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八项规定重要论述中的传统文化意蕴
作者: 赵哲轩党的作风不仅关乎民心所向,更关乎党的兴衰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作风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关键位置,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作风建设。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论断,团结带领全党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激浊扬清的作风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批判性地继承并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道德智慧,在实践中辩证传承、生动彰显出天下为公、民惟邦本、慎独修身等鲜明特质。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背景下,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八项规定重要论述中的传统文化意蕴,是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强化干部监管:天下为公政治理想的制度呈现
天下为公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政治理想,这一理想在新时代党对干部监管的持续强化中焕发新活力。中央八项规定以制度之力约束干部行为、培育公仆意识,从细微处践行初心。党对天下为公理想的传承与发展关乎党风政风社风,值得深入探究其价值意涵与实践伟力。
(一)党对天下为公理想的制度表达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制度性约束与治理理念创新,将传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转化为新时代干部监管的具体实践。一方面以制度约束防止“公仆异化”。中央八项规定中轻车简从、不安排宴请、减少交通管制等要求,有效治理官僚主义问题,将《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公共伦理具象化,通过划定权力运行边界遏制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异化风险,是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的中国化实践。另一方面以制度与文化双重约束培育公仆意识。中央八项规定通过精文简会、厉行节约等具体制度,构建起“不能腐"的刚性约束,同时借助典型案例通报形成“不想腐”的文化自觉。这种制度刚性叠加文化浸润的监管模式,使克己奉公的传统治理理念升华为现代政治伦理要求,既彰显制度威慑力,也倒逼干部形成“公权姓公”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的腐化变质、违法,都是从小的生活问题、吃喝问题、违反八项规定开始的”[2]"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3]。强化干部监管的根本在于通过纠治“四风"问题、破除特权思想,确保党员干部始终践行初心、恪守公心,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八项规定要求领导干部调研时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多解剖典型,这也与传统天下为公理想形成呼应。在全党开展深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背景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八项规定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实践伟力,需要从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天下为公政治理想的视角进行把握,确保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作风建设贯彻落实。
(二)党对天下为公理想的深入发展
天下为公是中华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脉。从孔孟先贤到当代社会,中华民族对这一政治理想的追求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4通过“徙木立信"式的不懈革新,中央八项规定从改进调研作风、精简文山会海等具体切口入手,以直击作风问题的治理行动深入发展了传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党员干部需要进一步坚守初心、恪守公心,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作为案头卷,在自查自纠中践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彰显久久为功、刀刃向内的政治担当。党对天下为公理想的深人发展,既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更是答好以优良作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的关键路径。
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有力净化了政治生态,使“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价值取向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深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成效,指出深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了党风、政风、社风好转”[5]。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基层形式主义有效减少,公务接待行为日益规范,是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现实体现,也与《尚书》“正德、利用、厚生"的执政原则形成历史呼应。通过将干部监管与群众获得感挂钩,使"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古训获得新时代诠释。党的一系列强化干部监管的举措,既延续了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的实践传统,又发展了“三个务必"中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理论内涵,更通过数字化监督等现代治理手段,使传统政治理想得到坚实的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徙木立信”的重大意义,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在新时代深入发展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
二、密切联系群众:民惟邦本为政理念的辩证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民惟邦本"的为政理念源远流长,锚定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将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观相结合,以深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有力抓手,传承并升华了这一理念。密切联系群众不仅铸就了党的光辉形象,更是当下领导人民应对复杂局势的关键。
(一)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生动实践
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度设计始终贯穿着鲜明的为民导向,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作为党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传家宝”,密切联系群众不仅铸就了革命建设时期的辉煌成就,更持续为改革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始终是抵御风险挑战的坚强基石,彰显出无可替代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了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断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唯有进一步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政理念,才能让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实际成效,使党的政策真正回应群众期盼、维护群众利益,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02.pd原版全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为政理念萌芽于《尚书》“本固邦宁"的政治智慧,经儒家发展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治国理念。这种思想虽服务于封建统治秩序,但确立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凸显了执政者积极回应群众意见诉求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将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核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结合,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使传统民本思想突破阶级局限,实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治理升级。
