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故宫”报恩寺

作者: 焦虎三

2020年初春,我走进四川省平武县报恩寺,山门前那占地13000多平方米的开阔广场上,行人匆匆忙忙,很少有人抬头朝寺庙观看一眼。广场中央那一对高约7米的石经幢,直刺天空,默然屹立;从广场到山门的五级台阶以及每级的三道踏跺上,人烟稀落,麻雀跃然。

紫禁城的微缩胶片

四川平武县报恩寺,全称为“敕修报恩寺”,是一座寺庙群,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初期的建筑群之一,1956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珍贵的价值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用白居易的诗句来作一类比:“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也许,将一座被誉之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的古代建筑群落比拟为历史上毁誉参半的杨贵妃,有所不妥。但二者之间确实有些相同之处,他们的美艳一出便惊憾于世,而不同之处在于,时光荏苒,人的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而物却在历经磨难后继续着永恒。

报恩寺现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2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坐西向东,平面布局由东而西,次第升高。主体建筑,山门、金水桥、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均修建在一条300米长的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经幢、狻猊、大悲殿、华严殿、碑亭长廊、斜廊、僧房,分布左右,对称配列。整个建筑群完全依照宫殿格式设计而成,布局严谨、雄伟壮观,酷似北京紫禁城,所以世人誉之为“深山故宫”,也可以说是北京紫禁城的微缩胶片。

报恩寺在建筑手法上体现了中国建筑由宋元向明清形制过渡的特点。北宋崇宁二年(1103),《营造法式》首次刊行,这部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中国建筑文法课本之一”的建筑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式的典籍,自刊发之后,成为历代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架建筑时所依据和参照的标准范本。报恩寺作为“敕修”建筑,一方面严格按照《营造法式》的手法建造,一方面又灵活地运用了地方技巧,因而独具特色,充满个性魅力。

寺院自明创建以来,一直受到官府的明令保护,历经560多年而未遭受大的破坏,所有建筑、木雕、石刻、泥塑、壁画、神像均为建寺之初的原貌。寺院内,殿宇屋顶,形式多样;檐下斗拱,千姿百态;门窗装修,玲珑剔透;建筑彩画,古朴素雅;天花藻井,绚丽多彩;廊道栏杆,精雕细琢;地面花砖,光可鉴人;殿内佛像,栩栩如生;雕刻绘塑,精美绝伦。

更为惊叹的是,报恩寺建筑技术高超,抗震性能非同一般。自创建以来,经历了1610年、1630年和1976年、2008年等大地震,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被专家们誉为“独具匠心的抗震建筑”。

全国独有的“三绝”

报恩寺建筑独具特色,寺内有许多精美绝伦的文物精品:珍贵的楠木建筑、精巧的斗拱,与细刻的千手观音,被誉为报恩寺的“三绝”。

全楠木结构是报恩寺的一大特色。寺内所有柱、额、梁、枋、檐、檩皆用上等金丝楠木构成,整个建筑物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建筑材料质地坚固,芳香长溢,历经数百年,至今虫蚁不蛀、蛛网不结。对于这一奇异现象,专家、学者们虽经多方考察论证,仍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一般认为,报恩寺乃一色珍贵楠木建造,楠木分发出一种香樟气味,这种气味可杀灭昆虫,因而整个报恩寺蛛网不结。对于这种说法,曾任平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的向远木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据《中国重要木(竹)材的化学成分》等文献记载,楠木的主要成分是灰分和水,即使将楠木暴晒或用冷、热水浸泡,均无法分析出任何可以杀灭蜘蛛等昆虫的化学成分,这种说法显得科学依据不足。”为了不使我失望,他又哈哈大笑着补充了另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认为王玺当年修建报恩寺时,请了‘风水先生’看地,认为这块地盘是‘风水宝地’,占尽天时地利,蜘蛛等昆虫无法生存,故寺内无虫。”

