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 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作者: 明炬重庆市委坚持“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部署实施“十项行动”,科学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梁八柱”。全市科技系统紧扣市委“一号工程”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系统谋划重大举措、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作,全面建立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着力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2023年,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750亿元、增长10%,研发投入强度2.45%、提高0.09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98件,研发人员数量预计突破24万人。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居全国第8位、保持西部第1位,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中排名44位,全球科研指数排名36位。
一、坚持高站位谋划,体系化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市级层面高位推动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大会,出台《重庆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7年)》,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1458”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把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作为核心目标,明确科创中心从“怎么建”到“建成什么样”的部署安排,确保科创中心建设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市政协专题协商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
(二)国家部委大力支持
积极与国家部委、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多方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布局,从战略层面提升科创中心能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两省市政府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科技部与市政府签订第五轮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围绕增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科技支撑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等5个方面,确定12项议题和6项具体合作事项,议定事项持续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争取国家各类科研项目1121项、资金12.12亿元,分别增长9.9%、20.14%。
(三)市级部门合力推进
市级部门立足职能职责出台政策、制定举措,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市教委与市科技局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财政局落实100亿元政府资金支持“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等部门召开行业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完善科创中心工作体系。
(四)区县抓好落实落地
31个区县召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纷纷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政策举措。九龙坡区、渝中区等区县政府与市科技局开展工作会商,共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技任务实施。各区县以创新报表为“指挥棒”,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产业科技创新等支持政策,提升本地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丰都、石柱入选第二批全国创新型县。武隆、梁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
(五)川渝协同创新
川渝两地党委政府将科创中心建设作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不断优化迭代协同创新体系,合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两省市政府联合出台《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川渝两地科技部门围绕“1+6”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共同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4个,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1项,新建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累计成立创新联盟40余个,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突破1.3万台/套。协同推进合广长、泸永江等毗邻地区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
二、抢抓发展机遇,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深走实
(一)科创核心承载区提速建设
西部(重庆)科学城实施科创项目132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形成成渝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科学谷二期完工,金凤实验室入驻团队29个,数字气象与灾害精准防御科技创新中心签约落地,国机集团落地建设西南科创总部,出台“一科三高”“双倍增”“满天星”等企业培育计划,建成国家级创新孵化平台13个,累计引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30个。两江协同创新区完成全年科创投资70亿元,加快筹建明月湖实验室,获批建设重庆市卫星互联网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山地灾害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累计引进新型研发机构50家,建设研发平台140余个,重点打造以下一代互联网为引领的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高标准打造迎龙创新港,入驻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重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重庆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商汤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中国移动江南数据中心。
(二)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集聚
超瞬态实验装置完成建设任务的40%,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二期工程竣工,“中国复眼”二期开工建设。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筹)揭牌启动,北京大学重庆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落地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部重组成功,以合作共建方式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基地平台累计达到114家。优化重组16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4家,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8家。
(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
首次与长安汽车、中国星网等重点企业探索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组织实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55项、资助经费2.76亿元,取得基础研究重大成果近40项,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三维透射电镜发现纳米金属塑性变形微观机制在《Science》发表,国际首套“超高精度纳米圆时栅角度基准装置”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急性脑卒中治疗研究取得突破。组织实施人工智能等5个重大专项和新能源等8个重点专项,设立项目137项,布局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11项、“卡脖子”技术问题60项,总投入39.8亿元。超级智能汽车平台SDA、全球首款18MW级全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制备技术、国内首个燃煤燃机全流程CCUS装备、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重庆造“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在轨组网运行。
(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71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5535家,累计达到7565家、58524家,分别增长19.2%、36.1%。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6家、累计3694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累计286家。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培育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强化科创板上市服务,西山科技、智翔金泰发行上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3家。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50万辆,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增长15%、11.2%,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6.7%,先进材料增加值增长12.3%,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96个。着力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4个国家高新区带动、12个市级高新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16个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占全市43.2%以上。着力提升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功能,加快打造金凤科创园,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发展“6+N”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制定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进区县、“双百双进”等对接活动,技术合同成交额865.1亿元、增长37.2%。深入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累计为11943家(次)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07.21亿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141.48亿元。
(五)科技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迅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高规格高水平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丁薛祥副总理出席并致辞,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近1000名国内外嘉宾出席大会,重庆与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达成科技合作意向25项。科技部批复印发《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渝港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深化,签署《渝港创新及科技合作备忘录》。加强与新加坡的科技合作,推动与南洋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在渝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六)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市委深改委听取科技体制改革汇报4次,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组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科创载体共建共享体制研究》。“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衔接机制”“完善关键领域有组织科技创新机制”和“深化市属公益科研机构改革”等“三个一批”重大改革加快推进,出台《重庆市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举措》《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打好“数智科创”攻坚战,初步形成“数智科创”总体构架、部门核心业务构架、科创大脑构架三张图,有序推进核心业务梳理、数据归集、“一件事”场景谋划三个核心绩效。出台《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首批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认定,举行“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活动,举办 “科技列车渝东南行”等各类科普活动600余项,直接受众超200万人次,重要媒体宣传报道全市科技创新工作6000余次。
三、紧扣战略布局,力促科技创新中心再上新台阶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科技领域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全市科技系统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增强科技创新服务重大战略的能力、加快四大科创高地战略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提升科技工作显示度、增强科技创新贡献度、提高创新氛围活跃度,加快推动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一)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重大战略的能力,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全面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腹地等重大战略,迭代升级“四张清单”和“四个体系”,着力推动重大任务闭环落实。提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科技创新基地。
(二)着力加快四大科创高地战略布局,系统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四大重庆实验室,支持重点高校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平台。深入实施核心软件、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重大(重点)专项,力争全市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突破一些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加快筹建重庆技术转移研究院,重组升级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金凤科创园,打造形成科技服务集聚区。
(三)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企业科技特派员、企业“揭榜攻关”、校(院)企合作、金融赋能企业创新等行动,出台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政策,常态化举办技术成果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
(四)着力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创新格局
全面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果落地。深化川渝协同创新,加快两地优质科创资源共用共享,联合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资源。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省市科技合作,积极推进鲁渝科技协作。
(五)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组织实施创新团队和人才计划,加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着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细化落实科技领域 “三个一批”重大改革方案,打赢科技系统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深入推动“数智科创”建设,全力建设“科创大脑”,加快上线“科技攻关在线”“科技平台在线”等“一件事”场景应用,着力构建全市科技创新网络。
作 者: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