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共生传播的历史渊源、核心内涵与路径跃迁
作者: 李帅精神立德,人文立城。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城市精神是铸魂塑形、引领和滋润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之内核,彰显着城市的特色风貌、人文气质和价值追求。重庆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其城市精神与红岩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共生关系。一方面,“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根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中就包括了由革命历史积淀、由重庆本地孕育的红岩精神;另一方面,红岩精神也绘就了重庆城市精神的底色,其中"坚韧”和"忠勇"这两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了红岩精神科学内涵的核心内容,蕴含着重庆城市精神的"根”与"魂”。
一、历史渊源是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共生基因
从文化演进的视角回顾,历史基因的传承、淬炼与创造性转化是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之间链接、关联、相融的纽带。重庆三千多年的巴渝文化积淀了“坚韧忠诚、开放包容"的基因源代码和精神底色,并在抗战时期与红岩精神深度互嵌。红岩精神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唯一在国民党统治区培育的革命精神,其"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与重庆城市精神"坚韧"特质形成了基因同构。这种精神基因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精神内核—价值引领—人文滋养”的三重跃迁实现共生的。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共生关系呈现出动态平衡:红岩精神是重庆鲜明的精神标识,为城市精神提供"根"与"魂”;城市精神通过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可歌可泣的抗战文化、彪炳史册的红岩文化、感天动地的移民文化等,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主体文化,持续涵养“坚强坚韧""忠诚勇敢"的精神品格。
(一)历史传承:巴渝文脉的精神底色
重庆城市精神与红岩精神在历史传承上的共生,根植于三千多年巴渝文脉深层结构。巴渝文脉为重庆城市精神与红岩精神提供文化根基,重庆城市精神与红岩精神则通过人文精神和意识形态形塑巴渝文脉的意义边界。
基于文化基因谱系的视角,巴渝文化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支脉,其地理空间的独特性——大江大山的地理阻隔与通江达海的水路枢纽并存,塑造了“坚韧顽强”与"开放包容"的双重文化基因。“山水多、平地少”的自然禀赋和“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地貌特征,磨砺出“爬坡上坎"“勇于攀登"的品质和"激流勇进”"敢闯敢拼"的秉性。先秦时期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忠勇传统,三国时期巴渝儿女北伐抗魏的英勇奋战,南宋末年钓鱼城军民坚守36年的抗争精神,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辛亥革命时期邹容《革命军》呐喊的“先锋"气魄等,均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山城性格"的文化符号。这一切又是通过民间叙事(如铜梁龙舞、綦江版画)物质遗存(如白鹤梁水文题刻、大足石刻)与集体记忆(如三峡移民史诗)等媒介完成代际传播、历史传承,并最终形成地域文化认同的基因图谱和核心框架。
基于文化基因同构性的视角,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抗战时期的精神结晶,其“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与巴渝文化"坚韧"特质形成基因同构,成为重庆城市精神的首个关键词和精神坐标。周恩来等人在国统区“出淤泥而不染"的斗争智慧,本质上都是巴渝文化“敢与天地争锋"的精神外化。这种同构性是通过历史实践实现的,即通过中共中央南方局时期《新华日报》等党媒党刊传播、转化、升华为城市精神基因。
(二)革命熔铸:特殊时空的精神淬炼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与国统区核心的双重身份,构成了红岩精神孕育的独特时空场域。此阶段重庆既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中枢,又是国民党政权高压统治的“染缸”,统一战线第一线与国统区险恶政治环境的双重考验成为淬炼、熔铸革命精神的历史时空。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共产党人在"同流不合污"的统战实践中,将延安精神与巴渝文化相融合,通过"团结一斗争—团结"的政治智慧,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在地化重构。这种精神淬炼体现出了三大特性:一是政治生态的复杂性淬炼信仰的纯粹性。国统区白色恐怖与物质诱惑交织的环境,使“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成为生存底线。毛泽东“弥天大勇"赴渝谈判的胆略,南方局“六月风荷”般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定力,皆折射出革命者对精神品格的极致锤炼。二是斗争策略的创造性塑造智慧的高明性。《新华日报》以"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战突破新闻封锁,周恩来“三勤三化"工作法实现群众动员,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与巴渝人民机变智慧的生动结合。三是牺牲精神的超然性升华价值的永恒性。皖南事变后,面对危局,周恩来同志曾庄严宣誓:“要作最坏的准备,要准备牺牲。要牺牲,我们一起牺牲!"2伟大领袖将个体命运与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相联结的精神风范,将巴蔓子“刎首留城”的个体忠勇升华为阶级解放的理想信念,这意味着重庆城市历史人文中的传统侠义精神在此刻升华为更加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这种淬炼过程也折射出理论与现实的相互关照。这是因为红岩精神既汲取了重庆“山高水险"地理环境孕育的坚韧基因,又通过《挺进报》秘密发行、工运学潮等实践反哺城市精神品格、教化引导重庆市民。当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写“千古奇冤"时,革命者的斗争艺术与山城敢为人先的气质已浑然一体。红岩精神由此升华为地域革命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培育革命精神的范式样本,其"坚贞不屈”的纯洁性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恰与重庆"大山大水"的物理特征形成精神共鸣,共同塑造了城市精神中“忠勇为魂、坚韧为骨”的价值内核。