报恩寺的斗拱制作精巧,装饰华丽,种类繁多,是寺内的第二“绝”。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步入报恩寺,宛如是在一座艺术殿堂中遨游,尤其是各殿檐下的斗拱,仿佛让人走进了“斗拱博物馆”。斗拱制作十分讲究,严格按照宋《营造法式》内斗拱图例的尺度、比例制作,不论是外檐斗拱还是内檐斗拱,装饰都极为华丽,给人一种舒适飘逸之感。寺内斗拱数量众多,让人叹为观止。据介绍,报恩寺斗拱至今保存完好的共有2730余朵,主要分布在大雄宝殿、万佛阁、大悲殿、华严殿、御碑亭以及天王殿、钟楼、八字墙和转轮经藏上。斗拱种类极其丰富,既有檐斗拱和外檐斗拱之别,又有上檐斗拱和下檐斗拱之分,还有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别。各殿斗拱装饰,变化无穷,无一雷同:有的像如意,有的像莲花,有的则像芙蓉,又有琴面昂、批竹昂、象鼻昂之别。其中钟楼斗拱为五踩双翘计心造;天王殿斗拱为七踩重拱计心造,并出45度斜拱;大悲殿斗拱上下檐造型各异,上檐为七踩双下昂计心造,下檐斗拱则为三翘七踩计心造出45度斜拱;大雄宝殿下檐斗拱为七踩重拱计心造,外拽作三假昂,昂为琴面昂,上檐斗拱为九踩重拱计心造,外拽为四假昂并出45度斜昂,昂为象鼻状;碑亭上檐斗拱则为七踩重拱三下昂并偷心造,昂作45度斜昂,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并计心造;万佛阁三重檐的斗拱各异,下檐为双翘重拱五踩斗拱,并出斜昂,腰檐为单翘重昂五彩斗拱,双下昂,上檐斗拱出跳最多,为九踩计心造。这些独具特色的斗拱,加上其精美华丽的造型,和极富变化的形态,与金碧辉煌的殿顶遥相辉映,使整个寺院显得更加气势宏伟,富丽堂皇。“据不完全统计,全寺有不同形制的斗拱18种之多。据有关专家鉴定后说,报恩寺的斗拱种类,比北京故宫还要多。”向先生说。

寺内的第三“绝”是楠木制的千手千眼观音,位于报恩寺内大悲殿内,高9.05米,为一根巨大楠木精雕细刻而成。千手千眼观音宝冠高髻,全身着金,赤双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通体天衣飘垂,璎珞垂至足边,一头四面,头上还重叠三个小头,肩后两臂向上高举一“无量光佛”。身后扇形般地密布着1004只手,每只手掌各刻有一只圆睁的慧眼,并分别拿着佛门法器。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叠,互不遮掩,巧妙地悬空排成十五道圆弧。明代高超的工匠们把千手观音的面相雕刻得十分生动艳丽,充分表现了观音明澈、智慧、温柔而不可亵渎的神情。观音像嘴唇略抿,嘴角含笑,似乎在亲切地听着善男信女们的祈求,栩栩如生,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同时,工匠们特别注重千手观音服饰与肌肤的刻画。飘洒着的披巾绕两肩下垂至足下莲座,似柳叶随风飘拂,与周身佩戴的珠串、璎珞叠合起来,显得雍容华贵。袒露的胸部,丰腴的身躯,皮肤的润泽,衣饰的褶纹,都精微地表现了出来。观音像前,还雕有两尊高3米的木雕立像,他们分别是千手观音的父母。男像头戴官帽,身着袍服,面容慈祥,比例匀称,雕工精细,肌体丰满圆润,衣纹于流畅中又规律合度。为了托衬殿中主像,智慧的工匠们又在殿内四根大柱上雕饰了善财、龙女,他们面向千手观音顶礼膜拜,栩栩如生。大殿四周壁上还雕塑了千手观音“精忠行孝,普度众生”的生平故事。