从土地革命时期“民生事无小事"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到新时代“走遍访全"的基层治理行动,始终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生动实践。当前,以涵盖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养老医疗、教育公平等民生工程为载体的“民生项目清单”,逐渐成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7],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治理智慧,要求领导干部在基层工作中要多听群众原声、多看实景实况、多解实际难题,要直达问题核心、直面矛盾焦点、直接服务群众,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朴素智慧,升华为具有制度刚性的治理效能,既延续了“民为邦本"的文化基因,又创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让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二)党对传统民本理念的辩证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指出了解决“四风"问题、端正为民理念对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意义,指出“要聚焦重点突出问题、紧盯关键节点,下大力气解决‘四风'问题”8,强调“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9]"官僚主义的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10],系列重要论述通过构建问题导向作风建设机制,对“民惟邦本"理念进行辩证传承。一是要求多与群众座谈、剖析典型案例的工作方法,既继承传统民本思想中“察民情、听民意"的核心要义,又突破封建统治秩序中民本思想的固有局限。二是强调前往矛盾集中区域、杜绝走过场的调研要求,以制度规范防治形式主义,充分运用科学化治理工具,实现从“重民"到"为民"的实践跃升,将"民惟邦本"的传统治理理念在新时代发展为“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辩证传承“民惟邦本"的传统治理理念,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各种风险挑战复杂严峻,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显得尤为关键。只有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才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共同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民惟邦本"为政智慧和历史之镜,以"人民至上"为指引,有助于党员干部将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深走实、人脑入心,深刻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深人基层、深人群众、倾听呼声、了解诉求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优良的党风带动社风民风的好转,让“民惟邦本”的为政理念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加强作风建设:慎独修身道德智慧的现代转化
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从严自律,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不仅关系着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更是维系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慎独修身的道德智慧强调自我约束与道德自觉,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体现的从严自律精神与慎独修身的道德智慧有着内在契合,对传统修养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对慎独智慧的现代转化为党的作风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党对传统修养精神的继承弘扬
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度设计始终贯穿着鲜明的自律作风,深刻体现了党对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精神的继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必要性,“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回圈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12]在端正作风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巨大危害,深刻阐发了从细节处持续加强自律对于作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享乐主义的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奢靡之风的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13]“‘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我们必须保持定力,寸步不让。”[14]"针对领导干部的各项规定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贵在持久,形成自觉、形成习惯。”[15]通过发扬“见不善如探汤"的自我革命精神,党的作风建设将“慎独"修为升华为破除特权思想的纪律准绳。
慎独修身的道德智慧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蕴含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道德自觉,强调“独知之地"的自我约束,主张在细节处加强内在道德律令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人在独处时仍能坚守道德准则,本质上是通过内在自律实现“不欺暗室"的精神自觉,与中央八项规定展现的从严自律精神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二者均以自我约束为内核,通过强化个体对规则的敬畏实现行为规范。在现代转化中,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将传统慎独的“慎心"理念与制度刚性相结合,既借鉴“慎微”“慎初”"慎染"的修养方法,防止“破窗效应”,也依托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构建监督体系,形成“慎独不独"的治理闭环。当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需以慎独智慧筑牢思想防线,将“莫见乎隐"的道德内省转化为“如履薄冰"的纪律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智慧从个体德行升华为制度约束下的集体行动,最终达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现代优秀党员干部的廉政思想境界。
(二)党对传统慎独智慧的现代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关键少数”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引领模范作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上率下地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深入引领从严自律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蔚然成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关键少数'以上率下。”[16]"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拿自己开刀,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工作才能立竿见影。”[1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度总结了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从严自律带动全党范围内改善作风问题的重要意义。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在精简文件简报、严格文稿发表与坚持勤俭节约等方面从严自我要求,在着力改进文风、严格规范生活待遇上自觉遵守廉洁从政相关规定,在工作生活中全面深入从严自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