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作者: 王凤阁 阳盼盼 赵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并首次正式提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重庆市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努力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方面作出表率,为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实现新突破。

一、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涵

从国内外现有理论研究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来看,我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但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关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涵尚未有统一认识或界定,已有研究多从阐释高品质生活的内涵展开,构建评价指标对相关城市或区域的宜居度、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例如,姚树洁认为,高品质生活就是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美好需要得到更好保障和满足的生活[1] ,建议着力推动建设由“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外围城镇、边缘农村”组成的层次分明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群[2]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认为,高品质生活是在当下能感受到充实、有保障、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种生活状态,并以“三感”为目标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上海进行测评[3]。边燕燕认为,高品质生活是一种既有内容拓展又有质量提升的生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维度构建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对四个直辖市进行测评[4]。孟东方认为,高品质生活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从居民的实际感知客观评价高品质生活,对重庆39个区县展开实证分析[5]。目前研究仍然存在部分短板,对高品质生活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涵及特征的研究的具象化和针对性不足。因此,本文基于对重庆市的实践调查,从城乡宜居规划管理、就业创新创业氛围、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探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存在的短板以及提升路径。

二、重庆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短板

(一)城乡宜居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的相继出台和实施,重庆城乡规划的顶层设计逐渐完善,但重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规划参差不齐、前瞻性不够,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缺乏便捷高效的连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突出短板。一是重庆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之间、区县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交通尚未完全打通、运行效率还不是很高。二是重庆与其他市外地区的交通情况,特别是成渝地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互联互动的通畅性和便利性,协同发展的充分性和平衡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就业创新创业氛围营造有待加强

根据重庆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失业率从数据来看整体不高,且年均控制在5.5%以内,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一定的“温差”,与人民群众期盼的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还有不少差距。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者薪资待遇开始同质化低薪化老龄化,新兴产业中高技能岗位又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走访调研多家企业发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的现象,而在就业市场上又呈现“就业难”的现象,这说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劳动力成本高、招工难、科技创新人才不足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难题。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教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供给承载能力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存在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低于全国平均9.91年,也低于北京(12.64年)、上海(11.81年)、天津(11.29年)等,重庆劳动者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公共教育供给和服务品质。2020年重庆常住人口中65周岁以上占比17.08%,位列全国第二,高出全国平均3.58%;2022年重庆常住人口中65周岁以上占比18.3%,比2020年提高1.22%,高出全国平均3.4%。重庆在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疗人员执业医师、养老床位总量上占有优势,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不高。以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千人)和常住人口拥有医生量(人/千人)两项指标为例,2022年重庆(5.8,2.9)均低于全国平均(6.7,3.0)、北京(6.1,5.7)、上海(6.5,3.4),重庆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生态环境品质有待优化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重庆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但山区库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次级河流治理的难度大,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的问题不容忽视,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治理系统重塑仍需加强。成渝地区共同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支撑体系、协作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重庆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城乡宜居规划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空间布局。加大城市空间供给,加快推进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把渝西地区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发展样板区。加快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万达开地区打造成为统筹发展制度创新先行区、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多规合一”,将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6],做到基础设施先行,完善产业布局,确保一张图管全域、管到底。发挥主城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二是推动产城人融合。坚持以产兴城聚人,以“品质革命”引领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等布局提档,带动“衣食住行游娱购”等产业链升级。做好人口发展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有机衔接协调,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速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缩小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两个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集聚、梯度转移、定居安居,推动成渝地区中心和节点城市实现人口净流入。三是提升交通品质。一方面打造宜居宜业公共交通枢纽,提升城乡生活便捷度。“一盘棋”构建“米”字形高铁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国际航空枢纽网、高速公路网、城市路网等“五张网”。按照绿色循环低碳标准,提质全市水、电、气、邮、通信、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打造“15分钟居民生活圈”,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确保人居环境方便、安心。另一方面推动成渝地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成渝地区水电、物流、市政、信息、网络等互联互通,推动规划、建设、管护一体化,推进高铁、城际快车和轨道网无缝衔接,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形成“1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成渝共建“城市大脑”集群,实施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场景应用示范行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社区等,让千家万户乐享智慧生活。

