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孩子希望的那一抹“检察蓝”
作者: 李媛媛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幸福成长,多少隐秘的角落藏着罪恶和哀伤。“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肩上的一份责任,也是我心中追逐的那一道光。”作为曾经的一名“未检人”,何可一直奔赴在未成年人检察(以下简称“未检”)战线的最前沿,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法律重器,斩破阴霾,如一片暖阳,倾心守护校园稚子。
温暖前行,当孩子成长的法治“领路人”
“叔叔,我被北京的‘双一流’大学录取了!”2021年7月,高三学生小光(化名)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他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曾经帮助他的何可叔叔。小光说,如果没有何检察官,这份通知书可能永远也不会收到。
此前,小光因涉嫌盗窃罪被移送至重庆市九龙坡区检察院审查起诉。通过详细调查,以及多次与小光耐心沟通,何可了解到小光是因为不懂法而误入歧途,“孩子本性不坏,完全可以教好的”。
于是,何可专门为小光制定了个性化的帮教方案。他一趟又一趟跑社区,主动与社工沟通,让小光融入社工组织开展的各种各样活动。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心理咨询专家,为小光做心理辅导。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小光感受到了何可和社会给予他的温暖。孩子的嘴角挂上了笑容,逐渐开朗起来,并顺利通过了考察期。
像小光这样被何可帮教过的孩子还有很多。“面对涉罪未成年人,不能简单‘一诉了之’或‘一放了之’。”在何可看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不仅仅是简单办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的教育感化挽救,使这些孩子实现自我成长、重新回归家庭、顺利融入社会。
一直以来,何可带领同事们积极搭建社会支持体系,依法惩戒、精准帮教涉罪未成年人。2020年7月,九龙坡区检察院会同共青团九龙坡区委挂牌成立了全市首批“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该中心整合4家未成年人关爱组织,引入社工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为检察机关提供专业性服务近500人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13个学校型、社区型、企业型、劳动型观护基地,打造辖区立体化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初步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精准帮教效果,115名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其中8人考上高等院校,12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习得一技之长,3人成功创业。
用心呵护,构筑保护孩子的“同盟圈”
“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专群结合,大有可为。”何可笃定地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护航。
在调研中何可了解到,不少涉案未成年人“家长管不住、学校管不了、社会无人管”,而且随着犯罪呈现低龄趋势,公安机关也只能对其“抓了放,放了抓”。
如何才能让这些未成年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教育呢?
2022年1月,在九龙坡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何可提出《关于建设“老杨群工”+“莎姐”未成年人保护基层社会治理项目的建议》,该提案呼吁“老杨群工”参与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和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临界预防,组建“1名检察官+1名民警+1名老杨群工+1名司法社工+1名直系亲属”的预防帮教团队,更好地推动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好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高发态势,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老杨群工”是九龙坡区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样本经验和特色品牌,受到各界广泛赞誉。“莎姐”是重庆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和检察普法工作品牌,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度肯定。该提案提出后,九龙坡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多次与何可电话沟通并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4个月后,九龙坡区委政法委会同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出台了《“老杨群工”+“莎姐”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制度》,依托“老杨群工+五长制+网格化”,建立“老杨群工”参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涉未成年人案件不公开听证、观护帮教、临界预防以及监护缺失、监护侵害、涉未公益诉讼线索移送等六项制度。
何可介绍,该制度建立以来,已有8名“老杨群工”向九龙坡区检察院报告了11名未成年人存在监护缺失风险情况。该院经调查核实后向辖区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解决了他们的监护问题。此外,还有5名“老杨群工”作为帮教团队成员参与了5名常住地在九龙坡区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风险的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和训诫管控工作,负责日常行为监督,积极纠正思想偏差与行为失范。
何可还积极联系民政部门,在九龙坡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全市首家“莎姐”困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基地,对辖区农村留守儿童、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未成年人实施全面综合司法保护。
履职尽责,做守望孩子的“启明星”
“向善之力,汇聚成光,照亮暗夜,光明未来!”2020年9月,一部聚焦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发现难困境,号召强制报告主体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公益宣传片《聚光》被中央网信办指令全网推送,这也是我国首部推广强制报告制度的公益片,何可全程参与组织了该片的拍摄。“希望能凝聚全社会力量来关心关爱未成年人,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不仅是制作公益片,何可还带领团队开发了全国首个针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智能平台——“强制报告APP”,进一步畅通了快速发现、报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渠道,为各部门合力保护未成年人搭建了平台。该APP的上线试运行受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央广网等20家省级以上媒体报刊、2000余个网站持续关注,同时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获得1.4亿的阅读量。该APP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三届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轻应用二等奖,何可受邀在全国未成年人检察智能化发展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为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接受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治防范意识,每逢开学季、寒暑假,何可便会奔忙在未成年人普法的讲台上,用通俗易懂的案例为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何可还和同事们一起制作了“漫画西游篇”普法动漫视频、《法治西游行》动漫法治课、《莎姐讲故事之预防网络犯罪专辑》普法漫画书等,深受青少年欢迎。其中,动漫法治网课《法治西游行》获全国检察机关“法治进校园”精品法治课三等奖。何可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工作者”,当时他所在的检察六部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
如何积极通过参政议政更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何可作为一名民革党员、一名政协委员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一次线索梳理中,何可发现,作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川博物馆,未按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何可多次走访博物馆,了解实际情况,又联系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获取更全面的数据信息,撰写了《九龙坡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社情民意,受到中共九龙坡区委的高度重视。经与博物馆多次磋商、反复协调,建川博物馆已于2022年8月依法落实对未满18周岁的全国未成年人免费参观的规定。该案是重庆市首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诉讼案件,维护了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未成年人爱国情怀的作用。何可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责任如山,使命在肩。何可始终保持履职为民的理念,务实求真的干劲,全心全意做好参政履职工作,通过政协提案推动成立了九龙坡区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保护工作站和九龙坡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促进提升了政府支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和未成年人司法帮教工作的力度。两次被评为政协委员履职工作先进个人以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未检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何可说,新时代的未检工作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只有经历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深刻的脚印。虽然何可现已离开未检岗位,但他将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未成年人保护这项“守心”事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李媛媛,民革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会干部/责编 魏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