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读物出版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作者: 粟超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全民阅读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2023年全国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当下,农村阅读依然是我国全民阅读的薄弱领域,农村读者依然是全民阅读最需关注和大力引导的弱势群体,农村阅读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全民阅读亟须攻克的难关。阅读在提升农民知识素养,涵养农村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出版是阅读开展的源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出版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突出了“三农”出版的重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三农”出版要紧紧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乡村振兴主题,在选题策划上适应全民阅读多样化需求,在出版政策上进行调整与优化,在发行推广方面适应时代转型需要,以高质量的“三农”出版满足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全民阅读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进而为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源泉。
一、“三农”读物出版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
“‘三农’出版指的是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文化产品。具体来说,它是包括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以及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农业科技图书和科普读物等一系列出版物。”[1]“三农”读物出版理念与时俱进,出版类型不断丰富,出版功能持续整合,日益成为全民阅读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载体,成为增强农民文化知识、提升农民道德修养、营造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
(一)以多样的出版类型关注乡村振兴进程的生动实践
“三农”读物出版囊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包括理论政策类、通俗读物类、科普读物类以及文学艺术类四大类型,对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观照。理论政策类聚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机制模式和实践探索等层面的解读与阐释。既注重体系构筑、高屋建瓴,又强调模式凝练、案例剖析,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内在与外在相结合,达到对乡村振兴战略系统、深入、全面的解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权威性与创新性。通俗读物类或是宣传乡村振兴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或是提供乡村振兴实务指导,或是分享乡村振兴一线实录,具有鲜明的故事性与亲历性特征。科普读物类主要是传授与普及乡村振兴的科技知识,包括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方面,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文学艺术类用文学的形式阐释新发展理念,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前进道路,弘扬了伟大时代精神,多部报告文学以贴近现实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新气象新面貌和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以多元的出版内容调动各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三农”读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观照乡村振兴进程中各主体的前途和命运,科普农业技术知识,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政策类的“三农”读物是农村读者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制度、模式路径、经验做法的重要渠道。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强政策文件的传播,成为农民了解“三农”政策的重要途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陈锡文著)、《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理论、制度与政策》(刘守英等著)等从理论与实操结合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多维度解读;《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薛江谋著)、《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孙鹤著)总结了干部群众发展乡村的新办法新举措,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科普读物类的“三农”读物为贫困人口“增能”“扶志”提供了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通过阅读农村生产经营方面的科普图书,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能够尽早、尽快了解和掌握先进农业科技,并能将其运用于农业发展实践之中。如《菌草技术与生态治理》(林占熺著)、《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用技术选编》(卢振铭,高亚娟主编)等以知识赋能新农人的形式帮助农民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脱贫。
通俗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的“三农”读物让农村读者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新面貌,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如《第一书记风采》收录了辽宁省50位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事迹,体现了他们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品质,展示了党与人民群众密切的血肉联系;《西海固笔记》(季栋梁著)、《江山如此多娇》(欧阳黔森著)等以乡村振兴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及先进事迹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丰富的推广形式补益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农家书屋、读书节、书展、图书馆、行业协会、作者以及出版社等资源通过开展图书推荐、主题阅读、阅读榜样评选等活动,旨在将阅读资源和活动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以营造和提升农村地区的阅读氛围,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自上而下的阅读推广活动在推动全民阅读向广大农村地区覆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近年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共同发起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中的子活动“发现乡村阅读榜样”“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评选活动等对推广阅读资源、营造农村的阅读氛围、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推动文化普及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三农”读物出版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困境
“三农”读物出版为农村全民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素养、营造良好乡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出版量大与农村阅读率低的巨大反差,读者市场细分不够精确,传播方式不适应农村全民阅读场域的变化。
