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作者: 王树新编者按:3月4日至11日,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两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宣传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本刊特辟专栏,邀请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教育强国、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从全国角度谋划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贯到底,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战略在重庆落地见效,以一域之光为全国发展大局增光添彩。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第一年的工作做了全景呈现:我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报表”令人自豪、彪炳史册的“减贫报表”令人骄傲、平稳转段的“防疫报表”令人感慨、精彩纷呈的“改革报表”令人振奋、饱满厚实的“民生报表”令人暖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深刻揭示:“两个确立”是我们应变局的最坚实依靠、开新局的最强大武器、创胜局的最根本优势,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的政治保障、历史自信的思想根基、战略自强的行动指南。《报告》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对2024年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目标明确、符合实际、鼓舞人心,必将加快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大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他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报告》围绕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对2024年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深度结合点,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切实发挥好龙头作用,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重庆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定位站位,聚势提升、奋发作为,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形势判断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任务定位、突出主责主业,以教育服务能级的提升,切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重庆大学将系统思考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举措,把党中央的部署要求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动能和效能,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助力国家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快变量”,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赋能、储能、提能,努力在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征程中彰显“重大”担当、做出“重大”贡献。
一要一以贯之学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把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起主体责任,把主题教育中激发出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立足本职、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各项制度安排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及时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最新决策部署在重庆大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要一如既往重育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书育人工作,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持续强化“五育并举”,加快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主动对接落实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工程,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牵引,大胆探索我国“新工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重塑和深层次改革,更好地服务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
三要一马当先兴科技,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提升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高位推动高端创新平台集群建设,提速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全面启动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等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着力深化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重点科研平台体制机制改革,集中力量在战略必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速布局聚焦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努力突破“从0到1”的卡脖子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在基础理论、源头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探索“学校—市场”双向转化模式,着力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转化。
四要一心一意聚合力,坚持扎根巴渝大地办学,高质量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认真贯彻重庆市委、市政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扎根巴渝大地办学,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科研、平台等综合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关于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各项目标任务,以服务引领重庆加快“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度融入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主动在全面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中贡献“重大”方案和“重大”智慧,持续深化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校地合作,全方位助力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和国家战略腹地。
作 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