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重庆市援藏工作实效的几点建议
作者: 李魁华 郑代坤 孙涛 张冬梅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西藏昌都市作为重庆市对口支援地区,属于西部高海拔偏远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素质卫生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强。重庆三峡医药专科学校分批分层开展需求调研,和当地政府联合举办调研总结会,汇报调研结果与援藏项目实施情况,并与政府、卫健委、疾控负责人共商医疗卫生系统改革对策,形成了具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为当地医疗改革提供了切实依据。学校还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县医务人员的四维画像系统,基于昌都市察雅县医务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岗位能力匹配及需求”情况形成资政报告,为改革实施提供依据。
一、医疗援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当地医疗卫生需求缺口较大
从总体来看,昌都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88张、1.92人、1.1人,远低于2023年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以察雅县为例,一是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县域面积达8255.59平方公里,全县户籍人口总数仅为67546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约8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相对较差。二是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足。按照《昌都市医疗卫生事业十四五规划》测算,察雅县还应配备临床医生57名,护士147名,医辅人员273名。医疗卫生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县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
(二)当地医护人员服务水平亟持提高
昌都市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偏低,全科以及精神卫生、公共卫生等专业的执业医师缺乏,医疗机构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问题比较突出。以察雅县为例,一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县域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以大专和本科为主,但也存在“赤脚医生”“土医生”等学历层次较低的从业人员。二是从业合法性问题较为突出。目前,从事临床工作的270名医护人员中,尚有129人未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占比高达47.8%,医辅岗位65人均没有取得技能证书,另有22人专业与岗位不匹配,存在明显的执业合法性问题,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三是高水平医护专家人才明显不足。全县临床医生中,仅有59人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占医生总数40.4%,其中获中级职称8人、副高职称以上仅1人;全县护士中,仅有68人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占护士总数54.9%,其中获中级职称8人,没有副高级及正高级职称护士;65名医辅人员均未获得相应职称。四是医疗服务覆盖面还有“盲区”。全县仅有1名全科医师,占全县医师0.68%,县内妇科、儿科、精神卫生医师以及老年护理人员均为0人,康复医师2名,公共卫生人员1名。全科及各专科医师数量严重匮乏,无法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基本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存在巨大缺口,许多常见病可能无法在基层及时得到诊治。
(三)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集中体现在绩效分配机制欠缺激励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绩效分配机制为乡镇卫生院院长或负责人按照1.2的系数发放,其他工作人员按照1.0系数发放,无各项细化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这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关于对口支援医疗卫生帮扶的建议
(一)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持续强化优秀医疗卫生人才供给
一是加快完善医疗帮扶政策体系。组织、人事、财政、科技、卫生等相关部门“组团”出政策,持续健全完善专项资金投入、专项课题支持等方面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完善援藏人员激励机制,参照援藏干部的相关管理规定,落实医疗人员相应待遇。加强中央、省市的援藏资金归口管理、统筹使用,适当减轻支援学校和医院的资金投入。二是持续选派医疗人员入藏帮扶。按照“中央要求、昌都所需、选优派强”的总体原则,选派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优、综合能力强的医疗人才入藏支援。创新开展“柔性支援”,结合昌都急需人才、薄弱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等现状,以加派短期帮扶人员、远程医疗、远程教学以及管理人才远程指导等方式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的延伸。三是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组织重庆医药院校面向昌都籍学生设置专项招生计划,用足用好渝藏对口支援政策和资金,健全学生入学前与县级卫生健康委签订服务协议机制,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补贴制度,健全学费代偿机制,确保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顺利回到生源地工作。
(二)坚持“提学历”“强能力”结合,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在职人员学历提升机制。充分利用重庆高校的教学、人才、科研和附属医院资源,在重庆和昌都两端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医疗卫生人才学历教育培养体系,持续加强昌都地区在职医务人员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二是建立多层次人才帮带培养机制。聚焦昌都市高水平医疗人才紧缺问题,健全对口援助校地、医地合作机制,强化高校、医院联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医教研管”四位一体的支援模式,常态化加强卫技人员职称晋升专项辅导培训,帮助符合条件的昌都籍医护人员申请中高级职称,提升职称晋升成功率。针对从医合法性问题突出的情况,完善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帮扶机制,组织重庆医药院校积极研发专业的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考试辅导课程,通过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未取得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顺利通过考试,稳步提高昌都地区医护人员依法执业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法治化水平。三是完善立体化医疗人才能力提升机制。联合昌都市共同制定医疗人才培养整体规划,通过长期进修培养学科综合人才、短期培训解决临床急需、专项学习强化技术能力。针对妇科、儿科、精神卫生、康复等特殊岗位复合型专科人才紧缺等问题,大力援助昌都加强妇科、儿科、精神卫生、康复等诊疗中心建设,同时派重庆相关领域专家赴昌都进行指导和支援,特别是注重加大对疑难病症患者的诊治,对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开展全方位指导。
(三)坚持“管好人”“治好院”同步,持续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一是实施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坚持高位推进,配合指导昌都建立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多部门参与的卫生机制改革专班,坚持以“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为原则,推动昌都医疗卫生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在机构设置、空编使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医院更大自主权,有序抓好大型公立医院、县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与岗位职称、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靠实干创实绩,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二是扎实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注重加强受援医院管理能力,以重庆各大医院的规章制度为蓝本,指导昌都因地制宜制定医院章程,坚持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办院方向,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医疗核心制度、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全面实行专家治院、制度管人、流程管物、管办分开、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推动医院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不断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昌都医院现代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 者:李魁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作交流中心主任、副教授
郑代坤,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孙 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作交流中心干事
张冬梅,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