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作者: 蔡礼辉 罗星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思考,提出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原创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2]。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好发挥"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的必由之路,也是成渝地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内在要求[3]。

一、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发展

首先,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构成的理论。马克思认为:“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局限性的社会可以更大踏步地前进,这个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每一个人对生产部门的整个系列从头到尾都有实际体验,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4]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了对生产要素改造渗透的过程,以及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其次,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在发展动力方面,马克思指出:“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5因此,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取向。在发展表征方面,“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7],而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推动着社会分工的持续深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多样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发展方式方面,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8]。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更加全面地诠释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组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式。最后,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并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新质生产力强调对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不仅是技术创新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更是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带来的整体生产力跃升。

(二)历史逻辑:技术革命驱动的代际跃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7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技术革命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边缘计算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引领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实践来看,数字经济驱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改变,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作用下,催生出适应全新生产力结构的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与智能技术的交互探索,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保障。数据作为新时代的“石油”,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生产力结构变革中深度转型,不仅创造出前端产业,而且使颠覆性技术融入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可能。从经验来看,科技革命的爆发地点决定了生产力增长极的地理空间变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尽管发达经济体在数字经济领域深耕已久,但当前数字经济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尚未被突破,全球性的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权、话语权仍然未被全部垄断,我国需以掌握数字经济核心技术为关键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实践逻辑: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0]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改造旧的生产力,扩容改进劳动资料,拓展延伸劳动对象。先进的劳动资料不断地被发明与广泛使用,是新质生产力的最为直接的标志[1]。一方面机器设备等劳动工具被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之后,形成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特性的“新介"劳动资料[12],加速了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此外,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大量数字化平台涌现,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为数据要素不断产生、发展和嵌合传统劳动对象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扩展了劳动对象的时空边界。新型劳动对象与新发展理念的契合,能够有效降低传统物质形态劳动对象储量有限、不可再生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难点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一是战略叠加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交汇点,依托多重政策叠加优势,正加速构建内陆开放新支点。国家战略深度耦合,西部大开发夯实基础能力,“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赋予开放枢纽功能,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国际物流网络,战略协同释放乘数效应。双循环节点优势凸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55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3.6万列[2],“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联动,形成“通道 + 枢纽 + 产业"生态体系。二是要素互补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要素互补格局,已成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优势。这一互补性不仅体现为两地产业功能的梯度分工,更深层次地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的有机耦合。产业要素互补深化分工协作,成渝两地依托差异化产业基础,构建了“研发一制造—服务"跨区域闭环,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及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生产与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产业链的完善与互补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要素流动催生的创新溢出效应正在重塑区域价值链,重庆的物流枢纽功能降低了成都跨境电商交易成本,而成都的消费市场大数据能反哺重庆企业发展,这种互补性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三是创新资源整合优势。随着成渝两地加快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地落地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不断提升,五年来成渝两地重组了2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挂牌的实验室3家,实施科技合作项目97项,整合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台(套)[13],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要素协同向创新生态协同跃迁。通过产业协同、要素互补、创新资源整合等多维度互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了“双核共振、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为区域能级跃升注人强劲动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25.pd原版全文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

一是制度创新的深度与要素流动需求之间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尽管成渝两地已推动多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但深层次的制度协同还不足,两地之间要素流动受阻,例如科研资金跨省使用存在限制,人才评价标准尚未完全互认,社会保障衔接体系尚未完全适应高频次、跨区域的要素流动特征。此外,市场准入标准、环保监管等政策差异,削弱了产业链跨区域布局的效率。二是深层次的产业同构现象正逐渐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隐忧。成渝两地出于历史发展惯性及地方政策导向的原因,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呈现出趋同性,例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叠,导致资源要素在有限空间内形成非理性竞争。成渝地区在产业规划中尚未完全跳出行政区划的思维定式,两地往往倾向于布局产值高、见效快的同类产业项目,而对产业链的差异化互补缺乏战略性思考。高端人才、核心技术等稀缺要素因区域间同质竞争出现价格扭曲,进一步削弱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性,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区域协同效能受空间格局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情况,双核地区生产总值占双城经济圈的一半以上,而四川省遂宁市、内江市等中间地带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创新辐射呈现"孤岛效应”。交通网络“主动脉”与“毛细血管"衔接不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产业梯度转移。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紧扣做实“两大定位”,促进产业深化协同发展

“两大定位”是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的战略指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须以产业协同为抓手,加快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东数西算"国家工程重要枢纽、全国数据交易核心市场,打通国际数据通道。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制造基地,推动成渝地区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强区域联动,依托渝黔、渝藏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年度清单事项,推动贵州、西藏与双城经济圈深度对接。充分用足用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的重点任务,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引领西部、服务全国的能力与贡献度。

(二)强化创新与治理联动,激发区域协同内生动力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效能是成渝双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推进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电子科技大学与重庆大学共建跨学科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针对产教融合痛点,联合建设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特色专业,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在金融领域,依托重庆江北嘴与成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开放国际化。同时,深化“双城"超大城市治理改革,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交通拥堵治理、应急响应等领域形成在全国可复制推广的智慧治理方案,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统一大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深化开放与民生协同,打造高品质发展共同体

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为支点,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重点打造跨省域多式联运体系,通过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与成都国际铁路港联动,开行中欧班列(成渝)联合品牌。在文旅融合方面,发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改革创新,联合创建文旅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发挥数字化牵引作用,加快构建数字文旅协同机制,加快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形象,依托重庆、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构建入境旅游"渝进蓉出"“蓉进渝出"机制。在民生领域,持续深化“川渝通办"改革,推动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全覆盖。在生态协同方面,联合开展长江上游生态保护行动,建设跨省市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全方位协同,最终实现从“双城互动"到"全域共兴”的战略跃升。

基金项目: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DXXTYB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EB/OL].中国政府网,2023-09-0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

[2]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重庆市人民政府网,2025-01-24.htps://www.cq.gov.cn/ywdt/jrcq/202501/z20250124_14206108.html.

[3]蔡礼辉.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N].重庆日报,2025-03-0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3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0.

[6]常庆欣.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J].国家治理,2024(09):27-32.

[7]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EB/OL].中国政府网,2024-05-31.h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761.htm.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9]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EB/OL].中国政府网,2024-05-31.h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761.htm.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11]李政,崔慧永.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1-16.

[12]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1-72.

[13]动力之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科技创新观察[EB/OL].七一网,2025-01-04.htps://ww.12371.gov.cn/Item/665180.aspx.

作者:蔡礼辉,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罗星宇,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责任编辑:粟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