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更好更高的目标前进
作者: 谢冰 孟彬
2022年4月2日,在北京、台北、昆山、武汉等地,第七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云颁奖仪式”正在进行。祖国大陆与台湾现场连线、云端相聚,交流互动、气氛活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多地视频连线的形式,与会领导为获奖者和获奖单位代表“云颁奖”,这是借助互联网拓展对台交流空间的一次成功尝试。
台生周宥希是本届华灿奖的获奖者之一,他与大陆同学携手获得“两岸合作赛道”一等奖。对于获奖,他表示:“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华灿奖开启了我与大陆同学的合作创作之旅,我们共同设计了两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作品,促进了两岸青年的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和融合发展,希望华灿奖能在未来更加璀璨。”他的话代表了众多获奖者的心声。
华灿奖自2014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是首个作品征集覆盖海峡两岸暨港澳的设计类大赛。八年来,累计参与的两岸及港澳地区高校和机构百余所,青年数万名,作品七万余件,在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方面,优势独特,成果丰硕,被国台办列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被教育部纳入“三评一竞赛”保留清单项目的事项之一,并于2019年被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排行榜”。
肩负加强两岸青年交流重任的华灿奖
民革作为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工作重点和主要特色的参政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大潮中,发挥着积极和独特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的形势,民革中央以中共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为指引,适时提出民革祖统工作“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将祖统工作重心向参政议政转变;工作领域向多向型转变;工作渠道向多元化转变;工作主题向和平发展转变。以此为遵循,民革全党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方面,努力拓展领域,丰富方式,扩大交流,以更大程度地在两岸青年交流中发挥民革的积极作用。
华灿奖就是因此而诞生的一个活动。
“华灿”二字,取中华大地上冉冉升起之璀璨新星之意,蕴含着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的热切期望,饱含着中华儿女对中华崛起的美好期望,寄托着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的创业梦想。
2014年9月26日,本着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宗旨,在成功举办了四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的基础上,在民革中央的组织协调下,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上共同创办了首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
华灿奖以推动中国设计事业的创新发展、增进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的合作为宗旨,面向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45岁以下青年设计师和艺术设计院校在校师生,以创新、时尚、实用为评审原则,选拔和培养最具创新意识和培养潜力的青年设计师及团队。华灿奖还是首个作品征集覆盖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设计类大奖,以创新、时尚、实用为评审原则。评委由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专业评委、产业评委共同构成,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希望通过举办华灿奖,为两岸青年设计师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两岸更多的新锐设计师有机会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创新能力,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凝聚优秀人才。”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在首届华灿奖颁奖仪式的致辞中说。
坚持改革创新,一届更比一届好
从2014年至2022年,华灿奖已经走过了八年历程。八年来,民革中央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华灿奖活动。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多次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华灿奖,第十二届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第十三届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张伯军等领导同志多次出席颁奖仪式,为获奖设计师颁奖。八年来,华灿奖坚持不断完善和创新,从首届只设置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数字动画三个竞赛类别,发展到现在已有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空间环境、定向主题设计六大竞赛主题,从开始的注重参赛和评奖,到更加注重产业和市场的融合与转化,每一个细节的改进,每一个新作品的融入,都体现着华灿奖自我的不断超越,体现着华灿奖在构建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纽带和实现梦想舞台方面的努力。
2014年9月26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人才交流推介会暨第五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上,首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颁奖仪式的获奖者现场揭晓。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共有近500所学校的3600多件(套)作品参赛,角逐出全场大奖、最佳新锐设计师、十佳新锐设计师、优秀新锐设计师和华灿奖普洱咖啡创新设计奖5大奖项的31件作品。
从第二届起,华灿奖开始关注设计成果转化,联合两岸青年社团、文创团体,通过两岸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拔与培养,酝酿为两岸青年搭建创新创业的落地服务平台,并逐步发掘民革党内外对台工作的优质资源,依托民革党员和党员所联系的社会力量,给华灿奖提供大力支持。随着“民革中央平潭两岸青年创业谷”正式落户“平潭台湾创业园”,2015年11月3日,第二届华灿奖颁奖仪式暨第六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在福建平潭举办,首次设立大赛主题为“互·融”。共征集两岸四地千余家参赛高校千余件作品参赛,并在颁奖仪式后,举办“华灿创业大讲堂”,邀请两岸青年设计师、知名设计企业创始人、文创投资人作为创新创业导师与两岸四地青年学生围绕“互·融”主题和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进行探讨和互动。
