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的建议
作者: 唐军 李楠 刘强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就促进农民增收专门作出部署,要求努力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实现显著提升。为深入挖掘探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助力农民增收的路径建议,本课题以忠县磨子土家族乡(以下简称“磨子乡”)为个案解剖麻雀,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路径开展实地调研。在认真梳理有关政策规定、全面掌握磨子乡基本情况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多方收集一手数据资料和意见建议。以磨子乡常住人口为对象,以户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调查问卷480余份,访谈乡党委政府、村(居)“两委”、驻乡驻村干部和群众代表120余人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院坝会16场,历时1个多月时间,努力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
磨子乡是忠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辖7个村、1个社区,共有71个村(居)民小组7070户1858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084人,占43%。2021年3月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由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对口帮扶。近年来,帮扶集团各成员单位广泛整合资源,聚焦“五大振兴”扎实开展帮扶行动,助推磨子乡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从总体水平上看,2021—2024年,磨子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年均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1.6%、8.5%、15.9%、18%,增速均明显高于全县水平。结合调查走访情况看,绝大多数受访群众表示,家庭收入水平比2021年前有较大提升,群众获得感明显。从收入分布上看,磨子乡常住人口以中低收入群体居多。从收入来源上看,务农和务工是两大主要收入来源,且务工收入高于务农收入,二者合计占比达77.5%。可见,磨子乡作为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农业经营是主要收入渠道之一。此外,土地流转收入达到5.75%。
一、调研发现问题
(一)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明显,高素质劳动力还不够多
一是人口空心化特征明显。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问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磨子乡同样如此。调查数据显示,全乡18000多户籍人口中,常住人口不足4000人。二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41.52%,40岁以下中青年人口仅占7.31%,“空心化”“老龄化”相叠加,使得部分村社存在缺乏人气、活力不足的情况。三是劳动力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常住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达到72.58%,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13%。虽然帮扶以来逐步回引培育了多位本土人才,但常住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还不够多,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二)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劳动生产率还不够高
一是耕地资源总量有限,质量较低。磨子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相对贫瘠,分布较为分散,从事农业生产基础较差。耕地资源总量少,人均耕地面积普遍在2亩以下,需进行整合后开展规模化经营。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还不够高。全乡现有柑橘5533亩、水稻2179亩、笋竹825亩、西瓜435亩、水产养殖100亩,但部分农业产业附加值较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逐渐开始规模化经营,但还存在引入社会化服务不够充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短板。三是农业副业化特征明显。半数以上群众务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不足20%,自有耕地多用于种植瓜果蔬菜等附加值较低的作物,土地资产利用率还不够高,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显现。
(三)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尚未成熟,联农带农能力还不够强
一是产业发展成效还不够明显。磨子乡原有的木材加工、酿酒等加工业尚处小作坊阶段,未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产业发展整体步入快车道,先后建成红美人柑橘、笋竹、食用菌、粮油加工等规模化项目,但短期成效还不够明显,距离“品牌化、特色化”要求还有差距。二是村集体经济效益还不够好。部分村社集体经济发展办法、方式、机制还不够好,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缺乏合资合营、引资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各村依靠帮扶资金建成了强村公司,形成了一批产业项目,但主要依靠村干部运营,经营主体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不足,市场化经营能力还不高。三是农民获得感还不够强。农民主要依靠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就近务工、土地流转获取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就业岗位还不够多,稳定性和持续性还不够强。
(四)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备,农民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一是群众意愿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匹配。群众与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的积极性较高,但缺乏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契约精神教育还不够充分,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管理、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优化。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各村相继建立起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主体签订收益分配协议,但一定程度存在村级集体“守业型”人员多、创业型人才少,个别村集体资产不能有效保值增值。三是承担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一方面,农业本身面临诸多市场与自然风险,受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上,存在因为监管手段和能力缺失而导致的毁约、不诚信行为,各方利益还需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二、对策建议
