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土家族乡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作者: 丁群英 晏礼堂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0%左右,重庆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5%,云阳等区县山地面积占比更是达80%以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11个群山成片区域均属于连片特困地区。在绝对贫困消除后,山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一样,显然已成为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的一块“硬骨头”。

一、山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挑战

山区乡村振兴和平原、丘陵等地区乡村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山区乡村面对的挑战显然更具特殊性。

(一)交通运输不便带来的挑战

交通运输不便是山区乡村振兴最具特殊性的挑战。由于地形复杂、高差起伏大等地理条件限制,山区道路单位造价是平原地区的3~5倍。采取自然展线修建的盘山公路由于坡多、路窄、急弯多、视线受限等导致车辆行驶平均时速仅30km/h左右,由此带来的农产品运输损耗率超12%(平原地区<5%),行驶过程的安全系数和体验感也大幅下降。同时,由于一定时间跨度内的有限资金总量,山区乡村道路网密度也远低于一般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标准,交通不便的负面效应让本区域外的人前往山区乡村开展交互流动意愿变弱、经运输后的货物性价比变低。

(二)产业基础薄弱带来的挑战

第一产业方面,山区由于坡度大、牧草型草地少,大型机械耕种的种植业和放养型畜牧业都难以实施。而最容易得到的林木资源却由于生态红线约束,生产木材和其他林木产品的生产经营模式被生态价值逐渐替代,但森林生态价值存在实现率低、生态补偿标准无法覆盖管护成本等现实限制因素,林业也无法成为山区主要经济产业。鉴于以上两类主要原因,山区乡村第一产业方面只能以传统家庭农业和圈养畜牧业为主(占比超70%),而传统家庭农业和圈养畜牧业这两种模式均具有机械化运用率低、规模化生产少、技术含量低等特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商品化率都远低于其他区域,90%以上转化产品都只能以自产自销的模式销售到就近乡镇,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只有成本的10%左右。第二、三产业方面,除少数矿产集采区、热点旅游区等具有特殊优势资源的山区外,大部分山区的第二、三产业都以满足当地自产自销为主,规模性和市场竞争力都较弱,社会规模效益也十分有限。

(三)公共服务滞后带来的挑战

山区乡村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相对滞后,大部分区域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医疗和教育需求,若有更高需求则只能到其他区域。如清水土家族乡仅有2所小学(含学前教育)、1所乡卫生院和一些村卫生室为当地居民提供基础性医疗教育服务,而当地村民读初中以上的学校或者治疗较为复杂的病情,则需要1~2小时不等到更远的乡镇或者县城。除基础医疗教育外,相对滞后的其他公共服务对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技能培养、医疗保健、文化生活等方面都造成一定影响。

(四)人才流失严重带来的挑战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但山区乡村农民收入严重依靠“打工经济”,劳动力流出明显,技能人才更是如此。据2023年川渝统计公报显示,四川的秦巴山区和重庆的武陵山区青壮年流出率为58%~67%,而传统农区为45%~52%。留守群体以老年人、儿童和妇女为主(占比超80%),老年人和儿童劳动力相对弱小,而妇女大多有照顾长辈或者子女的事务,无法充分参与生产劳动。少数可充分参与生产劳动的在村青壮劳动力人员,则主要围绕当地的小型畜牧业或者零散需求的建筑业等从事劳动,受生产规模有限、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等因素影响,经济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五)资金资源紧缺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政府对乡村的资金投入明显增多,绝大部分乡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经营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在经济效益的衡量下,社会资金更愿意投资到城市或者近郊区域,对远离城市的乡村特别是山区乡村投资意愿普遍不强。按照资金面积比计算,山区乡村接受的社会资金投资强度不到近郊乡村的1/10。此外,由于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单打独斗”的个体经济为主,在本身资本存量有限的情况下,再加上山区收入水平偏低、岗位多样性供给不足、子女教育需求无法满足等原因,当地村民个体对山区乡村的投资意愿也普遍表现出“冷漠”心态。

二、清水土家族乡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清水土家族乡位于云阳县最南边渝鄂交界的齐耀山上,全域海拔210~1680米,全乡经盘旋崎岖的云利路可到云阳县城和湖北利川市区,其中距云阳县城65公里、利川市58公里,公共交通车程均在2小时左右,是典型的山区乡村。作为重庆市政协办公厅帮扶集团定点联系的市级重点帮扶乡镇,清水土家族乡与帮扶集团齐心协力,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淳等乡村振兴工作。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清水土家族乡以巩固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关键,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一是强化规划指引。乡党委结合土家族文化特色,龙缸、歧山草场、清水湖等自然景点以及清凉避暑等自然生态优势,立足“一地三区两城”现代化新云阳目标定位,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当年实施”的原则,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强乡、文化兴乡、康养活乡”思路,打造“山上文旅康养强、山腰菌菇蔬菜旺、山下鱼米瓜果香”发展模式,五大振兴同步发力、有序推进,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二是强化考核指挥。认真履行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将乡村振兴工作实绩纳入乡干部和村“两委”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干部、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方向。目前,全乡工作始终聚焦“乡村振兴”主题,14个村“两委”干部紧密结合村情实际,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土地流转、政企联建、支部领办等方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全乡1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突破100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7个、20万元以上的村11个,2个村荣获“2023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1个村荣获全县村集体经济考核第一。三是强化帮扶指导。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市级重点帮扶乡镇契机,从建强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个方面细化驻村工作任务。在市政协办公厅帮扶集团的指导下,驻乡、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及帮扶单位优势,与乡党委、政府、村“两委”优势互补、同频共振,5年来累计争取帮扶资金8500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以“线上+线下”方式让3000余万元清水“土货”卖出大山,邀请30余名专家教授到乡开展理论授课、产业指导等,有效助力全乡党建引领动力、乡村振兴活力。

