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山区库区的粮食生产思考
作者: 龚阅晨山区库区农业资源与条件较为劣势,粮食生产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粮食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山区库区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为扎实推进“巴渝粮仓"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万州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近年来,万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较好调动。据2024年统计数据,万州区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达到150.6万亩、全市第3。同时持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5万亩,优质粮食总量在粮食总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24年实现粮食产量50.3万吨、全市第4,创万州区16年来新高。但在山区库区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粮食生产面临更高要求,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瓶颈。
(一)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粮食生产需要自然作用,但自然是不可控的,即使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代,粮食生产仍然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洪涝、干旱、冰雹、霜冻等特大自然灾害更是无法抵御。早在2006年万州区发生旱灾,造成了大春粮食作物减产2成,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2024年万州区遭遇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总体干旱持续时长69天,导致37个镇乡街道发生干旱灾害,受灾人口73624人。
(二)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依旧较低
扩大种粮农民的增收空间,提升专业化种植水平是必由之路。但万州区粮食专业化种植仍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农户仍采用传统化、分散式耕种,机械化、智能化探索刚刚起步,很大程度影响了全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缺,粮食生产专业化、商品化低。
(三)粮食生产推进农民致富力度较小
粮食是低效益产品,农民种粮,主要心态还是维持自给自足。近几年,受宏观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农用生产资料涨价幅度较大,工价上涨过快,冲抵了惠农政策给农民种粮带来的好处,农民种粮效益不高。同时,种植粮食作物与烟叶、药材、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相比,效益偏低,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些农民宁愿擢荒放弃粮食生产。
(四)粮农受教育程度较低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虽有一部分“新农人"返乡创业,但多数人员选择了从事效益相对较高的养殖业或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粮食的大多是老、弱、病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下,对新技术难接受、接受慢,在人力为主的生产中,只能勉强应付,根本谈不上精耕细作,更谈不上掌握应用先进实用技术,难以较好地发挥科技增产增效作用。
二、万州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策思考
(一)切实保护耕地,确保稳定粮食生产基础
随着山区库区现代化进程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守牢耕地红线难度日益加剧。为确保全区耕地问题动态平衡,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基础,应坚持把严格耕地保护作为“高压线”,强化警戒、严密防守,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把藏粮于地战略落到实处。同时,应采用现代技术和传统农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一是应狠抓基本农田保护。认真落实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预审、耕地占补挂钩等措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二是应分类分步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有序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配套灌溉、道路等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集中连片程度。三是应坚决防止土地擢荒。做好擢荒地复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畧荒地,引导耕地代耕代种,做到应种尽种、应复尽复。四是应推广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应用经济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强设施建设,有效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山区库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应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全面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增强有效灌溉面,提高抗灾能力和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应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物质技术装备,鼓励重点农业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丘陵山地农机装备研发,进一步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稳步推进智能化粮食生产,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序时推进三峡水利供区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用电供电可靠率,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电力保证;应切实保证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供应,保障全区粮食安全生产。
(三)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科技创新,是增强山区库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也是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持久动力。提升粮食产能,应以科技赋能助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一是应深入实施“种子工程”。加快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并从中筛选出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进行推广应用,不断优化更新粮食品种。二是应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努力抓好技术集成创新,推进良法与良种配套,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就水稻而言,应全面巩固"一增六改"配套技术,即:突出抓好以增种、增苗、增窝、增穗为主要内容的合理密植技术推广,逐步推广六改技术,一改分户育秧育苗为集中育秧育苗,二改单纯选择大穗型高产品种为当地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抗病耐密品种,三改人工翻耕为机耕或免少耕,四改分散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五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统防统治,六改单季种植粮食为粮经饲结合。三是应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大力实施科技兴粮,农业干部和农技员应下乡入村到户,加强科技培训和指导;应加快种粮大户和高产示范户培育,带动粮农素质不断提高,促进粮食增产;应加强病虫害和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实现科技避灾减灾。
(四)激发农民热情,有效保障粮食生产效益
山区库区粮食耕作条件差,单位效益更差,应综合施策,千方百计调动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一是应落实奖补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应鼓励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粮食适度经营规模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加大宣传力度,探索创新机制,简化补贴程序,确保政策不走样,让农民得到实惠;严格按照中央、市、区要求,按农时季节保证资金及时下拨到位;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保证粮食补贴资金专项用于粮食生产。二是应强化金融保障,提高农民风险应对能力。应加大农业金融服务供给,针对农户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可选择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保险补贴提质增效,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逐步扩大特色险种范围,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和理赔额度,降低农民受灾风险。三是应强化机制保障,促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积极探索农业建设项目投入、基本农田数量与稳定粮食生产的评估机制,把国家稳定和扶持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为种粮农民解难题、增底气、强信心,为粮食增收打下良好基础,稳固山区库区粮食生产自给能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新篇章贡献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