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础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战略路径探讨
作者: 单光存当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机遇,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是迫切要求、是必由之路。本文围绕提升科技创新的原创能力和加强基础研究这一主题,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基础研究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通过强化前瞻性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加强基础研究,引领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基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基础研究传承着深厚的历史,蕴藏着千百年来文明的智慧和创新。早在汉朝和唐朝,我国科学家在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全球科学文明的进步贡献了独特的财富。例如,《周髀算经》中对数学的深入思考以及《天文》等典籍中对天文现象的精准观测与总结,都彰显了我国古代基础研究的卓越水平。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我国基础研究在某一时期相对滞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不仅面临列强的入侵,还受到封建体制的束缚,科学研究的活力受到一定的抑制。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如钱学森、屠呦呦等,坚守探索的信念,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这一时期充满困难,但铸就了一批坚毅的科学精英,为我国科技崛起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国家逐年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在高能物理、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以“973”计划“863”计划为代表的国家科技计划相继实施,推动了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我国在航天、核能等高端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科学研究的机构体系不断完善,科研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为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各类科研项目的启动也使得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更加从容。
然而,尽管我国基础研究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前沿领域,我国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等问题。同时,一些重大科研项目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中,我国基础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将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动力。同时,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编辑等领域的不断探索,也为基础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技术设施与实验平台、优化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培育创新文化与机制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科技创新的自主自强。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中,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于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也与我国自身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紧密相连。正确认识并迎接这些挑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的原创能力。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研究的范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新的趋势,而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可能显得有些滞后。这意味着未来的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而我国在一些新兴学科领域的布局和投入相对滞后,需要更灵活的适应能力。
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正向基础前沿逐渐转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一些国家已经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而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还处于迎头赶上的阶段。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使得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存在较大的压力,必须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创能力,争夺科技创新制高点。
科技创新的新趋势是学科交叉融合。这使得科研问题更为复杂,需要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多的跨学科合作。我国在一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协同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等方面。如何更好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将是我国基础研究亟需解决的难题。
我国在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但在资源分配和布局结构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传统领域的研究资源仍然较为集中,而一些新兴领域相对疏弱。另一方面,一些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布局尚不够均衡,地区之间科研力量的发展不平衡也成为问题。
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是保障基础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核心。然而,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仍然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面临着引进和留用的问题。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在一些领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例如,一些国家对于高科技产业的保护主义倾向增强,一些科技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这使得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既面临了合作机遇,也面临了合作的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我国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通过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更好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同时,也要谨慎应对一些潜在的风险,保护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的挑战既有国际性的,也有国内性的。在全球科技格局动荡不安的当下,更需要我国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提高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种种挑战。
三、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路径
在面对基础研究的现状与挑战时,我国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路径,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下是一系列重要的战略路径,旨在强化前瞻性、战略性布局,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水平支撑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
1.强化前瞻性、战略性布局
为确保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在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布局上下更大功夫。这涉及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制定并不断更新国家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战略方向和目标;强化对未来科技趋势的研判,加大对前沿领域的投入,鼓励跨学科合作,推动学科交叉创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项目,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影响的项目;加强与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对接,确保基础研究的方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2.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在当前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日益增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逐渐凸显。我国已经构建了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但我们仍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和详细的改革方案来不断提升其效能。建议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制度,注重评价项目的原创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确保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科学家更好地参与实际产业问题的解决;推动科研人员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对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贡献评价,减少对论文数量和SCI等指标的过分依赖;设立激励机制,奖励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以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3.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
过去,我国基础研究存在着“两头在外”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集聚全国各方优势资源,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加速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吸引全球卓越科研力量和高水平研究机构,促进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在我国的汇聚;优化科学规划布局,推动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这些设施的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
4.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核心。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青年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研究人员;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合作;完善基础研究人才的评价体系,建立长周期的支持机制,鼓励青年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
5.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
在当前全球科技互联的环境下,积极开展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对提升科技创新的原创能力至关重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资源共享、提高研究水平,更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我国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行动,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合作,构建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全面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这不仅有助于汲取其他国家的尖端科研成果和共享研究资源,还能够促进学科交流,推动科技成果的迅速应用与推广。为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完善,必须注重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事实上,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是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首要任务。通过与国际顶尖研究团队合作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我国能够获取最新科研动态、借鉴先进研究方法,由中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从而提升我国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水平。
因此,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研究解决全球性科技难题。这既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能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我国在特定领域的发展。为此,建议提升我国在国际科研组织中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以确保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科研项目,包括大型天文观测、高能物理实验等,以实现在全球科技前沿的持续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深化与其他国家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推动全球科技发展的共同进步。此外,建立互派青年研究人员访问制度,鼓励我国研究人员到国际知名实验室深造,同时邀请外国科学家来我国进行合作研究。
加强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培训是促进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建议设立国际交流奖学金,资助我国优秀科研人员到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学习深造,以提升其国际化视野和研究水平;与其他国家建立科研人员交流计划,促进我国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的相互学习,加速科技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开展国际性的科研培训项目,提高我国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国际科研体系。
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争取在国际科技治理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引领作用,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完善;参与国际科技标准的制定,确保我国在全球科技标准中具备更大的话语权,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利益;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对话,推动国际科技治理体系更好地适应多极化趋势,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始创新,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只有通过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高效的人才队伍建设,我国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贡献更多力量。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勇攀科技高峰,实现基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引领科技强国建设。
(单光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责编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