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传承红色基因全案例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郑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公共管理学课程是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活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具有极强政治性和公共性,亟须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受教育者养成观念和能力建构具有积极作用[1],是将红色基因传承和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最佳教学模式。现有研究从案例来源、教学步骤、教学评估等方面描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中的实践应用过程[2],但如何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缺乏微观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研究也更多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未能有效拓展到案例开发及第二课堂,专业与思政融合度大打折扣。本文突破传统案例教学边界,创新性地建构“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比赛”全链条案例教学模式,重构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内容体系和实施流程,以期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红色基因传承的“双翼齐飞”。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价值意蕴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奋进历程中所形成的先进精神因子[3],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理想信念,而且蕴含中国共产党丰富先进的治国理政经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公共管理学课程力图培育学生的公共责任感,以及掌握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传承红色基因与公共管理学课程在价值目标和内容体系上相互契合,采用全案例教学模式将两者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育人价值和技术价值。

(一)政治价值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即塑造“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养成公共关怀,在实践活动中坚决捍卫公共利益。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当中是实现教学目标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全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把红色基因传承贯穿于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把知识内容和红色基因结合起来,令红色基因扎根于学生政治信仰和专业思维深处,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确保红色江山永不改色。

(二)育人价值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难题。红色基因蕴藏中国共产党丰富先进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国共产党擅长从战略、创新、群众路线、举国体制、德治和法治等方面进行治国理政[4],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密码。全案例教学模式以开发和解析红色案例为载体,提炼红色基因中的公共管理逻辑,将红色基因蕴含的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经验转化到公共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当中,不仅有利于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切实提升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中国本土公共管理难题的能力,增强课程育人说服力。

(三)技术价值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内容抽象、应用性强、注重伦理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确立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专业精神[6]。然而,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理论讲授,即使采取案例教学,也只是简单地在课程内容中辅以案例讲解,或是生硬地添加思政元素,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与思政两张皮,难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助推公共精神入脑入心。全案例教学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是避免红色基因的生搬硬套,让学生参与编写基于真实情境、蕴含红色基因和专业知识点的教学案例,二是打破案例教学边界,建构案例开发、案例教学和案例比赛环环相扣的全流程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机统一。

二、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背景主动建构知识和信念的过程,教学需要创设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情境,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建构知识意义、解决现实问题和塑造情感信念。公共管理学课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比赛”全链条案例教学模式(图1),促使学生在情境和行动中完成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和红色基因传承。

公共管理学传承红色基因全案例教学模式探究0

(一)案例开发

传统案例教学往往基于既有的案例素材,教师单向度地将案例文本发放给学生,学生被动地阅读和分析案例,对案例所涉情境和问题缺乏深度理解,浮于表面,学生知识、能力和信念难以有效生成。全案例教学模式将案例开发融入案例教学流程,通过“组建团队—确定选题—现场调研—提炼素材—编写案例—完善案例”,由师生合作开发一批厚植红色基因又能埋设知识逻辑的教学案例。教师首先基于公共管理学课程知识逻辑,发掘红色基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设计案例选题清单。而后组织学生以团队任务形式分配选题、搜集资料和实地调研,学生根据案例所涉情境,通过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一手素材,基于文献、新闻报道、档案资料等收集二手素材。教师继而指导学生根据事件逻辑整理和提炼案例素材,着手撰写案例文本,经历多轮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学生参与式、协作式地进行案例开发,在体验真实情境和阐述事件进程中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有助于完成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和信念塑造。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全案例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以案例为载体,网络、课堂和实践多元交互,课前、课中和课后无缝连贯,引导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传承红色基因。课前阶段,教师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向学生发送案例文本和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视频、文献材料和案例文本,完成理论知识的初步学习,分小组研讨案例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和指导。课中阶段,教师首先简要呈现案例并提出核心问题,随机抽点学生高度概括案例梗概;每案例选派2个小组以PPT展示形式轮流汇报案例分析报告,要求从案例回顾、理论工具、框架构建、案例分析和对策建议五个部分进行讲解,2个小组就对方案例分析报告提出己方修改意见,教师和其余小组就汇报的案例分析报告依次提出批判性意见,汇报小组予以回应;而后针对核心问题情境灵活采用师问生答、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圆桌会议等多种案例教学策略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案例中所涉知识要点及关键理论,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讲透案例精髓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课后阶段,学生积极吸纳课堂讨论成果完善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对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反思,完善案例教学设计方案,适时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现场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案例教学,进一步促进专业知识迁移和红色基因传承实效。

