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及建议
作者: 陈浩然 肖爽轨道交通产业是代表“中国装备制造”的闪亮名片,也是助力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产业以其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等特点逐渐成为全国多个大型城市和地区的特色主导产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目前来看,制造业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酝酿,轨道交通产业已经成为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数字转型、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的赋能融合。
一、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
本文重点调研中国中铁、中国中车、全路通信信号研究院、交控科技等35家国内代表性轨道交通企业,涵盖了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条,梳理发现,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行业竞争压力激增,生存环境恶化
受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叠加前期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轨道交通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迅速上升、紧缩性政策等原因导致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一是产能过剩。近年来,北京、广东、四川、湖南、山东等地加速布局轨道交通产业,整车制造、通信信号系统等所需铝合金、不锈钢等原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情况。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为例,国内生产能力约为1万辆,而全国每年的订单仅为6000辆。二是竞争激烈,行业内卷严重。我国铁路行业面临发展“天花板”桎梏,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降,由2019年的8029亿下降至2022年的7109亿元,减少11%。部分企业表示铁路检测、钢轨制造等传统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订单减少情况下利润空间被不断蚕食,钢轨探伤设备等新产品市场“青黄不接”,甚至出现恶性低价竞争的情况,行业后续发展严重受阻。三是回款周期较长,资金链断裂时有发生。轨道交通多为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受前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程工期延长、违约打款情况频发,部分项目回款难、回款周期长、回款票据占比大,资金断流现象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四是融资成本过高。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因无法享受贷款利率的下浮和贴息政策,导致融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以北京城市铁建轨道交通为例,公司每月负债利息达千万级别,严重影响资金流转。
2.数字化转型受阻,创新发展程度不高
轨道交通行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集成研究,融合了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等,数字化转型是响应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技术发展革新的必然。调研显示,轨道交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对外依存度高。目前在专用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仍高度依赖欧美技术,例如客流和结构仿真计算软件是轨道交通设计、运营和改造等阶段基础性的、必不可少的软件工具,2018年美国政府通过相关法案将之纳入出口管制,限制在华用途和用户数,我国急需此领域开发自主可控软件技术。二是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周期较长。目前普遍存在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迟缓的情况,科研投入较难转化为商业利润,部分企业尝试寻求转型,但也会因土地盘活计划推进缓慢、转型启动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陷入窘境。三是资金投入较大,回流困难。一方面,对于中小型高新企业,原始资金匮乏,在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换代及新产品研发方面都面临资金链条上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前期研发投入过大,资金分配头重脚轻,后期工程推进可持续性受到影响。四是知识产权推广应用难。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和系统集成商缺乏知识产权转换的动力和活力。行业建设方多为政府或其代表企业作为建设安全主体,建设管理体系相对保守,较为青睐经过长期大量认证、成熟稳定的技术,前沿知识产权接纳度有限,致使先进知识产权的推广应用很难找到合适的试验环境。
3.产业和人才供给、承载空间等有效匹配度较低
推动轨道交通产业要素优化集聚,离不开人才支撑和空间合理布局。在调研的35户企业中,享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条件的企业占比仅28.6%,政策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从产业空间的统筹上看,各地产业用地出让开发等空间多受前期统筹不足影响,较难满足产业集群扩张发展。一是高端人才紧缺,不足以支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从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重点课题、专项课题以及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领域来看,负责铁路车辆行车安全检测装置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及铁路相关高端产品的技术升级改造等领域高端科研人才占比需达到50%,但多数企业高端人才实际占比不足15%。二是人才引进政策门槛高。一方面,企业对于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无法匹配人才在住房、户籍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针对特定领域专项人才的引进政策相对欠缺,人才队伍的长期稳定建设易受影响。三是工业用地紧张。以北京市为例,土地资源成本较高,企业基础设施扩建受阻,业务跨地区转移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使得一旦遇到相应物流仓储基地缺乏等特殊状况,综合外部不可控因素,正常生产链断裂的可能性急剧增加。
