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财务可持续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 张洪铭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实施以来,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必须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聚焦重点、抓住关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企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就是要以财务可持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国企财务可持续的现状

1.杠杆水平高。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08.3万亿元、负债总额197.9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86.9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4.19%。2021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3.7%,上升0.3个百分点,中央企业67.0%,上升0.5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61.8%,上升0.3个百分点。央企杠杆率处于高位运行。

2.盈利能力弱。2021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755543.6亿元,总资产周转率为24.49%;利润总额为45164.8亿元,利润率为5.97%;资产收益率为1.46%,而2021年各大银行1年期大额存款利率在2%左右。2021年,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5.2%,而民营企业500强净资产收益率为11.44%,是国企的两倍以上。

3.利润增速慢。2020—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268.5万亿元增长到308.3万亿元,增长率为14.82%;同期,权益资本从76.0万亿元增长为86.9万亿元,权益增长率为14.34%。 2022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825967.4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43148.2亿元,同比下降5.1%。

二、国企财务可持续的问题

1.公益类和商业类的矛盾。2021年,国有企业划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并将商业类再划分为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在商业类/公益类这种分类框架下,公益类企业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目标,财务绩效好则自收,财务绩效差则倾向于政府财政作兜底;商业类企业在充分竞争领域以盈利为目标,销售收入和营销成本随市场起伏不定。单纯的商业类/公益类国企改革对国企财务可持续能力影响较大。

2.管资本和现金流的错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强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管资本为主,现实中,资本经过商业运作,最后表现为资产组合。国际国内经验证明,真正衡量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不在于资本资产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可持续的现金流。资本大的国企现金流不一定好,现金流好的国企资本不一定大,资本和现金流的错配对国企改革财务可持续影响巨大。

3.总投资和总收益的失衡。2022年1—11月,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元(含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5.6%。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融资时只关注到投资量的实现,对投融资可行性缺少研究,投资管理上表现为侧重于事后核算、忽视事前投资回报与风险评估,造成投资与投资资金、投资收益率、投资周期不平衡,导致周期内总投资与总收益失衡,严重影响着国企财务可持续发展。

三、国企财务可持续的建议

1.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匹配。一些公益性国企因为形成垄断而具有良好财务指标,一些商业性国企往往因为市场竞争激烈或者竞争力差而造成经营和财务难以持续。国企改革财务可持续就是要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相匹配,需要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统筹规划、科学组合、合理搭配,把公益性经营好的企业和商业性经营差的企业相匹配,把公益性经营差的企业和商业性经营好的企业相匹配,让公益性企业和商业性企业在财务方面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共同促进,从而实现互帮互助互补,最终实现财务可持续。

2.兼顾管资本和现金流匹配。当前,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更加健全有利于国企的资本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但是和国企财务可持续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财务可持续的重要考量指标就是现金流。有些资本大的企业反而现金流不足,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有些资本小的企业反而现金流充足,企业发展空间和腾挪的能力很大,可持续经营能力也很强。兼顾管资本和现金流相匹配,就是在重视资本配置的时候要关注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让现金流能够支撑资本变大和国企发展,资本组合也能够形成有效的现金流,实现企业的财务可持续发展。

3.兼顾总投资和总收益匹配。当前,国企总投资和国企总收益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国企投资在资金投资周期内的投资回报不能完全覆盖资本金,造成了国企在财务上难以为继。同时,有些公益性投资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收益,有些商业性投资具有极大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兼顾总投资和总收益匹配,就是要让国企投资的金额和投资的收益进行有效的搭配,让国企投资在相应的投资周期能够实现有效回报,能够覆盖国企投资的本金,能够产生投资收益和投资效益,最终实现国企投资在一定投资周期内的财务可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