(三)时代升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在新时代语境下,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共生关系呈现出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的新范式。这种转化基于“传统—现代"的辩证统一逻辑,通过解码历史基因、重构文化符号、创新传播形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城市治理效能、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性转化。这种转化离不开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转化的双螺旋式机制。通俗而言,红岩精神作为政治文化基因,通过意识形态叙事强化城市精神的“根性"特质;重庆城市精神作为地域文化基因,借助文化创意产业赋予红岩精神“在地化"表达。这种螺旋上升式互动既避免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符号化空转,又防止城市精神与城市人文向消费主义妥协。
此外,还应看到创造性转化在价值逻辑上的先进性。一是突破时空界限,使红岩精神从革命历史维度拓展至现代化建设语境;二是超越单向灌输,构建主旋律传播与市民文化生活的对话机制;三是跨越形态区隔,促成红色文化、巴渝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有机融合。总而言之,这种转化本质上是对“精神—城市"共生体的再生产,既延续“忠勇坚韧"的文化基因链,又注入改革创新、包容共享等新时代价值元素,最终形成红岩精神引领城市发展、城市实践滋养精神升华的良性生态。
二、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具有共生意蕴
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内涵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巴渝山地文明要旨的激荡交融,更是民族精神与城市品格的双向滋养。在历史纵深中,革命者“真理高于生命"的信仰火种,点燃了山城“宁断头、不低头"的忠勇基因,二者在抗战烽火中熔铸为“愈炸愈强"的集体人格,又在当代抗灾抢险中淬炼成全球瞩目的精神标识。斗争智慧穿越时空焕新为治理密码,彰显着斗争哲学向治理效能的创造性转化。红色记忆更以科技与艺术为媒介,在数字化虚实叠影、沉浸剧场的时空震颤中,构建起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一)价值哲学的共生:理想信念与城市品格的价值同构
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共生关系,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与地域文化品格的价值同构。红岩精神"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为根基,强调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绝对忠诚,其内核是"真理高于生命"的价值排序。重庆城市精神"坚韧、忠勇"的特质,则根植于巴渝山地人民“宁断头、不低头"的生存哲学。二者的共生性在抗战时期完成历史性融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统战实践,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终极理想注入地域文化“忠勇报国"的伦理传统,使红岩精神成为“地方性人文"与“普遍性真理"的紧密结合体。
这种价值同构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理想信念"的先进性为“坚韧"注入政治方向。南方局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奋斗品质与重庆“战天斗地"的建城史均是"信仰驱动实践"行动逻辑的体现。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舆论反击,其行动逻辑来源于“真理必胜"的信念支撑。在当代重庆,朝天门码头改造工程创造了以“与自然争地”的信念,中梁山隧道工程中诞生了“向地球深部进军”信念。这种“信仰驱动实践”的范式持续助力重庆现代化发展。二是“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与“开放包容"的城市胸襟形成治理互补。周恩来同志在国统区充分发挥"求同存异"的统战智慧,创造了一套"既广交各方朋友,又‘同流而不合污'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3]。这与重庆作为西部枢纽"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开放格局具有共通之义。三是“浩然正气"的伦理规范与"忠勇"的行为准则形成道德互望。重庆解放前夕,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始终坚贞不屈,坚决不泄露党的任何机密,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江竹筠坚定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与重庆大轰炸时期重庆人同仇敌汽、抗争到底,在断壁残垣上书写“愈炸愈强"标语的城市性格形成历史的共鸣,共同诠释了革命信念与传统大义的融合传扬。并且,在当代重庆抗击山火、防洪救灾的突发危机中还得到深刻激活和全球传播。这表明,红岩精神实质上完成了从历史遗产到城市品格的创造性转化。
(二)实践理性的共生:斗争智慧与城市治理的范式耦合
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实践共生,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范式耦合,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这一过程既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的赓续,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4重要论述的实践回应。红岩精神中“和衷共济"的统战传统,在重庆城市治理中升华为党建引领下的共同体构建工程,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双向映照。