大殿内光线略暗,从门口射进来的阳光正好洒在观音像上,衬托得观音像更加庄严、辉煌,在那一千多只手的映衬下,宛如一朵怒放的巨大金菊,在500多年内闪闪生辉,播撒悲悯慈爱。那是人类对美好的一种期盼。

重达4吨的转轮经藏

跨进报恩寺华严殿内,整个空旷的大殿内,从天到地,人的视线中,便只满当当填进了一个巨大的转轮经藏。转轮经藏重达4吨,全为金丝楠木建成,地面起通高11米,直径7米,占地面积22.06平方米,形如七级佛塔。经藏结构复杂,制作奇特,雕饰繁复,工艺精巧,是我国小木制作中的珍品,在经受了当地历史上多次大地震的摇撼后,至今仍完好无损。“这是我国现仅存几座木质转轮经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只有这座还能正常转动。一个人,只要轻轻用力一推,转轮经藏就会转起来。”守护华严殿的一位管理人员自豪地向我夸道。

报恩寺转轮经藏横截面为八角形,外观八楼四层,实际七层,逐层向内递收,下大上小,形似七级佛塔。转轮经藏主要由藏轴、藏针、梁枋框架、板壁和天宫楼阁构成。转轮经藏中心为一根高11米、直径0.45米的立轴,以控制整个转轮经藏。轴的下端为藏针(宋营造法式称铁鹅台桶子),藏针立于圆形地坑中央的铸铁钻上,承托藏体的全部重量。轴离地表面的1.5米处,六面各穿一块6.5米长的横枋,枋的两端又各施一块9.5米高的竖枋,然后将这些横、竖木枋榫卯连接,构成一个八角形框架。再于框架的外表,安装板壁,板壁上出副阶,并设置平座、腰檐、斗拱、栏杆、缠龙柱子、嵌造天宫楼阁等,组成藏体外形。然后雕饰龙凤花草,安装铜木佛像和供养人像。又于天宫楼阁的佛龛内藏放各种经函,结构巧妙,层次分明。

转轮经藏外观四层,第一层藏座,为须弥座式,高2.5米,下设圆形踏板,以供信徒推动站立。座的束腰部分,浮雕作条游龙,周围雕饰波涛,八条游龙形象地出没于波涛之中,玲珑剔透,独具匠心。第二层为藏身,高3.3米,藏座之上出副阶,副阶下安置45度如意斗拱,斜滑拱不出正昂。斗拱出5跳,除转角辅作外,每面安置9朵。上设腰檐平座,四周以行廊围绕,栏杆为双勾栏。腰檐的8个翼角下各立8根直径0.12米的檐柱,以承托飞出的腰檐,每根柱上均有盘龙缠绕,柱间无地袱,柱子之上施双层阑额,阑额间安饰精巧的垂帘柱和透雕花板。上层阑额上施普柏枋,所有额材,花板全部沥粉贴金龙凤花草图案。腰檐斗拱出6跳,每面除柱头为转角铺作外,施补间铺作斗拱七朵,琴面昂正华拱出45度,每一攒由正昂出45度斜昂组成。由于慢拱变为逼长拱枋,将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缀连成片,故显得非常紧密。藏身板壁上,安饰枝叶盘旋的雕花板,每面花饰不同。

