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雪桦,深耕土壤修复,只为沃土良田

作者: 王占江

巩雪桦,深耕土壤修复,只为沃土良田0

巩雪桦,深耕农业领域二十余年,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基础,专注于利用农林废弃物制备炭基土壤修复材料的专业化成套技术、设备及产业化推广,先后建设了“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炭基土壤修复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炭基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创新中心”两大科研平台,以及吉林磐石、新疆乌鲁木齐等五个炭基土壤修复材料制备基地,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做出突出贡献。

巩雪桦2018年荣获“全国农业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中国改革优秀个人”;2019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全国乡村优秀致富带头人”;2022年荣获农业农村部“大国农匠”称号。他先后承担了2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和14项市级项目,已申请专利43项,自主研发的温控层级耦合转化热解技术和配套设备为炭基土壤修复材料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艰辛创业路,只为沃土良田

在投身到农业项目之前,巩雪桦的创业路经历了重重困难。

1970年,巩雪桦出生在唐山乐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从吉林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乐亭县乡镇企业局工作。1999年,巩雪桦辞掉了乡镇企业局的铁饭碗,与几位合伙人一起,投资80万元接手一家改制的家禽饲料公司,开启了创业历程。

当时,在他周围的人看来,这一举动有些不可思议。“不少人说我傻,放着公家饭不吃,非要去干小买卖。”说起当时选择的缘由,巩雪桦表示,“当时赶上下海经商潮,我出身农民家庭,学的也是农业专业,始终觉得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发展事业”。

创业之初,顺风顺水,巩雪桦的公司没几年就从几十万元发展到数千万元的规模。可正当他想施展拳脚,大干一场的时候,饲料公司在2004年暴发的严重禽流感疫情中遭遇重创,只能以破产告终。

那一段时间,巩雪桦为了生计辗转多地,离家时身上只有1000元钱和10根黄瓜。他做过销售,干过外贸。最窘迫的时候,花光了身上的积蓄,只能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最后通过给大货车卸货挣了500元才租到了房子。

他回忆说:“当时一无所有了,对我来说是个巨大打击。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时的我很迷惘,一路跌跌撞撞,找不到方向。”

之后几年中,巩雪桦通过对外贸易逐渐从低谷中走出。2008年,他在做外贸的过程中结识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尤里·尼卡拉耶维奇教授。聊天中,尤里教授说可以把农林废弃物烧成炭,用炭来修复和改良被油田污染的土地。这立刻引起了巩雪桦的兴趣。尼卡拉耶维奇教授对巩雪桦说,他很早就在俄罗斯开展了土壤修复和治理的研究,在他看来,这项技术未来将在各国有广阔的前景,也包括在中国。巩雪桦由此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想到了我们国家多年来传统的农耕作业方式,造成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现象,以及农林废弃物(秸秆)肆意焚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因此坚信生物质炭材料在农业应用领域以及环保领域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即巩雪桦再次专程前往俄罗斯寻找尤里教授进行技术合作。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巩雪桦每天早晨6点就跑到古勃金国立石油与天然气大学门口等候,赶上尤里教授外出,在校门口苦等一天也只能无功而返。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巩雪桦连续半个月11次登门拜访,终于得到尤里教授的认可,这让他备受鼓舞,便马不停蹄地跑到俄罗斯各地考察项目情况。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巩雪桦从莫斯科到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欧姆斯克、托木斯克再到伊尔库茨克连续奔走两个星期,风餐露宿、栉霜沐露,体重锐减15斤。虽然十分疲惫,但当他亲眼看到了被修复治理的土地成为生机盎然的沃野良田时,他变得愈发坚定了。因为他知道,在国内有同样的需求,将来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巩雪桦马上组建科研团队,并聘任尼卡拉耶维奇教授为专家顾问,投入到这项技术的研究中。从2009年开始,一搞就是十年,投入全靠他做外贸获得的收入来补贴。“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不断投入却看不到回报,设备需要从零开发,科研过程是失败多于成功。可是,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我坚信在黑暗中能看到光明。”

利用农林废弃物制备炭基土壤修复材料的技术和设备研发困难重重,他和他的团队、企业经历了巨大的压力。由于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巩雪桦干脆住在了实验室,埋头扎进技术研发和测试工作中。他依然坚持着,因为他深信,这个项目在未来会是支撑中国农业和环保的一个巨大的亮点。付出终于得到回报,这个项目在第二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冠军。

执着于追求,专注土壤环境修复

由巩雪桦创办的河北天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牢记“土壤全科医生”的神圣使命,执着于“炭基+土壤环境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公司于2020年先后获批了农业农村部“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炭基土壤修复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炭基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创新中心”两个科研平台,先进的技术装备、优秀的专业队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在土壤生态环境修复领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标准和符合本地情况的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制备成专用于土壤修复和改良的改性生物质炭基材料,广泛应用在盐碱地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耕地地力提升、矿山修复等领域。