抗战时期,周恩来同志创造性地将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国统区实践,这些“革命实践孕育革命精神”5]。通过实施"经济统战"策略,中共中央南方局将卢作孚、胡子昂等工商界巨头凝聚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了“经济组”,《新华日报》连续发表《论展示经济统战》等文章,传播和阐释“保存民族工业血脉就是保存抗战元气"等理念,引起工商界广泛共鸣。同时,周恩来同志通过“非公开联络"“公开演讲”“个别会谈”等灵活形式,赞扬工商界的爱国热情,号召民族资本家团结起来,担负起抗日救亡的责任。80年后的今天,这种“以商载道”的“经济统战"智慧依然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显现。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党建引领、村企联动推动合作共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助推乡村振兴。这种实践不仅契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增强政治领导力"的要求,也更能说明“经济统战”不光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推动乡村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南方局在皖南事变后通过《新华日报》"开天窗"斗争(留空白版面抗议新闻审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危机中育新机”的政治智慧。进入新时代,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面对群山环绕、出路难寻的危机环境,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垂直绝壁上凿出8公里“天路”,形成了“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创造了“绝壁脱贫”的震撼奇迹。这些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由此说明,红岩精神"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是可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升华为“开放争先”的城市文化自信的。
(三)文化符号的共生:红色记忆与城市意象的叙事融合
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符号共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融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庆通过解码红色基因、重构城市意象,构建起革命历史与现代生活的对话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传承模式。一是红色地标与城市景观的时空对话模式。重庆将革命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使红色记忆深度嵌入市民日常生活。渣滓洞、白公馆等历史遗址经过数字化改造,推出“AR导览”系统,实现历史场景与现实空间形成"双重叙事”。洪崖洞景区将传统吊脚楼建筑与光影技术融合,让游客在文旅场景中体验城市人文魅力。二是文化载体的代际创新模式。通过艺术创作与科技手段,实现红岩精神从历史记忆向当代价值的活化。如,川剧《江姐》创新采用“时空穿越"手法,老年江姐与青年江姐在舞台上对话,用“帮腔"形式唱出"我把青春献红旗"的信念,使"90后"观众在传统戏曲中感受信仰力量。《重庆·1949》大型实景剧让观众席随剧情360度旋转,座椅震动奏响《红梅赞》旋律,这种“身体沉浸式"体验让"00后"观众泪洒剧场。三是生活场景的价值引领模式。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可参与的生活实践。基层治理中,居民社区推出“红岩先锋"积分制,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获得积分兑换“红岩故事会"门票,让红色文化浸润社区治理过程。这些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的要求,有助于红色文化从纪念场馆走向街头巷尾。
三、从地域认同走向全球话语传播的路径跨越
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深度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传播正经历从地方文化认同向全球价值对话的路径跨越。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承的创新探索,也是传播学中“文化共生"理论的生动实践。重庆应构建“符号创新—价值转译—网络连接—青年共创一全球对话"“五位一体"的全球传播体系,为革命精神与城市文明的国际传播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展现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创新实践。应注意的是,这种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通过“在地化表达—情感化连接—创造性转化”来呈现精神内核的,并最终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对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互鉴而发展”7],当重庆的人文记忆转化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时,便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即在差异中寻找共鸣,于传承中孕育创新,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永葆活力的密码。
(一)符号创新:让地域故事拥有世界语言
传播的核心在于意义传递,意义传递的关键在于符号创新。红色文化转化为跨文化通用符号可参照运用"符号分层"策略。如,打造好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全媒体空间。通过呈现原始文物,展现历史痕迹和质感;通过数字技术展现历史背景,让参观者全方位感受20世纪40年代的重庆街头;设置互动体验活动链接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帮助参观者深思历史人物与实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又如,赋予网红景观李子坝“轻轨穿楼"新的传播内涵。以“奋进号"主题列车的外观符号呈现市民生活剪影;以车内图画展示百年党史重庆篇的波澜壮阔;以主题列车作为“流动党史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方式,使红色文化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通用符号,使地域景观成为人类奋斗精神的共同象征,最终激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
