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运连接的台北地下生活圈
作者: 杨大川轨道交通作为大型城市交通的主动脉,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公共出行需求,也时时刻刻展现着城市的文化风貌。一座底蕴深厚的城市,轨道交通更是能够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成为城市发展的写照。作为台湾岛内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台北,其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系统——台北捷运便是如此,且已成了当地人和游客的一张津津乐道的台北名片。
一、台北捷运的基本情况
台北捷运,全称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是服务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北市、新北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台北捷运的首条线路于1996年3月开通运营,是台湾地区第一座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系统,目前,台北捷运已经成为岛内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系统。
作为台北“都会区”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台北捷运因其四通八达的轨道线路和亲民的票价,早已成为台北、新北市民和游客的重要出行方式。开通至今,台北捷运已经建成拥有11条已通车线路,100多个营运车站的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虽然台北捷运营运车站的数量和同样是大都会的北京、上海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截至2023年12月,北京、上海轨道交通营运车站数量为490座、508座),但是从服务人口能力的角度来看,对比北京、上海(两市常住人口均超过2000万)以及台北、新北(两市人口总和为600万至700万),我们不难得出,平均每个车站的服务人次能力(人口总数/车站数)相差不大,同样具备完善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台北捷运的服务设计
与很多大城市轨道交通一样,台北捷运除了便捷的轨道交通网,其公共服务设施也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台北捷运的车站站点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宛如一个单独的“生活生态圈”。台北市市区面积在世界繁华都市的范畴里,实在不算太大:台北市面积为271.8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略小于北京市丰台区(306平方千米),在有限的面积里,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诸多捷运车站,这些车站同时也承担了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任务。一般的捷运车站,都会配备自动取款机、公厕、饮水机等设施,满足乘客和市民的基本需求;部分繁忙的车站还设有商店、商超等便利设施;市中心的台北车站,甚至还设有艺文展览,满足市民和乘客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了每一个捷运车站的特色,使得星罗棋布的车站成为每一个市民和游客的理想驿站。
第二,台北捷运车站设有完善的旅客服务设施。多数捷运站,都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专门为旅客提供各种便捷服务。比如,游客可以在中心咨询任何有关的旅游讯息,中心还会提供多种语言版本的台北地图、文艺演出信息,甚至可以查询市政、生活有关的各种资讯。除资讯相关的服务之外,台北捷运还配备无线局域网,游客可以通过护照等有效证件申领无线局域网密码。在人文关怀方面,捷运车站还配备了创可贴、常用药等便民急救包。以上种种,更加体现了捷运对游客的全方位关怀。
第三,台北捷运车站注重文化建设。我们提到轨道交通文化,可能会想到风格迥异的站厅建设,可能会想到高科技的基础设施,也可能会想到方便快捷的检票通道,可能会想到五彩斑斓的线路网络与换乘标识……提到台北捷运车站,更多游客会想到站内的图书馆,乘客在搭乘轨道交通之余,还能体验到丰富的休闲时光。在广告投放上,捷运系统兼顾了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尤其公益广告投放内容颇具特色,比如以无厘头和诙谐的方式讲述政策和法律条文,这种形式的公益广告,也让公共设施更加具有温度。
第四,台北捷运车站联通了地下空间。前文已经提到,台北市市区面积不大,台北的土地资源稀缺,所以一个方法就是“向下发展”。时至今日,台北市已经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地下街。以台北车站为例,该站连通了台北地下街、中山地下街、站前地下街、诚品地下街四大商业街。其中诚品地下街更是以“书香”而闻名,它为爱书人提供了更明亮、舒适、丰富的阅览及购书休闲环境,沿路有地下书街的新旧折扣书籍,手创市集、高端饮食也是一大卖点。除了“书香”,“亲民”也是一大特色。市民可以采购平价商品,还可以购买网红美食、体验丰富的游戏娱乐活动。除了台北车站,其他客流量较大的捷运车站如板桥站、忠孝敦化等都连通了地下街,这种交通与商业交织而成的“地下生活”,也是捷运为乘客带来的一种独特体验。
三、台北捷运带来的思考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由每一个市民普通而平凡的生活而组成。在台北,捷运不仅是出行方式,也是休憩之所,为乘客出行提供了诸多方便的同时,还为乘客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的便利。捷运早已融入城市生活。四通八达的站点、便捷的服务、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商业氛围,让台北捷运系统成为台北乃至台湾地区的一张独特“名片”。这张宛如地下城一样的“名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打卡留念,最终成为每个台北游客的珍贵回忆,也为其它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以城市的轨道交通为平台,持续发掘并连接城市特色文化和街区,把每一条线路、每一个站点设计成别具一格的“小生态圈”,通过一个个“小生态圈”打造城市文化的全景图。同时,我们可以将车站进一步设计成集通勤、商业、文化展览、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满足市民旅客的多样化需求,彰显人文价值,打造良好观感,践行社会责任,进而让轨道交通进一步发挥文化影响力,使其成为体现文化和情怀的窗口。
(杨大川,民革中央联络部干部/责编 张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