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纵深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作者: 邓洪禹 高广景

编者按:党的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于2025年全国两会后启动、7月底前基本结束。本刊特开设专题栏目,旨在深刻理解本次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向等维度加深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作风折射党的形象,深刻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决定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易言之,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动员令,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破解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难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善。中央八项规定深深改变了中国,但作风建设一日不可松懈,否则不良风气一旦反弹回潮,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干扰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为此,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借此,本文回顾党的历史上的作风建设,梳理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和落实的过程,探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远影响,对于持续纵深推进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作风建设保障了每一历史时期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1]。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作风建设,并以优良的作风保障每一时期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斗争环境异常严峻复杂,加之客观革命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渗人党内,要获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把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整体布局来考量,凸显其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不仅明确提出“党风"的概念,而且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他不仅给官僚主义“画像”,还号召要把“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2]。同时,他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三大作风,即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无论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是“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等,都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如何以优良的作风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摆在党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党员干部在胜利面前可能滋生的骄傲自满情绪、面临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危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三反"运动,坚决惩治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清除了一批腐败分子,教育了广大干部,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为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发生蜕化变质的危险,毛泽东同志主张领导干部要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如此,中央还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由领导人带头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带领人民共渡难关。作风建设让党群干群感情更加深厚,关系更加融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如何以优良党风应对“四大考验”,有效化解"四大危险”,成为摆在党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4陈云同志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5的重要论断。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通过开展整党运动,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组织涣散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显著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作了大量论述。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宣布在惩治腐败和带头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方面先做七件事,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创新性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构建起完整的目标导向与行动指南。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弘扬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等八个方面的优良风气,促使作风建设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标准上实现新的跨越,推动党风政风呈现崭新气象。这一时期,党内制度建设同步加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为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坚实制度支撑。

二、得力的举措确保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将作风建设提升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拉开了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帷幕。通过坚决整治"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以小切口抓全党带有全局性的大问题。中央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八个具体方面切入,抓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公款旅游、整治"文山会海"等看似小的问题。这一方面是作风问题上的瘤疾积弊,另一方面是群众反映强烈、关乎作风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抓‘四风'要首先把中央八项规定抓好,抓党的建设要从‘四风’抓起”6。进而言之,中央抓作风建设的切入点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域,但这个一域是带有全局性的一域。因为抓得准,所以满盘皆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01.pd原版全文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抓经常、抓重点。作风问题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整治起来十分不易,需要下决心、抓重点、析机理。正因为十分不易,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7正因为作风建设是一个大工程,更需要突出重点,以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党中央明确纠治“四风"是作风建设的重点,同时,深入剖析了“四风"的主要表现、重点整治方面、实质及根源,让作风建设要“长"中有“常”,以“常"促"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严肃查处,寸步不让,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推动社会风气好转。”[8]

以正风肃纪反腐形成强力震慑。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因此,抓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与正风肃纪和反腐败一起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人点,狠抓作风建设,聚焦“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力度,重点查处不收敛不知止等顶风违纪行为,强化震慢效应。另一方面,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腐败现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通过风腐同查同治,坚持零容忍,有力推进和保障了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落实。

以阶段性总结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党中央根据实际适时对中央八项规定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研究部署新情况。首先,中央政治局一般年底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第二年初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作风建设工作。其次,每到重要时间节点总结推动。例如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三年来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措施情况的报告》,对三年来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一次大检阅再动员;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十八大以来、十九大以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作风建设作出再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成效进行全面总结,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出新要求。再次,通过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阶段性总结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都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贯穿其中并提出鲜明要求。

以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制定法规的重要靶向。作风建设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制度法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根据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对作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中央政治局及时制定、修订关于中央八项规定方面的实施细则,以增强指导性和操作性。针对作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情形,及时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提供纪律保障。此外,还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等。这些都突出体现了以问题导向制定制度法规、以制度法规保障作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以领导干部带头形成头雁效应。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9]。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冲在前、干在先,带头向党中央看齐,坚持从政治上认识和对待作风问题,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大而严肃的政治任务,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了“绝大多数”。

上述得力举措保证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地落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党的作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四风"纠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全国“三公"经费大幅下降,2023年比2012年减少 68.4% 。[10]全党形成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共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党风社风民风得到了极大改善。2024年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对党中央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表示满意、总体成效表示肯定的,分别为 97.4%.94.9% 。[11]

三、党的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在于持续推动

作风建设“一篙不可放缓”。回顾党推动作风建设的历史,可以看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武器,对于健全全面治党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认识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松一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常态化开展思想教育,根据每一阶段的形势、面临的问题开展整党整风和学习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涤荡思想灰尘,卸下包袱,轻装前进。若从根源上来看,作风出问题往往出在理想信念的动摇上,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讲:“作风问题本质上就是党性问题。”[2]"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3]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也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涵养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而言之,学理论、强党性、重实践、立新功,应成为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自觉。

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全党的共识。常态化开展作风建设,制度机制是重要保障。从党的历史来看,制度建设始终贯穿作风建设的始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单列了“纪律”一章,明确规定了党员违纪的六种情形。随后,党通过通告、决议、条例、指示等形式对党员干部树立良好作风提出明确要求,对贪污腐化分子作出严惩。改革开放后,作风建设的制度陆续出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修订了多部法规制度,体系日益协调完善,构建起作风建设制度的“四梁八柱”。随着实践的发展,作风建设的制度必将进一步健全完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