近年来,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助力忠县及磨子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创新利益链接机制,推动磨子乡全乡群众收入实现了新的增长变化。目前,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8300元,全乡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14元,较帮扶前增长54%。这些变化得益于乡村振兴帮扶事业。在实践中,逐步总结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的若干经验: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乎民生、关乎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要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发挥好“五个作用”,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一)发挥好产业基础作用,推动强村富民促增收
一是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变传统经营模式,紧盯市场需求,立足实际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规模效益,让农业生产有效益、有钱赚。二是培育打造乡土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以“磨子西瓜”“磨子柑橘”等为牵引,培育一批有辨识度、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土字号”“乡字号”品牌。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统一整合本村闲置土地、房屋等闲置资源和经营性、公益性资产,引进有实力有资质的市场主体,采取出租、自主经营、复耕复绿等方式,加强资源开发和资产运营,努力实现土地等资源保值增值,推动资源变现,把生态价值、土地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推动就业创业稳增收
一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以“磨子土家画乡”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协调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各类资源,采用专家讲学、户外调研、观摩见学、解剖麻雀等形式,大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更好地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和主人。二是拓展就近就业岗位。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打工有钱赚。落实以工代赈,推动产业项目建设用工优先解决本地监测户、脱贫户充分就业。三是鼓励外出人才返乡兴业。要在人才回引保障上下功夫,以乡音、乡味、乡情为纽带,打好“感情牌”,给他们讲政策、讲机遇、讲未来,予以政策上的便利、经济上的帮扶,把有技术、有创意、有资金的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让乡村有人气、有活力。四是挖掘培育致富带头人。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支持行动,用好奖补、用地和金融信贷等政策,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扶持力度,把“田秀才”“土专家”培养成为新时代工匠。
(三)发挥好机制保障作用,推动惠农支农保增收
一是完善利益联结、利益联动机制。把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作为落实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之一,推动“村企联合”发展,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好,为农业增效赋能、为农民增收加力,确保利益联结既要联得上更要联得实,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完善村集体经济运营机制。要稳步推进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把农民合作社做好做实,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三是全力推动股权化改革。对享受财政资金补助的经营主体,除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到户等项目外,全部纳入股权化改革,拿出财政补助资金的一定比例作为村集体持股,按照持股资金获得项目分红收益,把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四)发挥好党组织带动作用,推动党建引领带增收
一是压紧压实乡党委责任。党委一把手要亲自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带动作用。要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标杆意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带作用、促进作用,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责任和能力,鼓励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引导村党组织通过领办合作社等途径,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三是加强群众宣传教育引导。组织“乡村振兴大家谈”“乡村振兴大家干”院坝会等活动,用好宣传牌、文化墙、标语等手段,激发农民主体意识,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充分释放蕴藏在群众中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用群众听得懂的方言俗语宣传好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持续营造全员话振兴、全力促振兴的良好氛围。
(五)发挥好帮扶集团支持作用,推动帮扶协作助增收
一是在协调资金项目上下功夫。发动成员单位及时精准对接磨子乡发展需求,按照单位所能、当地所需落实帮扶计划,调动各方资源、政策、资金,不断充实乡村振兴“总盘子”。二是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上下功夫。打造新型帮扶共同体,广泛协调社会组织、高校团体前往磨子乡“打卡”“推磨”,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好东西协作帮扶、区县结对帮扶“联络员”“协调员”,推动帮扶协作之路越走越宽。三是在提供智力支持上下功夫。精准选优派强驻乡驻村干部,用好民主党派、高校专家学者人才智力资源,指导帮助磨子乡解决制约群众增收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四是在开展消费帮扶上下功夫。通过干部“引客”到户直购、平台“挂单”长期直营等方式,动员成员单位以消费帮扶反哺农业产业发展。深耕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依托成员单位商超渠道优势,帮助“磨子山”牌西瓜、羊肚菌、砂糖橘等特色优质农产品拓宽好渠道、走进大市场,让好产品换来好收入。
作者单位:重庆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驻忠县磨子土家族乡乡村振兴工作队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