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高质量教育协同发展 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 刘宴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明确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重庆市教育系统坚持“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教育有作为”,着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找准教育方位、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伟大征程中明确目标定位、在推进教育强市生动实践中落实职责本位,充分发挥教育的保障、支撑、服务作用,积极探索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方法,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助推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切实增强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力和支撑度。

一、夯实“三个载体”,推动成渝教育协同发展跑出“新速度”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动力源”和“加速器”,立足促进和推动国家区域发展“第四极”培育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系统思维、互补思维、共享思维,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有力推动教育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效。

(一)以“互融互通”为主牵引,多层次融通不断完善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实施,着力建立健全协作体制机制,有效促进两地教育部门多领域、全方位、各层级联动融通。一是健全合作交流机制。两地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高质量召开7次教育协同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全面完善会商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为深化教育领域协同和全方位合作强化有力保障。二是丰富合作交流渠道。两地共建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1个,教育部门和高校签署各类教育战略协议、合作协议、协同倡议130余份,召开各类发展论坛、研讨会70余场次,开展教师交流、项目合作、联合培训等活动50余场次。建立两地教育统计数据、相关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多层次全方位融通机制。三是推动合作交流实施。推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渝西川南(泸永江荣)教育共同体框架协议》《共建广安市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等战略合作协议,将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重庆市共建机制,建立成渝两地职教基地联席会议制度,举办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联席会,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助推各领域、各层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以“十项行动”为主抓手,全方位协作有效实施

对标对表《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结合教育实际谋划“四张清单”建设,全方位推动协同发展。一是实施试点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评选首批成渝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10个、培育试验区9个。协同共建川渝高竹新区推动教育协同试验区,联合实施“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共建“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教育协同创新试点等6项改革试验示范项目。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区试点建设方案,推动重庆大学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实施改革。二是完善管理政策。联合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一体化试点,共同探索优化教师管理政策。川渝两地共同制定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化待遇相关政策,支持保障随迁子女入学、编班、资助,累计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5.8万人。三是打造合作平台。成渝高校联合申报“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试点,打造全国第5、西部唯一的区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心。推进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深化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务实合作。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大联盟,成立6个职教集团、4个职教联盟,覆盖两地职业院校662所。四是深化协作项目。推动实施成渝协作教师培训项目,深入推进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联合打造教师教育资源集群。深入开展学科共建共享,联合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共同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学科共建共享,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的学科名单》,确定两地22所高校、65个学科开展共建共享。

(三)以“合作共赢”为主方向,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

坚持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原则,整合利用成渝两地教育优质资源,围绕共同目标同向提升发展优势。一是统筹教师人才协同发展。建立以1个国家基地为引领、4个区域联盟为抓手、4个片区研修共同体为支撑、1个成渝研训机构协作体为带动、8个成渝教师队伍改革试点区为示范的协同体系,推动川渝两地100名教师互派交流,与四川共建10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遴选145名教师为工作室成员。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成渝高校互派访问学者139人,面向成渝地区高校选聘巴渝学者,面向四川高校实施教育领域领军人才计划,聘请四川高校专家担任项目评委。二是联合举办赛事活动。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0+20”研训共同体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开展成渝教师队伍4类共计15个协同研修项目,辐射引领教研员、教师5000余人。联合举办“川渝杯”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活动周,各类教师联盟举办首届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0—6岁婴幼儿优秀游戏案例”评选活动、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促进两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三是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两地高校主动融入西部科学城建设,加快推动科技项目落地实施,积极参与智库建设。组织成渝高校联合开展访企拓岗、校企对接,共同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强化人才供给。深化校地合作,与市县政府合作建设校市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校地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共建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集聚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企业园区发展。

二、聚焦“四个深化”,推动成渝教育协同发展跑出“加速度”

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教育是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过程中,需要深刻把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定位、内在逻辑和使命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今后,全市教育系统将按照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部署和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加快打造“一号工程”升级版,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体系,准确把握教育主责主业,积极探索成渝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成渝两地教育协同多出成果、多见成效,以融合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累教育支撑区域发展、整体跃升加速度,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聚焦支撑高能级重大战略,深化协同创新

围绕成渝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突出创新制胜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打造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两地高校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的联合攻关力度,联合布局一批基础研究和关建共性平台,争取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科技设施建设纳入教育强国纲要支持项目,融合共建研发经济空间、产业集群、技术平台、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创新载体。支持建设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系统集成高校的研究资源和基础优势。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载体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探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深化两地高校在科研成果培育转化等方面协作,协同实施科研转化激励政策,助力西部科学城建设成渝地区综合性科学中心。

(二)聚焦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深化协同育人

着力推动成渝地区高校瞄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定位,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先行先试、齐头并进。一是大力引育高素质拔尖人才。加强“双一流”建设合作,加快“四新”高校建设,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卓越医师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区试点、川渝共建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试点等重大改革,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匹配度。合作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大力实施引才计划,健全引才留才机制,为西部科学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围绕推动新型工业化战略,聚焦重庆“33618”产业体系和四川六大万亿级产业体系,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贯通培养和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分级分类组建跨区域协同的产教联合体,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培养匹配成渝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三)聚焦适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化协同保障

积极应对人口资源的深刻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制度衔接,有效提升教育服务保障质量。一是加快构建成渝同城化、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格局。主动适应成渝区域人口变化及城镇化进程,合理预测人口流动趋势,健全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切实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的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支持学校加强结对共建,合作推进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探索,强化师资队伍共培共育,协同实施成渝名师、名校长等特色项目,促进师资队伍交流学习、优势互补、优质均衡,整体提升成渝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二是加快完善成渝同城化、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为民惠民利民,完善成渝两地对等化入学政策,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坚持以教育数字化优化全链条服务流程,打造“一卡通一码通”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服务“川渝通办”能通则通、能通尽通,打造便捷生活升级版,为双城经济圈高水平科研、高质量创新、高品质生活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环境。

(四)聚焦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协同开放

坚持开放共享理念,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实施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化推进成渝教育容纳力。一是加强外部要素合作共建。围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战略,以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牵引,指导推动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深化务实合作,联合打造中西部教育对外开放样板。二是建强中外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高质量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打造“留学重庆”品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打造外籍专家及留学生集聚地。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依托4个国际职教合作平台和发展共同体,以人才、技术资源输出推动“职教出海”。支持组建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国际高层次科研合作平台和国家高端智库,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成渝地区教育国际影响力。

持续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市教育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安排部署,抢抓历史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扎实推进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提质增效,有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钟学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