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过往,勇毅前行

作者: 邹进文

感恩过往,勇毅前行 0

我于1993年加入民革,迄今将近30年。回首过去匆匆岁月,往事历历在目。

初识民主党派

1990年初,我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次年9月,著名的经济思想史学家、我校经济思想史专业学科带头人侯厚吉先生逝世。在筹备追悼会的工作中,我与经济研究所的一位年轻教师负责向有关单位呈送讣告。由于侯先生是九三学社社员,我们呈送讣告的单位包括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

作为一位出生于农村,刚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青年教师,机关大院的形象于我一直是神秘、高冷、疏离的。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到达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后,却受到热情、亲和的接待,令人如沐春风。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我们国家的政党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有民主党派。这次经历,使我对民主党派留下了深刻和良好的印象。

加入民革大家庭

侯先生的追悼会之后,我开始主动了解我校民主党派的情况。在得知我校经济研究所著名统计学家、德高望重的刘叔鹤先生是民革湖北省委会领导,白大丰教授是我校民革支部主委后,我找到白教授,表达了想加入民革的愿望。白教授非常高兴,说我校民革年轻党员少,非常欢迎我加入民革,还和刘教授一起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推荐我入党。

1993年,我正式成为民革党员。当时我校民革党员中除了刘叔鹤先生担任民革湖北省委会副主委之外,还有著名的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担任过民革武汉市委会主委。由于当时两位老先生年事已高,我校民革支部活动基本上都是轮流在他们家中举行,所以每次开会都能聆听到两位学术大家和民革前辈有关时政、学术、人生的高论。两位先生都非常重视民革的支部活动,除了贡献精神食粮之外,还在家里备有各种精美的茶食。因此,每次支部活动,我们都收获满满,尽兴而归。刘叔鹤教授十分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不时上门送水果、零食;白大丰教授担任《经济与管理论丛》杂志主编,对我的学术研究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和鼓励。两位老领导老前辈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每忆及此,都不禁感怀于心,并化作前行路上的动力,激励着我,温暖着我。

履职尽责,努力突破

近三十年来,我以民革党员身份开展参政议政及学校的管理工作,难以一一罗列,以下几件事情印象较为深刻:

一是参政。2005年,中共武汉市委选派我到武汉市东西湖区担任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07年回学校。担任副区长的两年期间,我分管教育、政策研究和保税物流工作。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与相关部门的同志齐心协力,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作了大量前期工作。2008年,该物流中心经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外汇管理局四部委批复正式设立。这是中国继苏州高新、南京龙潭和北京空港后设立的第四个保税物流中心,也是中西部第一个保税物流中心,对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东西湖区副区长的岗位锻炼加深了我对中国社会经济实际的了解,也提升了我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是议政。加入民革以后,民革党组织给予我极大的关心,提供了各种参政议政平台:我担任过民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支部主委、湖北省审计厅特约审计员、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等职。2002年至2021年间担任民革湖北省委会常委,2003年起连续担任四届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我知道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重托,我必须尽心尽力,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参政议政的重点放在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上。我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中共湖北省委双月座谈会和政协联组会上,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湖北户籍制度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问题,代表民革湖北省委会发言,得到了中共湖北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撰写的《完善湖北社会保障体系》的提案受到湖北省政协的重视,入选湖北省政协和湖北电视台合办的提案追踪节目并由电视台播出。

三是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我在学校担任过经济学院副院长、发展规划部部长、经济学院院长。2016年3月,教育部任命我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6年多来,我先后分管过学校的发展规划、高教研究、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本科教学、人事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工作。我在学校中共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与所分管部门的同事一道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我校申报的《新文科教育杂志》得到中宣部的批准创刊。它是我国第一份新文科教育研究的专业性杂志,成为我国推进新文科教育研究和政策发布的重要平台,受到教育部领导的关注;它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校22年来新获批的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校学术期刊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我近年来开始分管的科研工作也亮点多多:2021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获批42项,并列全国第十名;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批6项,亦并列全国第十名,数量都超过以往。

我的学术研究

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和参政议政工作的同时,我将学术研究视为生命和生活方式,一直深耕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不断追求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境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也有一些影响。我担任过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现任该学会名誉会长。

仅2021年一年,我取得的学术成绩就包括:获得中国人文社科最高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国时期太平洋国际学会有关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在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发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在西方的反响》一文,《新华文摘》2021年第17期全文转载该文。鉴于该论文在学术界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专栏记者就全球视野下的中西经济思想文明互鉴问题,专访了我,采访稿全文7000字,头版头条刊载于2021年8月24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北京大学顾海良教授一起担任总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四卷,231万字)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图书,2021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新华社发布该书出版消息,《人民日报》发表该书评论文章。

我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我的专著《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80万字)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出版以后,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汉学家奥丽佳·博罗赫(Olga Borokh)在俄罗斯科学院主编的权威刊物《现代史杂志》(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18年第2期上发表针对该书的长篇评论文章,认为要了解中国当前经济成就及其渊源,就必须客观而深入地掌握中国人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的认知历史,而我的书“对该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我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一文,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2012年被译成英文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李又宁认为该文“内容丰富,分析精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请求在《华美族研究季刊》和《留美》(均为中英文双语半年刊)上转载该文。我独著的《管子与商战智慧》一书,在中国大陆出版中文简体版后,后来在台湾出版了中文繁体版,后来还分别以韩文和乌克兰文在韩国与乌克兰出版。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感恩前行路上组织、前辈、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厚爱,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将更加勇毅前行,不负厚望和重托。■

(邹进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责编 刘玉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