(一)出版量大与农村阅读率低的反差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6月2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多出版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和买得起的出版物,发挥“三农”读物在知识助农方面的作用。2006年“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专门设立“三农”读物出版规划,政策推动下的“三农”图书出版显著增加。2007年以后,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提速,策划“三农”图书的出版社逐年增加。2012-2021年,农业科学类图书共出版新书30986种,除极个别年份出版新书数量低于3000种,其余年份出版数量均在3000种以上。“三农”读物出版在出版类型、出版内容、出版数量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具体到农民的阅读率却很低,惠农知识难以得到有效传播。农家书屋是农村居民阅读的主要场域,但“中国的农村出版传播一直受困于地域分散、农民人口多等问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传播网络,农家书屋的建设无法覆盖到所有农民,乡村上的农村书屋利用率低。”[3]。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0.2%,较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68.6%低出18.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77本,较城镇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5.61本低出1.84本。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才是“物”的振兴。农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道德修养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三农”读书要发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效能,关键要调动农民参与全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三农”读物受众群体定位不精准
近年来,“三农”读物出版质量不断提升,类型也较全面地覆盖了农民农业生产、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但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三农”读物“缺少对农村读者需求的细分和对农村读者层的细分”[4]是“三农”读物出版在选题策划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内容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通俗性、可读性不够。当下“三农”读物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理论类书籍居多,而农民需求旺盛的工具类书籍相对较少,即便是农业科技方面的出版物,也部分存在理论性和专业性过强的问题,导致阅读供给与阅读需求不相匹配。二是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有待提升。部分作者、编辑对农民的阅读需求调研不充分,对农民的阅读能力了解不全面,对农民的阅读体验调查不到位,在策划选题或创作中“读者本位”意识不强,导致出现内容生产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三是受众定位不够准确、不够清晰。部分出版主体将“三农”出版的受众限定在农业生产人员上,由此,出版内容也限定在了科普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知识上,而忽视了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妇女、农村学龄儿童、农村老人等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未能对“三农”出版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未能充分激发各类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三农”读物阅读推广效果需进一步提升
当下,农家书屋依然是“三农”读物链接农村读者的主要媒介,但从农民的实际生活状态来看,农民农忙时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走亲串友或在家休闲娱乐,农村传统文化的经验性和封闭性使得农民探索未知、寻求真理、收获新知的积极性较弱,在他们的生活场域中,书籍与阅读很多时候不在场。“他们主观上认为,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阅读活动的‘空间’,因此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5]。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逐渐成为农民读者获取信息、收获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在网络接入环境方面,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6]全民阅读场域的时代转型对“三农”读物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数字化阅读日益成为农村读者的新趋势、新选择。事实上,农村数字化阅读所受到的关注仍然较少,且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数字化阅读设备缺乏、信息化水平不高、数字资源总量较少、资源类型单一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等诸多问题。要使农村地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阅读趋势,提升“三农”读物阅读推广效果,推动乡村振兴,要着力解决上述问题。
三、“三农”读物出版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重塑
“三农”读物出版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需要立足读者本位,深入调研,结合农业的生产结构、农民的就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围绕农村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在选题策划、出版政策、发行推广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活跃农村阅读氛围,增强农民知识素养,提升农民道德修养,强化农民技能水平,进而以高素质新农人推动乡村振兴。
(一)调整与优化“三农”读物出版政策
全民阅读活动是由国家组织、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长期发展战略,其推动和实施也是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完成。出版业因处于全民阅读活动的上游,其发展状态直接决定全民阅读活动的成败。因此,在推广全民阅读活动的诸多力量中,出版业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但当下“三农”读物出版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北京开卷2022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大农业”图书的销售码洋仅占整个国内图书市场0.11%的份额,这表明“三农”读物出版在整个国内图书市场依然占有率低、竞争力弱,“三农”读物出版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激发“三农”读物出版活力,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出版社内部制度层面进行特殊的制度安排,充分调动出版社及其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三农”读物出版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应尽快落实在选题审批、书号配置、税收、“三农”读物出版基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探讨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出版单位多出版服务“三农”的读物,奖励在“三农”出版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充分激发出版主体参与“三农”读物出版的主动性。在出版社层面,应“培养与扩充一批适合‘三农’图书出版的编辑队伍”[7],发挥其熟悉农村工作的巨大优势,为“三农”读物出版提供实质性的智力支撑。在考核、分配、奖励等制度上,考虑对出版“三农”读物的编辑人员实行适当的倾斜措施,调动其积极性。此外,出版社还可以吸纳社会和民间资金,建立多种形式的出版基金,降低“三农”读物出版的出版风险,多管齐下推动“三农”读物出版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