第三层为天宫楼,分为上、中、下三层,是按人们所想象的天宫式样而制作的。该阁以转通的太平座隔分为上、中两层,实际为两层平座,两层天宫楼阁。中、下两层每面设殿屋,为单檐平座,两边上、下行廊与左右角殿相连接,下层楼阁下接藏身之腰檐平座,转通八面,成为天宫楼阁的基座。中、下两层每面立面阔0.69米的大殿一间,角殿二间面阔0.5米,为两柱单檐顶,两殿之间设置夹屋各一,夹屋面积甚小,面阔0.3米,相互连接,六面一致。各个殿屋因面积大小不同,斗拱出跳及朵数安置也不同,大殿面积稍大,故安置九铺作5朵斗拱,角殿安置7铺作4朵斗拱,而夹屋则安饰两朵斗拱。殿屋内均设置佛台,大殿和角殿台上供奉铜、木佛像各一尊。夹屋内则藏放经函。天宫楼阁之上,环绕四周太平座,每一面斗拱出斜昂和如意平拱交替使用。出昂斗拱即出正昂并出斜昂。其结构与藏身腰檐上太平座斗拱相同。每面除转角铺作之外,中施补间铺作6朵。平座上置斗子、蜀柱、勾栏、望板、形制与下层勾栏相同,只是斗拱的昂嘴为琴面昂。再上又造天空楼阁一层,其结构形制也与下层天宫楼阁大体相同,也为单檐平座,但每面将大殿、角殿的位置相互调换,其间置夹屋,四周仍以行廊相围绕。天宫楼阁以上为8角攒尖顶,顶中空,中轴从藏顶穿出,夹制于两块厚木夹板内,檐下施四柱藏顶斗拱,转角铺作出正昂,45度斜昂,补间铺作隔一跳出斜昂。藏顶与整个藏体显得十分协调。

“报恩寺这座转轮经藏结构复杂,制作奇特,雕饰繁杂,工艺精巧。整个造型既严格按照宋《营造法式》的《转轮经藏图》规定比例建造,又灵活运用地方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是目前国内罕见的明代小木作。这座转轮经藏既可作藏经供佛之用,又是精致的建筑模型。藏体上供奉的各种铜木佛像,人物雕像,佛学经卷,其历史与艺术价值,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出华严殿,向远木边走边说,“这是建筑学专家们公认的看法。”他又补充了一句,好像怕我不相信似的。

9999条龙的世界

中国人对龙的偏爱由来已久。5000年来,人们写龙、画龙、雕龙,以各种形式传承龙的形象,华夏子孙更以龙的传人而自居。中国古代建筑是固态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一般分为屋顶、屋身、屋基三部分,从屋顶到屋基处处可见千姿百态的龙的身影。寺内柱、额、梁、枋,天花藻井、瓦当滴水、香炉匾额、栏杆、栏板、屋顶脊饰,或雕、或塑、或刻、或绘,无处不呈现龙的形象。有一龙吐珠,二龙抢宝,九龙捧圣,群龙戏水,还有滚龙抱柱等图案,其造型生动,别具风采。龙的种类有蟠龙、苍龙、蛟龙、云龙、金龙、黄龙、白龙、飞龙、螭龙等。相传,报恩寺有9999条龙,因此又有“深山龙宫”之美誉。

报恩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龙,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王玺从小信佛,早年拜在平武西侧雪宝顶脚下黄龙寺内隐居修炼的黄龙真人为师。一日,真人对王玺许诺,说自己要在三天之内为王建造一座金銮宝殿。得到王玺的同意后,真人立刻驾起簸箕云前往东海龙宫,请求旧友老龙王助他一臂之力。老龙王与黄龙真人很早就是好友。老龙王有九个儿子,九子长相不同,性格各异,他们整天在龙宫里吵嘴打架,惹是生非,老龙王早就想把他们撵出龙宫,但又无机会。现在真人有事请求,龙王便立即应允。黄龙真人便带领兄弟九个,腾云驾雾,穿越五湖四海,飞过三山五岳,来见王玺,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安排不同工种:老大运木料,老二烧砖瓦,老三造石桥,老四开涪江,老五铸大钟,老六平地基,老七盖宫殿,老八修楼阁,老九造龙位。宫殿很快就建成了,真人要将兄弟九个打发回东海,但他们都对人间留恋不舍,请求真人到龙宫祈求龙王开恩,让他们永留人间。老龙王答应了儿子们的要求,从此,龙就在报恩寺内扎下了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