(三)案例比赛

课堂案例教学是训练场,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案例写作规范和案例分析技巧。案例比赛则是角斗场,以竞技形式调动学生调研、撰写和解剖蕴含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真实案例,能够高效训练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无形中塑造学生精神品质和传承红色基因。全案例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与案例比赛紧密对接,一是全方位模拟公共管理案例比赛,将案例比赛的文本要求、评价标准和组织形式嵌入到日常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当中[5],要求学生遵照案例比赛文本规范编写蕴含红色基因且契合公共管理知识范畴的案例文本和案例分析报告,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展示和辩论,进而教师根据案例比赛评分细则对学生撰写的案例正文和案例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二是按照“团队培育—团队遴选—强化培训—逐级晋赛”择优选拔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公共管理案例比赛体系,公共管理学课程组根据学生日常撰写的案例文本质量择优选拔团队,采取“一对一”形式强化培训且对案例文本打磨完善,首先组织参加校级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进而择优参加省市级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再从省级推向国家级,参加全国性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如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求是杯”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良性循环。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实践及效果

本研究采取准实验方法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实践,选取2023—2024学年第2学期的两个平行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传统案例教学与全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教学中随机抽取到行政管理班(24人)作为实验组开展全案例教学模式,另一行政管理(数字治理)班(25人)作为控制组采取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时长、教学进度以及授课内容完全一致。控制组按照传统案例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呈现,而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再有教师总结和拓展知识要点。实验组采用全案例教学模式:案例开发环节,任课教师第1周开课即采取团队任务形式布置案例开发作业,分阶段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发蕴含红色基因又契合专业知识点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环节,教师录制教学微视频,连同案例文本及相关材料上传至雨课堂平台,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和相关准备,课堂案例教学以小组汇报、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交叉点评为主,师生和生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案例比赛环节,教师基于案例开发作业择优推荐和指导学生团队适时参加各级各类公共管理案例大赛。

实验周期为16个教学周的64学时(每周4学时),在第1学时和第64学时课上,两个班级都当堂进行20分钟纸质测试,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都由课程组教师编制,两份试卷均是包含20道选择题的标准化试卷,其中既考查专业知识、也隐含红色基因传承,每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满分为20分。为了检验两组学生实验开始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的差异,前测试题扩大覆盖的知识点范围,包含未讲授内容,题目难度中等,起摸底作用。后测试卷严格限于实验周内的教学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前测成绩均值10.8分,比控制组(10.3)略微高一点,但是两者的成绩差距并不显著,说明两个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上不存在显著差别,适合进行教学效果实验。实验组的后测成绩均值由前测的10.8分提升到17.1分,控制组均值为15.7分,实验组和控制组成绩都有提升,但实验组提升较大且高于控制组,表明全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周期结束后进行了期末考试,期末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型全部为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综合考核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信念目标的达成度,实验组成绩90分以上优秀率为25%,80-89分良好率达到58%,高于控制组成绩的16%和56%。

为了全面考察全案例教学模式的红色基因传承、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课程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调查问卷”涉及28个问题,共发放2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100%。对“你是否喜欢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持“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的学生比率占到71%,“不太喜欢”或“非常不喜欢”的学生占比为17%;对“你认为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是否加深知识理解?”“你认为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是否提升实践能力?”“你认为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能否传承红色基因?”持“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的学生比率分别占到75%、71%、67%,“不太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学生占比为17%、17%、21%,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全案例教学模式及其学习效果是持积极认可态度的。据统计,实验组学生参加各级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人数比例达到83%,获得4项校级以上奖项,高于控制组学生的56%和2项奖项。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随机访谈结果也显示全案例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综合能力和塑造理想信念上更有效果。

传承红色基因是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比赛”三贯通的全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红色基因融入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在情境和行动中完成信念塑造、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未来需要在硬件方面增设更多红色实践教学基地、提供资金保障和师资支持等,软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教学案例库建设,健全激励机制以推动师生更加积极投入案例开发、案例教学和案例比赛,促使全案例教学模式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更高程度提升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效果。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传承红色基因的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全案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XJG-22-2-43),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承红色基因的MPA《公共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法研究”(项目编号:JXYJG-2022-052),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西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的机理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YB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晓专.案例教学法的升华: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的融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1):32-36.

[2]陈慧荣.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以公共管理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72-75.

[3]黄细嘉,韩晶晶.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概念、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21(07):186-194.

[4]肖文燕,罗春喜.习近平的红色情怀与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红色基因[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6):97-103.

[5]徐自强,张静洁,尹雷.公共管理类专业案例大赛嵌入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4):70-79.

作 者: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粟 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