4.产业融通不均衡,中小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轨道交通产业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大型企业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以推动中小微企业形成互动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目前来看,“大手拉小手”的产业创新生态还没有完全建立,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有待强化。部分企业反映,轨道交通领域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人才晋升、技术交流等方面和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相比,发展空间有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有待提高。一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不均衡。轨道交通行业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有限,尤其在科技立项、科技创新项目上缺乏平等竞争的机会,招投标时出价较低,企业盈利空间非常小,亏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工程项目的申请与企业的规模和资质范围密切相关,部分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往往空手而归。二是员工职级晋升存在劣势。中小企业缺乏成熟的企业背景和协会话语权,且在员工考评职称、晋升渠道等方面处于劣势,导致优秀人力资源更倾向于较大平台。三是行业技术壁垒高,缺乏技术交流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多为维护现有技术的整合应用,质性突破少,企业之间存在技术交流屏障,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技术垄断,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二、产业诉求和发展建议
1.强化财政金融支持,重点解决资金难题
轨道交通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对于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有较高要求。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结算保障措施。积极建立适合于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和增长机制,如加大对高铁大修、在轨设备维护、超期服役设备更新、信号系统安全整治的资金投入;加强重大项目资金动态监测,针对性出台项目需按进度付款的监督政策,重点解决企业“回款慢、结算难”的问题。二是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激活基金动能。搭建轨道交通创新研发融资平台,吸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参与,加大非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技术创新类项目基金,重点支持应用性较强、市场推广前景广阔的项目,加速产业和资本的深度融合。三是强化金融支持,搭建银企桥梁。深入开展政银企对接,及时掌握轨道交通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状况,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项目,提供高效贷款服务。
2.支持创新研发布局,助力产业整体升级
从技术、空间、知识等资源要素着手,推动轨道交通与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跨界融合,构建轨道交通产业合作创新支撑体系。一是鼓励轨道交通企业积极承接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瞄准世界轨道交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瞻布局新型城轨、磁悬浮交通战略预判性技术及通信信号、关键部件等核心技术研发,通过组织轨道交通产业“揭榜挂帅”等方式,对突破轨道交通专用芯片、操作系统等一批先导性的轨道交通重大技术给予资金支持。二是鼓励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级研发机构建设,建立本领域研发基地、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铁科院等科研院所牵头在京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重点加快微功耗芯片、MEMS芯片国产替代化进程,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加速成果转化,营造创新生态,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和质量效益。三是完善轨道交通产业合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加强知识产权推广应用,帮助企业与国内重点实验室开展技术合作,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同时加强对剽窃复制等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与行业内部监督。
3.加强人才培育引进,提升产业智力支撑
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完善人力资源整体规划和合作开发机制,推动人才资源和服务保障一体化配置,提升区域内人才使用效率。一是推动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完善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智库,在产业推介、政策制定、项目导入等方面建立专家联席研讨机制。二是加强人才开发培养,鼓励轨道交通企业联合高校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人才成长提供科研平台和载体,推进产教融合。搭建校企战略协作桥梁,引导轨道交通企业参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校地企共同支持高水平师资建设的机制,实现人才政策互通、柔性引进“双聘”。三是精准落实轨道交通高端人才激励政策,提高短缺人才待遇,拓宽晋升通道,加大对高端科技研发人才的个人政策优惠,例如子女教育、购房补助等,助力企业持续研发升级。
4.优化空间承载格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优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实现空间、资金、人力资本等优质要素集聚。一是把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围绕北方产业链条联动,着力优化创新基地与智能工厂协同空间布局,以中关村丰台园科技创新驱动保定、沧州等分园实体经济发展,为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做足支撑。二是实施区域错位联动发展,加强企业之间跨区域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专项交流会,形成资源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利益共同体。培育引进基础好、潜力大、行业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打造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轨道交通维修保养、轨道交通整车更新制造“三位一体”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三是完善“以大带小”相互支持的良性发展模式,成立省市级产业联盟,支持轨道交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开拓市场,建立稳定供需对接和协作配套关系,通过资源整合、任务众包、研发协作,协同应对市场波动风险。开展轨道交通“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精准服务和政策支持,引导轨道交通企业长期专注细分产品市场的拓展、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名优品牌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