,全国专职科幻作家寥寥无几,很多科幻作家都是兼职。科幻产品制作团队十分缺乏,缺乏综合性人才资源,例如从事影视创作的人对科幻理解不深,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对商业运作和影视创作知之甚少,这为科幻产业化进程带来了一定阻力。在科幻产业专业化运营的发展趋势下,急需管理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产学研对接人才,大量的人才缺口直接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同时,科幻受众相对较窄,面向更广泛受众群体的科幻推广工作尚待深入推进。
资本转化和商业化引导不足。在引入资本推动科幻作品商业化的过程之中,商业和文学的平衡关系到科幻产业化成败。合理引导资本,利用资本来达成科幻文学作品产业化的最大效应,规避商业化审美的平庸趣味,用商业化手段来打开科幻产业的市场销路,这些都是我国科幻产业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如类似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以奇幻和科幻为主题的公园,作为科幻产业链的下游,以提供体验、服务为主旨,兼具“旅游和学习”的双重功能,其发展在我国相对缺失,尚未形成科幻产业资金支撑。
三、以新赛道赋能科幻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做强科幻产业硬支撑。一是摸清产业底数,借助政府、市场多类型、多层次调研团队,深入开展科幻产业大调研,摸清科幻人才、项目、企业、机构等产业底数,科学制定科幻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定期发布科幻产业数据,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要聚集龙头企业、专业人才、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制定科幻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一系列的联接机制,做强科幻产业技术支撑,从政策层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相关创投项目。三是积极筹建国家级科幻创新中心,聚焦新型显示、数字孪生、智能控制、计算光学等细分领域,推进影视文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互相关联、互为促进。建立由政府资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组成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完善科幻电影的投融资风险保障机制,健全科幻电影信用担保体系,为资方提供一定的利润担保。四是设立针对科幻项目、相关专业团队的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扶持壮大本土优质科幻品牌和机构,发掘培育本土知名科幻IP,鼓励引导龙头文化机构进军科幻产业,进一步做大科幻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五是充分发挥我国科幻原创版权策源地优势,破除版权落地壁垒,扶持科幻出版市场主体,支持协调成立专业科幻出版社,填补市场空白。积极拓展数字阅读、有声阅读市场版权交易,创新推动原创版权游戏化、影视化市场交易,巩固发展科幻出版产业。
培育“科幻+”业态,带动科幻产业多产融合。一是推动搭建科幻产业服务平台,依托智库和行业协会制定科幻产业发展规范和行业标准。聚焦科幻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与领域,积极开展科幻“链主企业”遴选,依托现有的科创资源,大力发展“科幻+科普传播”“科幻+文旅会展”“科幻+影视娱乐”等诸多业态,通过定期举办大型科幻活动的方式,提高各产业、广大消费者对科幻产业的认知,积极搭建产业平台,促进资源对接和项目落地。二是支持利用3D打印、5G+AR/V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新型科幻体验场景,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培育联名科幻展、科幻快闪、科幻Cosplay秀等,以互动沉浸的方式向公众提供面向未来的科幻体验。三是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搭建基于数据共享机制的科幻数据安全底座,引导产业技术与科幻作品双向融合。培育科幻、红色、异域元素,打造集展览演艺、康体养生、影视文化、体育运动与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体验式科幻旅游产业,推动文旅目的智慧场景数字化升级。四是以美国税收豁免、退税资助科幻等电影产业为借鉴,设立科幻产业补贴机制,助力科幻游戏、科幻电影的研发、制作与推广。依托博物馆、展览馆、产业园区、城市街区等空间资源,开发一批示范性的科幻场景项目,并将各示范性项目纳入平台范畴,面向广大消费者、各大城市产业打造完善的科幻产业生态。高标准打造科幻馆、科幻公园等科幻主题体验场景,邀请国内外机构进行IP推广,形成系列动漫、游戏、影视、广播剧等产品。五是学习借鉴新西兰模式,瞄准影视制作后端链条,聚集在视频制作、特效设计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和自然景观、特色景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大力支持科幻影视特效制作、外景拍摄等细分领域发展。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科幻人才保值增值。一是要加强对科幻产业发展的引导,着手建立并完善科幻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对科幻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力度,对能够培养产业人才、留住产业人才的项目进行扶持,不断推动科幻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二是制定科幻产业专家和专门人才的认证机制,加速出台对科幻人才的定义认定和引进政策,支持海外科幻产业人才和国内龙头公司海归人才回国教学、创业、就业。推动科幻相关企业、单位引进科幻专业人才,以自身发展需求为导向,借助地方政府出台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从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力吸引优秀的科幻创意人才。二是加速科幻与未来教育交融,建议将科幻教学融入针对未来产业教育当中。三是出台专门政策吸引科幻产业人才企业落户,实施科幻产业人才发展扶持计划,推动工程师、设计师、科幻作家、产品开发、场景运营等科幻产业人才扎根集聚。鼓励校企合作建设科幻产业人才基地,实施科幻产业人才发展扶持计划,推动工程师、设计师、科幻作家、产品开发、场景运营等科幻产业人才集聚。
科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发展领域,对我国既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横向影响作用。为了发挥科幻产业点燃关联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就要不断加大对我国科幻产业的扶持、引导作用,持续强化科幻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进一步发挥科幻产业对我国既有产业的反哺作用,从而形成生态循环的发展态势,持续推动我国科幻经济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尤解平,民革福建省委会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中米(厦门)影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张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