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价值追求
作者: 张国毅编者按:3月5日至11日,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两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内容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议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本刊特开辟专栏,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热点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阐释。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代表委员讨论的重点内容,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指出,“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1,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体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基础和价值追求。
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二者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源泉,它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这里的交往形式指的就是生产关系概念。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出发,剖析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种理论必然。
(一)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也对其历史进步意义进行了积极评价。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化学的应用和轮船的行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表现。因此,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反,马克思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正当性与客观必然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经阶段,并为人类社会的最终解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认为它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种“决定性”是非线性的,其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的全面审视,实现了对生产力发展整体效应的全面考察与生产力性质的系统概括,形成了辩证而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民营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适应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进一步激发多种所有制经济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充分性。不均衡性体现在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充分性体现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许多细分科技领域与国际前沿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充分性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舞台。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 5 0 % 以上的税收,6 0 % 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7 0 %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8 0 %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9 0 % 以上的企业数量”4]。民营经济的“56789"特征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均衡化布局的生动诠释。利用民营经济的数量优势,进一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深化技术扩散效应,进而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生产力发展差距。此外,近年来我国不少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深耕发展,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突破性成果,逐步缩小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民营经济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5]民营经济凭借生产决策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变化感知的灵敏性,更容易做到创新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近年来,我国深耕高科技领域的部分民营企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红利,逐步实现了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对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对象范围的拓展以及劳动资料的更新换代进行了系统性重塑,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大量初创科技企业的崛起并非偶然,它们利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从而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可以预见,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我国会涌现更多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民营企业。
历史地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蝶变,规模逐步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使得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彰显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又体现了民营经济本身发展的韧性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作用。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拥有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6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呼唤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进而变革民营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2.pd原版全文
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础
进入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也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础。不断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容量,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赛道。
(一)民营经济是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源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而内需的扩大必然要求提振消费,推动消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尽管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但收入分配是管基础管长远的因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列为方案的第一条,要求不断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性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和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7],这为内需规模的扩大准备了基础条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是推动工资合理性增长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社会资源将向吸纳就业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倾斜。产业政策也在鼓励就业友好型企业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将会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的就业拉动作用,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定和拓宽资本增收的渠道能够使财产性收入更加多元化。持续推动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利用民营经济自身的优势特点,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不断做大分配"蛋糕”,能够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人准备必要条件。持续推动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使民营经济在农村这片大舞台上有更多活动空间,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式,可以为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多驱动力量。
当然,内需的扩大还有赖于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规模的扩大在本质上是生产性消费规模的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活力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展现了民营企业在扩大投资规模方面的积极性,“2024年前10个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1 1 . 4 % ,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2.1个百分点。从外贸看,同期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 9 . 3 % 。"[8]"2024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8万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保持在 5 0 % 以上”9]。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积极讨论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落实,该法案明确将“两个毫不动摇"纳入其中,用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进一步保障民营企业在资源获取、市场竞争等方面享有平等权益,有效稳定市场预期,这将极大地增强民营企业家投资创业的底气与信心。随着我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在投资规模扩大方面的活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因此,通过“收入一消费"的传导机制以及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在持续扩大内需,夯实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方面将会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进程。
(二)民营经济是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0]这既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的恰当表述,也是我国经济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前置条件。民营经济凭借自身创新创业的优势,不断推动实现“从0到1"和"从1到N"的变革突破,为我国部分领域完成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头部民营通信科技企业在远低于西方国家研发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通信技术和算力技术的重大突破。近几年崛起的杭州"六小龙”,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产品做到了全球领先,进一步改变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轨迹,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迭代。这类企业代表了我国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民营经济力量,加快了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进程。此外,民营经济能够帮助高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将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同时,也在服务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民营企业以其数量上的优势为高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更多空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到今年的突破5600万户,民营企业数量10余年间快速增长,从创新能力来看,民营经济贡献了 7 0 %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可以看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和其技术创新成果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这表明,民营企业本身正在加快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驱动型,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这类企业分布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将前沿生产技术产业化,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从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民营企业更容易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空间集聚和生态链繁荣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我国正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还存在上升空间。但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能够围绕全球价值链推动产业链持续攀升,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在价值链条上实现跃迁,积极主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参与到国际经济循环之中。因此,通过在部分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零的突破"和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等方式,民营经济不断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致力于实现国家科技的自立自强,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我国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攀升。
三、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12]民营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创新以及增加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已国情的鲜明特色。”[13]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完成现代化的国家普遍推行的是市场经济。在更广范围和更大程度上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财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恰好印证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这一点在我国民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背景。随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不断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一直到“两个毫不动摇”成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政策方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