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作者: 张晓蓉 任俊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共同富裕成为讨论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提高民生福祉,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

效率与公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共同富裕兼具了效率与公平两大标准的要求,促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共同富裕实践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同富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随之出现了调整,更加注重公平成为了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一、共同富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2]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从“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到农民起义“等贵贱、均贫富”的响亮口号,从太平天国“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政治纲领到康有为“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美好追求,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政治构想到今天我们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都与效率与公平息息相关。

(一)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对效率与公平的综合考量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随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主张,“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这里提到的“共同”就代表了我们对公平矢志不渝的追求,这里提到的“富”则彰显着我们对效率坚持不懈的向往。邓小平同志也深有感悟:“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兼具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和要求

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两部分,是“共同”和“富裕”的有机统一。“富裕”代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足程度,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更多体现了效率原则。“共同”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分配拥有均等的机会,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更多体现了公平原则。

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料,富裕就无从谈起。所以“富裕”首先应表现为物质上的富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有了更美好的新期待,物质层面的富裕会延伸到更广阔的精神层面,体现为精神上的富有。因此,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就没有可供分配给全体人民的财富,更无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资本主义社会固然也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却不能带来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我们所追求和探索的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同”二字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全体人民是共同富裕的主体,确保了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是“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富裕。少数人、一部分人甚至多数人的富裕都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共同富裕。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逐步递进的,最后达到的状态也是差别有序的,所以绝不能理解为齐头并进的同时、同步富裕,也不能定义为绝对平均、毫无差别的同等富裕。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伴随共同富裕探索和实践的全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共同富裕实践也充分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博弈。人们经常用做“蛋糕”和分“蛋糕”来探讨共同富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改革开放之前,经济上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人民的生活依然贫穷,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还没有做好“蛋糕”,没有“蛋糕”可分。那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首先做好“蛋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 [6]

(一)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于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我们知道在拥有十几亿人口且区域差异悬殊的中国要保证全体人民齐头并进走向共同富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找到一条新路,那就是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1979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宴请工商界五位老专家,提出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改革直指生产资料所有制,打开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禁区,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一步步找到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开展大刀阔斧的变革,不断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的序幕,这一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随后便开始向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旧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被逐渐突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如此,自主权扩大试点在国有企业开展起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也极大提升了各类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我们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党中央首先在深圳、珠海试点出口特区,有经验后再在汕头、厦门设立。1984年,国家将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对效率优先的强调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

(二)兼顾公平:始终锚定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牢牢地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先富”只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更好地带动并帮助更多人更多地区发展起来,从而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

效率优先但同时也要兼顾公平。我们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全体社会成员在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让人人都享有发展的机会。此外,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下,人人都能通过诚实劳动享受社会发展的果实。在再分配改革上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收入。为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党中央在原有基础上提出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在社会保障方面,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使较发达的先富地区转过头来支持欠发达地区,还深入推进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深化财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拓展与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衣食住行发生质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蛋糕”在逐步做大,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差距仍然突出,两极分化问题依然存在,阶层固化趋势逐渐凸显,这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何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已经成为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加注重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提高人民素质,增强人民能力,需要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环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环境。总体而言,就是要更加注重公平,才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人民伟力,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奋进。

要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做大做强“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就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公平。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多层次分配协调配套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贯穿共同富裕全过程,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或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者更加注重公平都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基金项目:重庆市党校(行政院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研究”(项目编号:2023BZX4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J].求是,2022(10):1-4.

作  者:张晓蓉,中共重庆市忠县县委党校讲师

任俊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战略哲学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胡  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