(二)营造就业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拉动高素质人才就业的高辐射效应,引导普通劳动者有序向基层单位、中小企业、次级城镇等单元流动,实施“引凤”“托底”“家门口”就业等举措。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元化帮扶体系。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推动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带动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三是构建成渝地区就业一体化促进机制。打造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成立公共创业服务联盟,推动两地户口便捷迁移、居住证信息共享、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建立成渝两地工伤认定调查协作机制,统筹解决居民参保问题。四是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成渝两地“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范围,加快实施“多证合一”“一业一证”制度改革。以落实负面清单为突破口、降低成本为手段,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治理改革创新[7],拓展企业投融资空间,全方位保障成渝地区成为各类人群投资兴业定居的优选之地。

(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是“学有优教”。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进成渝地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优质领先、高等教育优质协同综合改革。在幼儿养育、子女关爱、提升家庭长期发展能力等方面出台系列家庭友好政策,统筹做好民生保障,聚焦打通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病有良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打造医疗救助对象管理、系统、资金使用一体化,推动成渝地区联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实施巴蜀名医培植工程,实现成渝优质医疗资源互认、共享,建成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示范区。优化诊区设施布局,构建“一站式”便民服务,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是“住有宜居”。健全供应主体、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等多样化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开展“青年住房保障行动”,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解决新市民、新青年等住房困难问题,深入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四是“老有颐养”。建立健全居民多样化智慧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西南养老服务联盟,精准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让每一个老年人都活出尊严、活出品质。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为群众提供全周期健康养老服务。

(四)厚植城市文化内涵

一是实施重庆文化软实力提升行动计划。坚持“以文化人”,实施核心价值观铸魂、红色文化育人、品质书香润心、清朗网络空间行动等系列工程,为人们构筑正能量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塑城”,把“保护优先、新旧分治”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遵循,践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历史人文的最小干预理念。二是以彰显山城江城特色为重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聚焦重庆“两江四岸”主轴,完善以中心城区、主城新区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群功能配套,塑造“山水—城市—乡愁”有机统一的独特城市意象。完善历史文脉格局,打造“老重庆、巴渝味、国际范”的文化景观、文创街区和小镇,创构高品质生活“美学地图”。三是促进成渝地区文化交融共荣。推动巴蜀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石刻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整合,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文化设施服务区域联动共享。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让两地人民共享巴蜀文化魅力。

(五)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一是抓好重庆生态空间治理。聚焦“两江四岸”整体提升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广阳岛片区示范建设,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加强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建好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强主城“四山”治理,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生态宜居的基本依据。二是加强成渝两地生态环保合作。深化成渝地区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战略合作,织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政策法规网,制定统一的环保标准,共推重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共建常态化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共守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制度,联合建设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生态廊道,合力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推动成渝地区打造绿色人居环境,打造具有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营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的美丽乡村。三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建立环境资源审判巡回法庭制度和生态修复补偿制度,提高渝东北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的效率。加快长江、嘉陵江等主要干道河流的生态经济廊道建设,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将重庆市域和周边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绿色化、人文化、国际化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基金项目:202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重点项目“重庆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TBWT-ZD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树洁.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N]. 重庆日报,2018-04-20.

[2]姚树洁,汪锋.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3(07):11-20.

[3]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徐国祥,张正等.上海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9(06):9-13.

[4]边燕燕.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08):45-57.

[5]孟东方.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与创造路径——基于重庆市39个区县的调查分析[J].西部论坛,2021,31(03):44-56.

[6]刘容.国内外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基本经验[J].重庆行政,2020,21(05):83-85.

[7]耿小烬.新发展格局下西部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10):89-98.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 经济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 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