在盐碱地治理实践环节,巩雪桦和他的团队付出得最多,倾注了大量精力和人财物,多次在失败中摔倒,又在挫折中爬起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他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决心和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修复盐碱地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与河北农业大学李博文教授创新团队合作的“华北麦玉两熟区生育障碍消除与健康土壤培育技术模式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利用改性生物质炭基材料与微生物菌剂结合改良盐碱地获得重大突破,实现玉米增产22.4%,亩增产148.5公斤。他因此也从多年的治理经验中总结出“炭基修复,多措并举,精准脱盐,生态环保,重塑良田”的盐碱地治理模式,从而降低盐碱度,在各地盐碱地治理项目中成效显著。目前公司5个炭基土壤修复材料制备基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年可提供炭基土壤修复材料和炭基肥40万吨。2023年10月3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的“盐碱地里稻谷香”,正是使用炭基修复模式的成功案例。

开启“炭基生产模式”,推动产业化发展

随着土壤修复规模的不断扩大,数万亩土地变为良田。巩雪桦和他的团队对修复后土地的跟踪服务项目也在不断丰富,不断赋予土地修复后的附加值。由最初的评估检测一直到土地综合利用、产业开发、炭基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培优提质、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和电商销售,提供全链条搭建和陪跑服务,以科技助推农业由生产端向食物端、消费端转变。由此开启了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巩雪桦带领团队勇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的重任,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为目标,以“炭基生产模式”为特色,开展了长达8年的产业化推广工作,打造出以“谷地果乡模式”为代表的绿色、循环、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包括炭基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体系、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4+X”经营管理体系、文旅教培体系和电商平台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安。巩雪桦和他的团队注重打造炭基种植“金招牌”。在炭基种植模式下,使用炭基土壤修复材料改良土壤,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等条件得到全面提升,土壤团粒结构和菌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炭基肥替代传统的化肥,同时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现已在河北、新疆、辽宁、黑龙江等地建设了炭基大米、炭基苹果、炭基生姜、炭基西红柿、炭基紫玉米等生产基地,产品热销全国。

巩雪桦和他的团队优先选择打造一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炭基植物源性固体花青素。然而,由于没有优质种源和先进技术设备,一度使他的团队陷入困境。经过多方考察,成功从智利安第斯山脉选育花青素紫玉米并引入国内种植,与以色列专家安德烈教授合作,将“靶分子分离减温增压冷萃取技术”引入国内,应用在紫玉米花青素的提取中。目前,炭基植物源性花青素提取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建立了花青素紫玉米种植基地和炭基植物源性花青素生产基地,已经实现300吨的年产量,产品远销国内外。

炭基电子商务云仓平台是巩雪桦打造的炭基产品销售体系的核心。云仓平台整合全国炭基产品资源,集中展示、体验、销售,能实现线上下单,产地发货。平台专业化打造“谷地果乡”“母鸡嘴”“天善墨”等品牌,为炭基产品附加品牌价值,促进产品知名度和销量双提升。目前该平台已有炭基大米、炭基苹果、炭基植物源性固体花青素、炭基海参等十余种炭基产品面向全国销售,有效助推了炭基技术和炭基生产模式的产业化推广,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放眼世界,实现更大梦想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市场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推动创新创业,闭门造车行不通,开放合作是大势。巩雪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域外政府与市场的黄金结合点,在斯里兰卡设立了中国“一带一路”商会,采取易货贸易的模式,致力于农林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侧重于生物质能源开发,有效解决了当地电力和能源短缺问题,实现了“高新技术走出去、优质资源引进来”宗旨,凝心聚力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从刚果(金)卢本巴希易货木材(易货贸易合同金额1.57亿元人民币),到斯里兰卡尼甘布易货海产品、蓝宝石和网状五层龙深加工项目(易货贸易合同金额1.8亿元人民币),再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海外的成功更坚定了他走出去的决心。巩雪桦带领团队不断向非洲、中东欧、东南亚等40余个国家拓展公司业务,先后与意大利、德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辛勤的付出收获累累硕果。2018年巩雪桦获全国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冠军,2019年获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2022年获农业农村部“大国农匠”创新创业类一等奖。同时,还担任了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面对荣誉,巩雪桦没有自满,在服务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方面积极努力。他提出在河北“关于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示范高地,创建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建议”得到采纳并转化。他将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反哺社会,利用自身技术专长在全国范围开展科技帮扶,打造了滦州市杨柳庄镇中赵庄村炭基“农业+生态”旅游康养的模式。在土地经营上,探索了“土地经营权、承包权及所有权”的三权分置,促进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利用炭基种植模式,培育出了“母鸡嘴”炭基小米品牌,实现了产业生产端向消费端、食物端的转变,在合作过程中也摸索出了炭基农业订单模式,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个好模式、好途径。

农业呼唤更多“大国农匠”,需要培厚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沃土”。巩雪桦表示,他将继续带领其团队扎根中国大地,共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继续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以创新引领发展。

(王占江,中共唐山市委统战部四级调研员/责编 魏国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