(二)价值转译:寻找人类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叩响情感共鸣的大门。“城市显然是一个复合体”9],重庆是一个空间复合体,创新性地搭建起红岩文化、城市人文与国际价值体系的桥梁,有助于实现传统与现代、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如,在红岩故事的策展中,把红岩烈士群像嵌人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价值框架,从“人类自由抗争史"这一全球性视角策划展览,让参观者同自由抗争的先辈们同频共振。同时,应深挖城市精神内核,将“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精准转译为“正义"“平等"等全球公民价值,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从自身价值体系的角度,认同和接纳重庆城市精神所承载的价值逻辑。此外,还应打造培育更多的“文化情感共同体”,重视故事塑造与完善沉浸式情境相结合以实现世界人民的心灵促动,开辟出一条"以情动人"的全球传播新路径,最终使得政治认同获得更具影响力与穿透力的回响。
(三)网络连接:构建数字时代的传播共同体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精神传播的时空格局。重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持续推进文化数据整合工程,通过云计算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市档案馆、三峡博物馆、钓鱼城遗址等多元文化资源进行结构化接入。这种泛连接、分布协同的共享机制,让重庆城市精神的研究从“本地记忆"跃升为"全球共知”。在青年聚集的B站平台,“城市精神研究社"频道尝试将“弹幕 + 党史"相融合,推出“影像中的重庆精神"系列微纪录片。当描绘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动画影像上线,滚动的多语种弹幕在屏幕上层层铺展:马来西亚观众惊讶于“忠勇”一词的文化厚度,中国网友则自发用山城方言和历史典故“现身说法”。这种跨越时空的即时互动,让千年忠勇故事焕发出时代光芒,也让重庆城市精神穿越山水、抵达世界。
(四)青年共创:让乙世代成为传播主力军
代际传承需要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近年来,重庆持续推动城市精神融入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介场景,打造受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沉浸式体验"复合空间[10]。在《在废墟上创造新中国——愈炸愈强》场景中,残垣断壁、革命标语与震动反馈、音画交互技术重现了重庆大轰炸场景,将青年人的集体爱国感情激发出来。高校青年也在探索城市精神的艺术转译。西南大学等高校通过网络平台常态化开展“红岩精神数字讲堂”云端研学、红岩文化 V l o g 创作比赛等项目,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叙事参与者和内容生产者,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有效推动了红岩精神的传播广度,并引发了持续的代际传承。
(五)全球对话:用中国智慧回应时代命题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重庆积极探索革命精神与城市精神的现代性表达。在2024年“重庆城市精神"发布会中,主办方以蕴含中国气质的词组“坚韧、忠勇、开放、争先”,对城市集体人格进行系统化编码,将"爬坡上坎”的生活图景抽象为"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将"忠勇不屈"的城市故事转化为面向全球的价值叙事。这种将历史记忆转译为当代表达、将地域品格提炼为普遍意涵的话语方式,使重庆精神增强了在全球城市文化大舞台的传播力、影响力与竞争力。在全球媒介事件中,重庆真实发生的公共事件也不断被赋予精神象征意义。2022年缙云山山火救援期间,媒体聚焦“志愿者摩托车队逆行上山"的画面,引发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志愿者头盔上的“雄起”,成为巴渝儿女坚韧、顽强、血性与团结的缩影,并在国际传播范式中成为重庆城市精神的具象化符号。由此说明,红岩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的共生传播是塑造国内认同共识,更是参与全球文明对话与价值竞争的软实力提升实践。只有“走出去”,才能完成城市精神的文化传播使命,才能让中国精神价值体系借助本土文化资源、在全球叙事场中有力发声。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红岩文化和重庆人文精神的共生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2PY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程正龙.理解和把握重庆城市精神的四个维度.重庆日报[N].2025-1-27(006).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见证红岩——回忆南方局(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204.
[3]周勇.周恩来与红岩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16(7):104.
[4]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0.
[5]张朝晖.论党的初心与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2-24.
[6]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9-4(00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9][美]戴维·哈维,著.社会正义与城市[M].叶超,张林,张顺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12.
[10]秦红雨,杨志远.红岩精神的视觉空间再生产与媒介化传播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23(4):125-136.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讲师责任编辑:粟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2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