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
作者: 罗致亮重庆市云阳县人和街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农村综合性改革,围绕“一厅两廊六组团”空间布局,聚焦聚力“三合”“三化”,突出“改革味、幸福感、和美篇、市场化”,持续抓好“八提升”,体系化推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一、“党建统领”强村
人和街道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一)加强政治建设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上党课等制度,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严实作风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建强基层组织
着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持续迭代规范化阵地建设,建设乡情陈列馆2个,打造特色网格驿站2个。以创建“五星”支部为抓手,打造“阳光凤岭”党建品牌,创新阳光事项3张清单、阳光公开3种形式、阳光评价4条渠道“334”工作法,推动“四务”公开内容清单化、流程制度化、结果透明化。
(三)锻造过硬队伍
常态化开展“优秀人才回归”“大学生回引”等行动,择优吸纳进入“两委”班子,建强农村头雁队伍。全方位多渠道摸排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推荐人选24名,公开选聘村(社区)干部5名。深入推进年轻干部“双向培育”计划,建立“1+1+N”传帮带培养机制,组织干部赴外省市实地学习8批次56人次。
二、“产业兴旺”富民
产业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人和街道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做大做强“土特产”
以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产业为主线,以“3+X”为构架,通过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价值,不断壮大蔬菜、柑橘、生猪三大主导产业,统筹培育枇杷、红糖、龙眼等特色产业,发展蔬菜14000亩,柑橘7000亩,枇杷、石榴、脆李等特色水果10000余亩,生猪出栏45000头,基本形成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产业全覆盖格局。
(二)联农带农“鼓腰包”
聚焦“2238+3”现代产业集群体系,重点围绕柑橘、枇杷、甘蔗、畜禽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休闲食品、果酒、红糖等加工业,推动中小微企业“小升规”“专精特新”培育,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2户。构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轮”联动发展格局,梯次培育家庭农场112户、专业合作社43户、农业企业653户。探索村企社联建共建,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产业联盟,实现种植、洗选、储存、加工、销售、运输等全产业链服务,带动就业150人,年产值3000万元。
(三)做优做亮“新业态”
深入挖掘温家祠堂、四十八槽森林公园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特色民宿、特色餐饮、露营基地、水上乐园、蔬果采摘园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商贸服务业1900户。依托“五指印江”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打造乡村旅游节点,实现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综合收入1300万元。
三、“生态建设”宜居
乡村环境直接关系农村群众的舒适度、幸福感。人和街道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擦亮通道环境底色
聚焦“一路两边”,以“微整形、化淡妆、做自己”为原则,念好“清、拆、治、修、建”五字诀,新建口袋公园6个,完成通道环境综合整治35公里。聚焦“一片三线十点”,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等重点项目,因地制宜打造枇杷人家、桃源人家、王家院子、黄岭水库、橘园、小水田、天星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温泉假日酒店、凤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节点10处。建立通道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画美”的通道环境,实现整治与管理双管齐下。
(二)增添村容村貌亮色
持续开展“五清理一活动”,深入推进“换顶子、整墙子、筑坝子、连路子、拆棚子、清巷子、建池子、顺管子、砌坎子、栏园子”十项整治,探索建立群众投资、投劳、投物、投智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四投五共”环境整治机制,提升院落环境260户,推动全街颜值大提升、人居环境大改善。
(三)厚植绿水青山本色
持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建设、绿色防控、生物防治和统防统治工作,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园560亩。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五化”利用技术宣传推广,实现秸秆利用率90%。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676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
四、“乡村治理”善治
乡村善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人和街道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为目标,创新治理方式,凝聚治理合力,协同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
(一)坚持自治引领
推动“渝里乡商”市级试点建设,探索建立一心引领、三措搭台、七步流程、久久为功“1379”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开展高标准农田、农综改项目等议事协商16次,协商处理问题29个,形成由群众参与、群众决议和群众监督的自治体系。
(二)坚持法治保障
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一批法治文化馆、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有效增强群众法律意识,推出“源哥工作室”矛盾争议调解品牌,培养“法律明白人”199人。
(三)坚持德治教化
传承家风文化、弘扬好人文化、赓续红色文化,积极探索“邻事互商、邻里互帮、邻里互守、邻里互让、邻里互美、邻里互爱”“六邻”工作法,以及“家庭和睦、邻里和气、村民和善、社会和谐、乡村和美”“五和共治”工作法,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
五、“数字赋能”提效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人和街道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聚焦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绿色经济等领域,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引领基层网格智治提能
组建“1+3+N”的网格团队,形成“点、线、面”全覆盖式的网格组织,网格划配、人口信息、设施信息、事件上报、巡护打卡、任务派单等重点指标数据通过基层治理平台一屏展示,借力大数据治理模式与线下网格全面融合,实现“多屏合一、一网统管”,为网格员减负增效,切实提升网格服务工作实效。
(二)促进乡村服务提优增效
围绕创新数字乡村发展,探索建立“一张图+多场景”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域建设农业产业数字“一张图”,将橘园纳入GAP认证和出口备案基地培育,从时空维度全面呈现柑橘、枇杷等产业规模、品质、布局。整合畜禽粪污处理资源化处理、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等功能,形成便捷、高效的“指尖”综合服务平台。
(三)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发展,打造晒经村晚熟柑橘示范园560亩,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微喷系统、温湿度管理系统等智能设备,加强科学管护、智慧监测、降本增效。大力宣传低碳理念和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绿色产业,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圈养率达100%。
作 者:中共云阳县人和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