(二)深耕产业发展润泽乡村振兴沃土

产业发展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出路。清水土家族乡坚持守住农业基本盘,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持续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守牢粮食生产。严守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底线,积极开展“非粮化”原址整改,通过为群众免费发放化肥种子、购买种养保险等提高群众自行种植积极性,同时大力修建灌溉用水沟渠和水池改善种植条件,整改后村民自主种植粮油意愿大幅提高,90%以上的复耕复种地由村民自主种植。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津顺农业、高林农业等公司与种植大户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订单种植模式对种植大户实行“种、产、销”一条龙服务,推动大户种植辣椒、大棚蔬菜等2000余亩,年带动农户收入20余万元。二是打造特色产业。积极开发林地资源,邀请三峡云海药业、磁耀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等8家农业企业,开展联农带农合作模式,带动农户采取林下种植等方式种植石菖蒲、淫羊藿、铁皮石斛等道地中药材1500余亩,亩均最高收益达3.1万元。依托“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充分挖掘清水湖优质水资源,围绕“渔产、鱼宴、鱼乐、鱼展、鱼游”5条主线制定农业产业强镇项目“137X”规划,建设并投用6500平方米鱼苗培育基地、清水湖有机鱼展示展销体验中心等5个项目,清水淡水鱼产业链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三是壮大产业服务。大力开展助农金融、农资农机以及信息流通等农业服务,在区域内建设“五园五厂”推动三产融合,用于乡内农产品赋文包装销售的哈格咋商贸有限公司获评云阳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积极推动康养旅游与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深度融合,持续延伸康养旅游产业链,创新发展旅游接待酒店、农家乐35家,成功培育“清风揽月”特色民宿品牌。

(三)实施综合治理绘美乡村振兴画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清水土家族乡大力提升医疗教育水平,成功推动乡卫生院迭代升级为云阳县人民医院龙缸分院、乡小学申报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第四批)。此外,清水乡从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效能和土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综合提升工作。一是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基础改善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9亿元,对主干道云利路进行路面平整、铺垫沥青、路灯安装、栽种绿植等整改提升,升级改造乡内14个自然村80余公里“四好”农村公路,极大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让来乡游客有了更好体验。此外,江龙高速通车后,从清水土家族乡到云阳县将实现半小时车程畅达。二是有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在市、县两级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指导下,清水土家族乡坚持风貌与功能并重,深入实施“一深化三提升”建设项目,整治污水管网10公里、改造厨厕860户、院坝硬化7150平方米,通过控源清淤、生态修复、打造人文景观等措施将臭水塘变为生态塘。云利路、云堰路沿线村民集聚区进行路灯安装和景观植物种植20余公里,因地制宜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及旧房整治1.5万平方米,推动龙洞村水田坝大院、建兴村香树坪大院等一批庭院打造“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样板。以渝东北山地综合实训基地为轴心,盘活歧山福利坝闲置房屋32栋8500余平方米,打造集“吃、住、游、玩”功能于一体的“市政化街区”,培育以重庆御品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市场主体86家,发展清风寨、清风楼、清风揽月等餐饮民宿组团5家,高山文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经营收入1800余万元,“歧山村”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三是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按照“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思路,实施党委班子成员“战区负责制”,班子成员定点包干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垃圾进桶、家具摆顺、地面干净等日常家居环境开展“三进四顺五干净”专项行动。通过“邀请专业队伍讲法—村民现身说事—乡贤人士评理—议事组织决议—群众调查回访”五步工作法,建立村民议事堂、乡贤讲理堂、“毛幺爸”调解室、建兴法庭等平台载体,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四是积极开发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土家族摆手舞、拦门酒等传统文化,在夏季旅游旺季通过举办女儿会大型文艺汇演宣传清水土家族乡独特文化魅力,吸引八方来客到龙缸、清水湖、歧山草场旅游避暑。截至2024年,清水土家族乡女儿会已高质量举办8届,平均每年带动近2万游客到乡旅游,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在持续筹办土家女儿会之外,清水土家族乡还积极推动10余处乡村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定期组织开展非遗演出展览和文艺活动,让土家文化不仅成为清水的一张名片,还成为百姓热衷参与并深感自豪的一种文化自信。

作 者:丁群英,中共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党委书记

晏礼堂,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派驻清水土家族乡宝台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张 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