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服务好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作者: 张波 常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第八部分“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中突出强调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标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生态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因此,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的重要路径,更是有力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重要抓手。

一、树立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鲜明政治意识

(一)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是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落地见行见效的政治要求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再次指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美丽重庆建设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必答题”。因此,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实际行动,直接关系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底色,直接关系重庆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成色,是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是美丽重庆建设的重要支撑

美丽重庆美在自然、城乡、人文、和谐、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生态文化贯穿其中,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载体和生态制度,是美丽重庆建设的重要文化承载体。生态文化内置于美丽重庆建设的本质要求,不仅涉及对天人关系的认知、感悟和“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和发展理念,而且涉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态适应等,可以有效凝聚美丽重庆建设的共识和行动。因此,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普及城市文化教育,培育重庆文化新标识,助力美丽重庆建设取得更好社会影响、形成更多民生成果。

(三)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重庆是世界闻名的山水之城,武隆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五里坡先后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长江三峡是中国最早向世界推荐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彰显了重庆自然环境的独特价值。江峡相拥、山水环绕,重庆拥有好山好水的优良自然资源禀赋,这是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最大生态优势和财富,也促使我们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优美生态环境造福人民。早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滥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因此,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挖掘好、发展好、普及好生态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做实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三个融入”

(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实全市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抓手,充分融入巴文化、巫文化、三峡文化等巴渝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由自然长江、文化长江和经济长江叠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巴渝生态文化标识的“超级文化空间”。二是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全面融入重庆长江沿线区县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元素,促进长江流域地方性多元生态文化创造与国家生态文化记忆系统的融通,探索发展新的文旅业态,营造新的文旅消费场景,探索新的文旅融合模式,打造具有重庆文化辨识度的“立体文创空间”。三是以非遗生态文化传承为特色,充分融入长江流域大遗址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川江号子等,凝聚生态文化建设的集体记忆和共识,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非遗文化长廊”。

(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做实全市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紧紧围绕“两大定位”的国家整体开放布局,聚焦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扎实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重庆生态文化建设打造成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二是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重庆生态文化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把蕴含在重庆山水、城乡美景、文化历史中的生态美景、生态智慧说清、说透、说好、说活,全面塑造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形、有色、有味,培育好独具巴渝特色的“生态文化名片”。三是聚焦“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探索生态文化建设在重庆对外开放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全方位解锁重庆绿色发展的“美丽密码”,讲好重庆绿色发展故事,让全世界听见“重庆声音”,传播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正能量,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合唱。

(三)融入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做实全市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营造生态文化生活化场景,让生态文化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推动生态文化进学习强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用图解、海报、漫画、视频、动画、手绘等新媒体手段,制作一批特色鲜明、新颖活泼的生态文化新媒体产品,全面触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景、生活学习场景、工作开会场景,增强生态文化传播的辐射力。二是塑造生态文化生活化标识,让生态文化浸入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行为。建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制定生态文化标准体系,推动实现“人人知道标准、人人遵守标准、人人维护标准、人人享受标准”,让生态文化标准化成为全市人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三是讲好生态文化生活化故事,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完善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三项机制”

(一)建立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协同机制

一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打好生态文化建设“组合拳”,为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提供坚强文化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建议市委宣传部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创新实施生态文化建设行动、打造长江上游生态文化建设高地、擦亮美丽重庆生态文化名片“组合拳”,形成“重庆特色”。二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全面执行,研究制定《重庆市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意见》,以规划为基础,加强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服务网络和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三是市生态文化协会联合全市相关社会组织统筹配合,协助群众性生态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指导,让城乡群众在享受生态文化、参与生态文化、创造生态文化中增强生活幸福感。

(二)建立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生态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机制,畅通文化与科技等相关领域沟通与合作渠道,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文化发展,实现生态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推动生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例如,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文化数字长廊。二是建立生态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充分整合图书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社区活动室等基础文化设施,组织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生态文化下乡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文化盛宴,助推优质生态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三是建立生态文化品牌创建机制,实体化“上游意识”“上游担当”,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重点围绕长江、嘉陵江、特色农产品、白酒、茶叶、生态美食等,依托各地各有关部门分领域规划,打造一批“美丽重庆系列”生态文化精品品牌。

(三)建立高水平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年度生态文化建设最佳案例评选机制,由市生态文化协会组织开展,以创新做法、优秀典型为示范,及时总结交流、评选表彰和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生态文化建设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提高社会对生态文化的知晓度、支持度与满意度。二是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生态文化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生态文化建设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三是建立智库研究机制,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按照项目制方式,积极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积极出主意、建诤言、献良策,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打造出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标志性成果。

作 者:张 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编辑部编审、副主任

常 颖,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粟 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