2016年12月22日,第三届华灿奖颁奖仪式暨第七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在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北京中关村举办。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让“双创”成为发展新引擎,第三届华灿奖以“融·创”为主题。在继承前两届重视创意灵感与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将参选评重点向作品的实用性转移,进一步激发出两岸青年设计师的创作热情,同时吸引岛内青年到大陆发展。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本次奖项收到包含400余件台湾作品在内的共计2500余件参赛作品。第三届的最大亮点是首次设立定向主题征集,增加华为手机包装、《团仔圆妞》儿童剧卡通形象设计等专项竞赛单元,助推优秀获奖作品的成果转化。颁奖仪式上,航天科工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团仔圆妞品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与获奖设计师签订了成果转化协议,将创意成果转化为惠及社会大众的产品,实现设计师的创业梦想。同年,为促进“华灿奖”获奖设计师人才孵化和设计作品成果转化落地,为两岸青年设计师在大陆创业量身打造的专业孵化器——“华灿工场”在北京正式成立。
从第四届起,大赛主题定为“融·和”。2017年9月15日,第四届华灿奖颁奖仪式暨第八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共收到参赛作品5000余件,作品水平较往年再上新台阶,来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林晓杰,台湾实践大学蔡东伯、蔡宗翰和青年设计师许玉安获得2017年度最佳新锐设计师大奖,共签署10项获奖作品成果转协议,较往届规模有所扩大。华灿奖自本届起不断提升社会效益,并逐渐形成企业与设计师、特别是与台湾设计师的长期合作。
通过这四届“华灿奖”活动,借由华灿工场打造的“华灿两岸IP协同创新中心”已汇聚近百位两岸优秀设计师,形成一个两岸青年不断拉近心灵距离、消除隔阂的“朋友圈”,以点带面辐射两岸文创设计界,为实现两岸文创界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018年10月19日,第五届华灿奖颁奖仪式暨第九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定向主题重市场、新增设智能奖项和“康养”设计是这届的新亮点。征集到400余所两岸高校、社会文创机构的两岸设计师参赛作品7529件套,较第四届增长53%。两岸青年双创平台——华灿工场成都空间正式启动,首批入驻平台的10家台湾创业企业与华灿工场进行签约。
2019年,在各方积极努力下,华灿奖被教育部正式列入“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获名次者考研成绩和其辅导教师晋升职称都将获加分,因此第六届华灿奖的参赛作品质量和数量有了大幅提高。12月13日,第六届华灿奖颁奖仪式暨第十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在广东珠海举办。共有400余所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高校及社会单位踊跃参赛,共征集到“融·和”主题参赛作品11616件(套),较上届增长47%。22件(套)作品获奖,其中包含6件(套)台湾作品,16件(套)大陆作品。评选出了53位入围设计师和8家最佳组织单位。福州大学陈炳坤、傅坤军、黄海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漆线雕”为创作素材的作品《线魂》获全场大奖。
“八年来华灿奖在汇集海峡两岸创新资源、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等方面,展现出颇具影响力的独特优势。今后我们要继续扩大这种优势,为促进两岸青年沟通交流及两岸社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谈起华灿奖的影响和作用,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在第七届华灿奖颁奖仪式的讲话中说。
成果丰硕、亮点纷呈的第七届
第七届华灿奖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主办,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政府、民革中央联络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华灿工场(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分赛区各牵头高校等单位共同承办,设有“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空间设计、定向主题征集”六大参赛类别。共征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1千余所高校和机构、33153件(套)作品踊跃参赛,较前一届参赛作品数量增长185%,其中台港澳地区增长330%。
参赛作品的数量、质量均创历年之最,最终角逐出全国赛获奖作品736项。其中全场大奖作品2项,由福州大学李乔良作品《鼓小浪》、台湾青年设计师林巧苹作品《重回眷恋》获得;一等奖作品18项,二等奖作品74项,三等奖作品191项,优秀奖作品451项),定向主题获奖作品175项(其中一等奖作品10项,二等奖作品15项,三等奖作品28项,优秀奖作品122项),优秀组织奖28家,优秀指导教师206位。
与前六届相比较,第七届华灿奖进行了更多创新和改革,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1.创新工作方法,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创新高
在宣传推广方面,除张贴活动海报、发送宣传资料、开设线上粉丝专页等常规宣传推广等方式外,还邀请台港澳地区设计专家在线上开展多场讲座和说明会,重点推介参与华灿奖对台港澳青年赴大陆(内地)发展的优势;在稿件征集方面,拓宽征稿渠道,台港澳赛区合作征集单位数量由1个增至5个,与台湾中华国际艺文促进交流协会、台湾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台湾大叶大学、香港设计总会和澳门科技大学加强合作;在作品评选方面,台港澳赛区提前组织专家进行初审,确保参赛作品质量。定向主题征集单位的20余名专家担任评委,其中港澳台评委以线上方式参加,对入围作品进行评审。
台港澳赛区参与投稿高校共55家,社会团体26家,参赛者千余名,征集参赛作品1068件(套)。台港澳获奖作品比例高达39.5%,且首次斩获1项全场大奖。评委专家充分肯定本届台港澳获奖作品质量好、市场转化度高。台湾艺术大学原校长谢颙丞表示:“从本届征稿中看到作品的多元变化,华灿奖的举办对提升海峡两岸的设计能力、创意及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把创意变成生意,把创业变产业,体现台港澳青年设计师的融创与融合。”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设两岸“合作赛道”新模式
为了让华灿奖在汇集两岸创新资源、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融合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同时也为了规范赛事管理,确保评选工作公平公正进行和赛事的长远发展,本届组委会完善并在大赛官网公布了《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章程》,制定《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赛区管理办法》和《第七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评审工作方案》,同时还建立了约400人的海峡两岸暨港澳评审专家库,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保障。
在赛制方面,由原来的一级赛制改为赛区赛和全国赛二级赛制,共建立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香港、澳门、台湾十个赛区。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总参与单位1004家,比上届增加151%;为让大赛更加公平公正,同时鼓励两岸及港澳青年加强交流合作,由单一赛道改进为“高校学生赛道”、“青年设计师赛道”(45周岁以下的非在校生)和“海峡两岸暨港澳合作赛道”三个赛道。青年设计师的加入,提升了华灿奖的社会参与度,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本届首次设立的“合作赛道”,开辟了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携手共创的新模式,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合作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其中2项合作作品分获定向主题的一等奖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